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陀教育 (8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跋格瓦這樣說:“諸比庫,有此五種善人佈施。哪五種呢?

有信心的佈施、恭敬的佈施、適時的佈施、憐憫心的布施、不傷害自己與別人的佈施。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時,蘇摩娜公主(Sumana Rajakuamrī)和五百位公主乘五百輛車前往跋格瓦之處。來到之後,頂禮跋格瓦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的蘇摩娜公主對跋格瓦這樣說: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1:現在社會誠信越來越差,和現代人的信仰缺失有關係嗎?

答:是的。誠信屬於人心的範圍,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然而,哪怕是擁有高深的禪定也還是屬於世間法。因此擁有禪定之後,還需要培養智慧。也就是說要先努力於內心的平靜、專注,等到心變得強有力時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育智慧。

佛教並不以擁有定力、享受禪定妙樂最終的目標,但是禪定卻是培育智慧的強力助緣,因擁有定力的心是平靜與強而有力的,可以運用它來培養強大敏銳的智慧。假如心不平靜、軟弱無力,如何能夠清楚的觀照世間呢?好像被風吹起漣漪的湖水,想要清楚的看見自己的臉、看見湖光山色是不容易的。同樣地,心裡充滿妄想,習慣胡思亂想,散亂不安,想要清楚的洞見世間真正的實相是不可能的。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才能調伏自心呢?佛教把調伏自己心的方法叫做“禪修”。

禪修,巴利語 bhàvanà,也翻譯修行、培養。佛教所有的禪修方法,都可以歸納止(samatha)和觀 (vipassanà)兩大類。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想要做心的主人, 就需要看守心、調伏心、引導心,就像善於治水一樣,把心引導至正確的方向。

在這裡,我們講一個智者(Paõďita)沙馬內拉的故事。智者出生在古印度沙瓦提城中一個護持沙利子(Sàriputta) 長老比庫的富有家庭。因從他母親懷孕那天開始,其家中的愚笨的人也變成智者,聾啞獲得康復,所以將他命名“智者”。在他出生後,他的母親即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將不會阻止我兒子的願望。”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律指的是在行和言語上的防止做惡,而奉獻能夠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當下的幸福和快樂,這些都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和善良的外在表現。然而,持戒再清淨道德再高尚,奉獻再多幫助的人再多,也還是人間與天界的善業,還是屬於慾界法,只能帶來人間與天界的福報,並沒有超越慾界的因果,更不能解決自身煩惱的問題。

比戒律和奉獻更加重要的是內心的提升。因此,希望實現生命意義、尋求生命超越的善良人們,應該在樹立信仰、完善道德戒行和奉獻自我的基礎上,進一步致力於提升心靈。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有外國人批評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句話也並不是沒有道理。試著想一想,我們每天所接觸的身邊人,是不是有10%的人擁有宗教信仰?如果一個民族超過90%的人都沒有信仰,是不是一種悲哀?!

有人會問:逢年過節或初一、十五,到寺廟裡去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多的是,難道他們不是佛教徒嗎?我們來看看這些拿著香到廟裡的善男信女去做甚麼?求神拜佛絕大多數都是在求官、求財、求子、求升學、求保佑。大多數華人總是用功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宗教,他們不會計較神明姓甚麼名字是誰,是真是假,只要是靈驗,只要能保佑自己就會虔誠的用香、紙錢來賄賂神明,和神明討價還價。這能算是佛教徒嗎?!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次,人應該完善道德。做人要有道德,要有良心,要有慚愧心,要知道禮.義.廉.恥。人和動物的不同之一就是人知道羞恥,動物不會覺得羞恥。試問,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到底是了獲得還是了奉獻?如果是了獲得就會不惜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如果是了奉獻就不會過度計較個人的得失,奉獻自己奉獻時間和生命去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曾經說過:“信仰是人們最好的財富,善行正法者能引導至快樂,諸味道中更甜蜜的是真理,擁有智慧的生活堪稱最高級生活。”(經藏 相應部 1.73; 經集 184)

生而人,首先應該擁有信仰。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致瞭解了業果法則和改變現實、超越生命的原理之後,接著再來談談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無論是追求溫飽還是追求物質財富,本來都無可厚非,因每個國家、社會和人民總是希望擺脫貧窮、脫離落後。追求物質財富不但是沒有錯,而且還值得鼓勵。只有通過創造和累積物質財富,才能使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使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使國家富強和興盛。然而,如果了滿足一己之私而損人利己,這就有問題。因這個只是在膨脹自己的私慾,只是在滿足自己的貪婪而已。因此,當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條件之後,應該追求精神財富,開始關注生命,尋求超越生命的方法。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討論了佛教的生命觀和人生觀,我們不禁想問:生命苦樂的原因是甚麼?生命的提升與下沉是否有規律可循?有可能改變現實、超越生命嗎?它的原理是甚麼?

佛教對這些問題都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下面,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有關生命流轉以及生命超越的重要規律――業果法則。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漫長的輪迴中,即使像菩薩這樣有大福報和大智慧的眾生,也曾經投生各類眾生。菩薩自從被燃燈佛陀授記以來,由於善業,他曾經投生梵天人,投生天人,投生國王,也曾經做過出家人、平凡人。然而,由於惡業成熟,許多時候也投生獅子、大象、鹿、猴子、孔雀等等,甚至還曾經墮落到地獄。我們翻開《本生Jàtaka》就可以看到這些故事。

在《經藏 長部·大傳記經》中曾提到有七位過去佛陀:在過去九十一大劫以前,有位名字叫做維巴西(Vipassī)的佛陀出現。這位佛陀般涅槃之後,很漫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佛陀出現於世間。這樣經過了六十大劫,到了過去三十一大劫以前,才有西奇佛陀(Sikhi) 和韋沙菩佛陀(Vessabhu)兩位佛陀出現。當韋沙菩佛陀般涅槃後,又經過很漫長的時間沒有佛陀出世。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漫長的輪迴流轉過程中,獲得人身是很難得的,但是是能遇到佛陀出現的機會更是難得。甚麼遇到佛陀出現的機會那麼的稀有難得呢?因成就佛果極不容易,需要經歷極其漫長的時間。

自從善慧隱士(Sumedha我們佛陀的前一世)在燃燈佛陀(Dīpaïkara Buddha) 跟前發至上願希望成就佛果,並獲得燃燈佛陀的授記成菩薩(Bodhisatta)的那一刻開始,他不斷的圓滿十種或三十種巴拉密,直到最後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陀止,中間經過了四個不可數又十萬大劫的漫長時間。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人極度快樂,難以體會生命的苦。地獄極度痛苦,連短暫休息的機會都難得。畜生愚癡,沒有智慧領悟生命真諦。餓鬼常年饑渴所逼迫,沒有時間思考及解脫。只有在苦樂參半的人間,只有擁有足夠智慧的人類,才會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有機會追求生命最終的需求。

由於人類心智敏銳,比其他各界的眾生更容易造作強而有力的善業,更有能力堅持修行乃至於成就解脫。同時,每位佛陀也只會出現在人間,不會出生在天界或者其他各界。從這些意義上來說:人生難得!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認:從嬰兒呱呱墜地,或者從卵子受精開始生命的誕生;心臟停止跳動生命的死亡。從誕生到死亡期間的生命,稱“生命”。

但是,佛教的生命觀並不是僅僅限於此。根據佛教,從卵子受精那一剎那開始,宣告一個生命的誕生;死心滅去、命根斷絕,宣告一個生命的結束。這一個過程,是生.老.病.死的過程,稱生命的一世。一世生命作時間長河中的一個階段,它向過去可以無限的延伸,向未來也可以無限的延伸,而不只是局限在短暫的今生。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朋友,生命的意義是甚麼呢?

生命的意義和人們的追求有關,人們總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活動,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不同的人生追求,影響著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定義;而不同的人生追求,也影響著人們所扮演的人生角色。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由於社會進步、科技發展、資訊發達,給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帶來了許多方便。現代社會所創造的物質財富,遠遠超越了前人的許多倍。然而,物質生活豐富的結果,使現代人擁有了金錢卻失去了快樂;滿足了佔有慾卻失去了幸福感;擁有手機、網路等等資訊溝通工具,但是人心卻越感孤獨。過份強調科技、過度追求物質的結果,造成現代人普遍上重物質而輕精神,重物慾而輕心靈,重名利而輕道德,重金錢而輕誠信,重佔有而輕奉獻,重享樂而輕健康,重個人而輕關懷。物質豐富、物質慾望橫流所帶來的自然危機、生態危機、能源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人際危機、人心危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生命、尋求信仰。

我們的生命,除了物質身體以外,還有意識、精神。我們所處的世界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現象。同樣地,社會文明可以分兩大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財富也可以分兩種財富: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是內在而不是外在的學習

你知道修行會在哪裡結束嗎?或者你只是持續如此學習?那沒問題,但是它應該是內在的學習,而不是外在的學習,你必須學習眼、耳、鼻、舌、身、意,那才是真正的學習。研究書本只是外在的,它很難完成修行。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法的重點是首先是對還不瞭解的事建立起一些瞭解,搞清楚它們;其次是增進對已經瞭解事物的領悟。

我們必須依賴「法」的開示來增進瞭解,關鍵因素即是聆聽,心是重要的元素,它能夠認知好壞與對錯。如果失去正念一分鐘我們就是瘋狂了一分鐘;如果失去正念半小時我們就是瘋狂了半小時。心失去正念多久我們就是瘋狂了多久,那就是甚麼聽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原因。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