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看佛陀的這十二種惡餘報給我們甚麼啟示。

一、菩薩都是凡夫,還會造惡業 

根據上座部佛教,所有菩薩都是凡夫,他們還會造作惡業。從《本生》故事中,可以看到菩薩既會造善業也會造惡業。我們的佛陀所遭受的這些惡報,業因都是他還是菩薩的時候造下的,並且都是惡業、不善業。這和後期流變了的佛教之菩薩信仰有很大的區別。

後期佛教把菩薩兩極化。一方面把菩薩不斷地低級化、平民化,無論是老、幼、婦、孺都可以叫菩薩。知道對方信佛,見面稱呼“菩薩”準沒錯,甚至連山神土地、狐仙鬼神之類的也可以叫“菩薩”。

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把菩薩神格化,奉菩薩為神明。菩薩是大慈大悲、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有各種各樣的功能,可以加持、保佑信徒,幫人消災解厄,能夠滿足人們諸如求官、求財、求偶、求子、求學、求平安等願望。因此,後期佛教的菩薩是擁有不同職能、滿足人們各種欲望的神明。

上座部佛教也有菩薩,但是上座部的菩薩並不像後期佛教的菩薩那樣神通廣大、無處不在、有求必應。根據上座部佛教,菩薩是行走在菩提大道上的偉大眾生,他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動物,甚至有可能因為造惡業而墮落地獄。當然,如果菩薩因為善業而投生為天人,他也有可能是一位擁有神通變化、救苦救難的天神。

菩薩,巴利語bodhisatta或梵語bodhisattva音譯的簡稱。bodhi音譯為菩提,意為覺悟,satta有兩種意思:一、有情、眾生。二、是執取。因此,菩薩即追求覺悟的有情或執取菩提者。

《長部義註》如此解釋:ßBodhisatto'ti paõóitasatto bujjhanakasatto, Bodhisaïkhàtesu và catåsu maggesu satto àsatto laggamànaso'ti bodhisatto.û

“菩薩者,即賢智的有情,覺悟的有情或對稱為菩提的四種道的執取、執著、心追求者為菩薩。”(D.A.2.17)

 

又如《中部義註》和《增支部義註》說:ßDãpaïkarassa hi bhagavato pàdamåle aññhadhammasamodhànena abhinãhàrasamiddhito pabhuti tathàgato bodhiyà satto laggo ßpattabbà mayà esàûti

tadadhigamàya parakkamaü amu¤cantoyeva àgato, tasmà bodhisatto'ti vuccati.û

“在燃燈佛的足下時,因具足八法並成就了至上願開始,執取、執著如來的菩提:‘我應證得此!’為了證悟它而不放棄地努力達成,所以稱為菩薩。”(M.A.1.35; A.A.2.104)

因此,巴利三藏中的“菩薩”是指成佛之前的佛陀,這可以指自從過去善慧隱士獲得燃燈佛授記以後,在漫長的生死輪迴過程中所投生的各種生命,也可以指最後一世誕生為悉達多太子,直至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前這三十五年間的生命。

根據上座部佛教,菩薩並不能度人,巴利三藏及其義註也沒有記載菩薩曾經度過一個人。自從我們的菩薩被燃燈佛授記以後,在極其漫長的無數的生死輪迴當中,他只是在圓滿巴拉密而已。在某些生命期間,菩薩是在積累布施巴拉密,這時他會用財富甚至是生命去幫助其他眾生。但是,這並不等於說那些曾經接受過他幫助的眾生,因為接受了菩薩布施的食物、錢財就斷除了煩惱,就被度脫了。

當然,有些時候菩薩也會投生到有佛陀教法的時期,他依照那位佛陀的教法而去教導他的弟子,而他的弟子依照那位佛陀的教法去修行,也可能證悟阿拉漢。在這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菩薩是在度人,但其時的菩薩只是依照那位佛陀的教法來度人而已。在很多世中,菩薩為了圓滿出離巴拉密,他甚至會很無情地拋棄一切,拋棄整個國家,整個親族、父母、妻兒而出家。

菩薩甚麼時候才能度人呢?只有在成佛之後,他才開始度化眾生。那些在漫長的輪迴當中曾經幫助過菩薩或者受過菩薩幫助的眾生,都將在菩薩成佛之後成為他的弟子並且在佛陀的教導下證悟聖道聖果,度脫生死。

在經典中,特別是《本生》裡的菩薩,是指尚未成佛之前的佛陀。經典只是在講述我們的菩薩在無量的生死輪迴當中如何積累作為成佛之因的巴拉密。如此,菩薩只是凡夫,不過由於他曾經得到燃燈佛的授記,因此他生生世世都會朝著成佛的最終目標前進。有時候,菩薩也會因為造了惡業而墮落地獄或者投生為動物,但是他輪迴的終點──最終成佛是可以確定的。

想要瞭解佛陀是如何成佛的以及發願想要成佛的人,一定要去閱讀收錄於《巴利經藏·小部》中的《本生》、《佛陀史》(Buddhavaüsa)[22] 、《所行藏》(Cariyàpiñaka)[23],這三部都是講述菩薩如何積累巴拉密而成佛的經典。

當菩薩在過去生造下了惡業,這種惡業即使到他最後成佛,仍然還是要承受過去所造之惡業帶來的果報。菩薩的最後一生必定投生為人並且必然在人間成佛。只有善業成熟,才可能投生為人。菩薩最後一生投生為人是其前一世善業成熟的結果,亦即菩薩是一堆果報五蘊,佛陀也是一堆果報五蘊。只要還擁有五蘊身,就必須承受由過去所造的不善業帶來的惡報。導致這些惡報的業因,可以排除令生業,也可以排除支援業,它們屬於障礙業。

 

 

[22] 講述包括我們的果德瑪佛陀在內的二十五位佛陀的簡史。

[23] 講述我們的菩薩在現在賢劫中為積累布施、持戒等巴拉密所行的 35 則本生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