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吸進、呼出就像這樣持續下去!即使有人頭上腳下倒立也別在意。只要持續將注意力放在入息與出息上。專注覺知呼吸,只管持續去做。

別管其它事,別想得到甚麼東西,甚麼都不要管,只要覺知入息與出息。入息與出息,入息時Bud-,出息時-dho。如此專注於呼吸,直到你覺知入息與出息……覺知入息……覺知出息。如此保持覺知直到心平靜下來,沒有騷動不安只有呼吸的出與進。讓心維持在這樣的狀態,你還不需要一個目標。這是修行的第一階段。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法」武器與貪、瞋、癡戰鬥

和貪、瞋、癡戰鬥――它們都是敵人。在佛教或佛道的修行中,我們是以「法」與安於忍耐武器,藉由它們來戰鬥,此作戰是了對抗我們無數的情緒。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們甚麼修定?因你們的心對於應該瞭解的並不瞭解。換句話說,你們並不知道事物的實相或甚麼是甚麼。你們不知道甚麼是對或錯,是甚麼帶來痛苦並讓你們疑惑。你們來此修行定與戒,是因心不自在,它們受到懷疑與不安的影響。

雖然表面上看來好像有許多修行的方式,但其實只有一種。例如:樹可能籍由嫁接的方式快速收成果實,但這樣的果樹較不強韌與耐寒。另一個種樹的方式,則是直接從種子種起,如此種出比較強壯與耐寒的果樹。修行也是如此。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身心現象是了解脫痛苦

修學佛陀教導的「法」,目的是了尋找離苦得樂之道。無論我們研究身或心理現象――心或心所,只有達到解脫痛苦的終極目標時才算是走對路,才是圓滿的。痛苦,自有它存在的因緣。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修行的方式包括:仔細觀察事物,並弄清楚它們。我們堅持不懈,不急促慌張,也不太緩慢,而是逐步摸索,拼湊出事情的全貌來。最後,這一切回匯集於一處,也就是讓我們的修行有個目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慾知足,完全投入禪修

在阿姜曼和阿姜紹的時代,生活比較簡單,比今天單純許多。那時比庫們只做少數的工作與儀式。他們住在森林裡居無定所,可以完全投入禪修。今天我們司空見慣的奢侈品,對他們而言是很少見的,他們用竹子製做茶杯與痰盂,在家人很少來訪。比庫們都能少慾知足,自得其樂。他們生活與呼吸的都是禪!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有多麼自信,有多麼肯定,你在自己的禪修中嗎?這樣問很合理,因現在包括比庫與在家人都在教導禪修,因此可能會讓你們感到猶豫與懷疑。但你們若有清楚的瞭解就能讓心平靜與安定。

你應該瞭解,八正道即是戒、定、慧,「道」不外乎於此。修行就是了讓「道」在心中生起。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安定內的意思是尋找到正確的平衡。若你過度勉強心它會太超過;若你不夠努力,它又會錯失了平衡點。

通常心不是靜止的,它不時在動搖,我們必須鞏固它。讓心強壯和讓身體強壯不同。要讓身體強壯就要鍛鍊它、勉強它;要讓心強壯則要讓它平靜,不要胡思亂想。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心從未平靜,它不曾擁有過「定」的力量,因此,我們必須在一個範圍裡將它建立起來。我們禪坐與「覺知者」同在。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巴蓬寺裡,比庫們的雙親有時會來探視兒子,我很遺憾沒有禮物可以送給這些訪客。外國人已經有許多物質上的東西,但所擁有的「法」很少。我曾經到過那裡,親眼看見那裡只用很少的能帶來安穩與平靜的「法」,有的只是會持續讓人心感到困惑與不安的事物。

外國的物質已經非常豐富,許多事物都充滿感官的引誘――色、聲、香、味、觸等等。然而,不知道「法」的人只會被它們迷惑。因此,今天我將以「法」禮物,讓你們從巴蓬寺與國際叢林寺(Wat Pah Nanachat)帶回家去。(知道的「法」越少心就會經常處於迷妄中「法」是甚麼?)「法」是能解決我們的問題與困難的東西,逐漸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才是所謂的「法」,且應該透過日常生活加以學習,如此當一些法塵在內心生起時就能立即處理它。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生活有兩種可能:沉溺於世間或超越它。佛陀是能從世間獲得自在的人,因此他瞭解心靈的解脫。

同樣地,知識有兩種──世間的知識,與心靈的知識或真實的智慧。若我們未曾修行與自我訓練,無論擁有多少知識那都是世間的,無法讓我們解脫。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