這是一篇出自《法句義註》的故事:佛陀有一天乞食時看見一隻小母豬,告訴阿難尊者說這一隻小母豬過去世做過母雞,因聽到法音而投生公主,她如廁時做蛆聚想並證得初禪,死後投生梵天界。從梵天界死後往生富翁家庭,今世卻投生豬。該小母豬之後輾轉輪迴,最終投生人並證悟阿拉漢,在般涅槃前講述了她的輪迴過程。

“如根”等等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關於吃糞小母豬而說的。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聽到這樣:有一次,跋格瓦住在王舍城竹林餵松鼠處。當時,大約有三十位住在巴瓦的比庫全都是野外住者、全部都是乞食者、全部都是穿糞掃衣者、全部都是三衣者,全部都還有束縛,前往跋格瓦之處。來到之後,頂禮跋格瓦坐在一旁。

那時,跋格瓦這樣想:這大約三十位住在巴瓦的比庫全都是野外住者、全都是乞食者、全都是塵堆衣者、全都是三衣者,全部都還有束縛,就讓我教導在此座上能讓他們不執著的心,從諸漏解脫的法。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聽到這樣:有一次,跋格瓦住在釋迦國(sakkesu)咖畢喇瓦土城(kapila vatthus)的孟加拉榕樹園(nigrodhārāme)。

當時,馬哈巴迦巴帝‧果德彌(Mahāpajāpatī Gotamī)拿了一套新袈裟前往跋格瓦之處。來到之後,頂禮跋格瓦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馬哈巴迦巴帝果德彌對跋格瓦這樣說: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跋格瓦這樣說:“諸比庫,有此五種善人佈施。哪五種呢?

有信心的佈施、恭敬的佈施、適時的佈施、憐憫心的布施、不傷害自己與別人的佈施。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時,蘇摩娜公主(Sumana Rajakuamrī)和五百位公主乘五百輛車前往跋格瓦之處。來到之後,頂禮跋格瓦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的蘇摩娜公主對跋格瓦這樣說: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1:現在社會誠信越來越差,和現代人的信仰缺失有關係嗎?

答:是的。誠信屬於人心的範圍,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然而,哪怕是擁有高深的禪定也還是屬於世間法。因此擁有禪定之後,還需要培養智慧。也就是說要先努力於內心的平靜、專注,等到心變得強有力時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育智慧。

佛教並不以擁有定力、享受禪定妙樂最終的目標,但是禪定卻是培育智慧的強力助緣,因擁有定力的心是平靜與強而有力的,可以運用它來培養強大敏銳的智慧。假如心不平靜、軟弱無力,如何能夠清楚的觀照世間呢?好像被風吹起漣漪的湖水,想要清楚的看見自己的臉、看見湖光山色是不容易的。同樣地,心裡充滿妄想,習慣胡思亂想,散亂不安,想要清楚的洞見世間真正的實相是不可能的。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才能調伏自心呢?佛教把調伏自己心的方法叫做“禪修”。

禪修,巴利語 bhàvanà,也翻譯修行、培養。佛教所有的禪修方法,都可以歸納止(samatha)和觀 (vipassanà)兩大類。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想要做心的主人, 就需要看守心、調伏心、引導心,就像善於治水一樣,把心引導至正確的方向。

在這裡,我們講一個智者(Paõďita)沙馬內拉的故事。智者出生在古印度沙瓦提城中一個護持沙利子(Sàriputta) 長老比庫的富有家庭。因從他母親懷孕那天開始,其家中的愚笨的人也變成智者,聾啞獲得康復,所以將他命名“智者”。在他出生後,他的母親即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將不會阻止我兒子的願望。”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律指的是在行和言語上的防止做惡,而奉獻能夠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當下的幸福和快樂,這些都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和善良的外在表現。然而,持戒再清淨道德再高尚,奉獻再多幫助的人再多,也還是人間與天界的善業,還是屬於慾界法,只能帶來人間與天界的福報,並沒有超越慾界的因果,更不能解決自身煩惱的問題。

比戒律和奉獻更加重要的是內心的提升。因此,希望實現生命意義、尋求生命超越的善良人們,應該在樹立信仰、完善道德戒行和奉獻自我的基礎上,進一步致力於提升心靈。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