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幸得生為人,就要相信業果法則,樹立善惡觀念,經常思惟每個眾生都是業的主人,自己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通過敬畏因果,從而做到謹言慎行、防惡止非、改過行善。

佛陀在《常應省思之事經Abhiõha-paccavekkhitabbañhàna sutta》中說:ßKi¤ca, bhikkhave, atthavasaü pañicca `kammassakomhi, kammadàyàdo kammayoni kammabandhu kammapañisaraõo, yaü kammaü karissàmi - kalyàõaü vàpàpakaü và - tassa dàyàdo bhavissàmã'ti abhiõhaü paccavekkhitabbaüitthiyà và purisena và gahaññhena và pabbajitena và? Atthi, bhikkhave, sattànaü kàyaduccaritaü vacãduccaritaü manoduccaritaü. Tassa taü ñhànaüabhiõhaü paccavekkhato sabbaso và duccaritaü pahãyati tanu và pana hoti.û

諸比庫,緣何理由,我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無論我所造的是善或惡之業,我將是它的承受者。是女人、男人、在家人或出家人應經常省思的呢?諸比庫,有眾生有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他經常省思此事,則所有惡行皆能斷除或者減少。

(A.5.57)

一個人造作了善業,當善業成熟時,他將會享受由自己所造之善業帶來的樂報。一個人造作了惡業,當惡業成熟時,他也將要承受由自己所造之惡業帶來的苦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依照業果法則運作的,並不需要由外在所謂的上帝、造物主、諸佛、菩薩等來安排操控。你因造了惡而受苦,神佛無法幫你赦免;只要你行善積德,無需神佛賜福也享樂,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造之業負責。

瞭解業果法則、樹立善惡觀念之後,就要明白自己必須承擔由自己的善惡行為所帶來的結果。當惡業成熟而體驗到不好的果報時,自己要敢於承擔,甘於承受,不要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或外在的事物。當我們在遭遇他人傷害、受人誣衊、財產損失或者命不如人時,不需要怨天尤人,因為現在所遭遇的不如意結果,都是過去所造的不善業成熟帶來的結果。既然當年敢於造業,現在惡業成熟時也應敢於承受,要怪只能怪自己。

因與果在時間上是貫穿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過去因帶來現在果,現在因帶來未來果。我們通常把現在所體驗到的吉凶禍福、境遇好壞稱為“命運”。命運作為一種結果,是有其原因的,它的因就是自己過去所做的各種善惡行為。而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又將會影響到未來命運的好壞。因此,現在果與過去因是一層因果關係,現在因與未來果又是一層因果關係。

佛教雖然相信命運,但並不是宿命論,並不相信命運是註定的,更不相信有外在的神、佛、上帝在操縱著人們的命運。現在的命運,只是自己過去世所做的各種善惡行為帶來的果報。今生的富貴幸福,是自己過去行善積德的結果;今生貧賤困苦,是自己過去多行不善的結果。

過去已經過去,是不可改變的。未來雖然不確定,但卻是可以改變的。而改變的關鍵,則在於把握現在,把握當下。

作為過去所做的已成事實的行為,在現在已經成熟並正產生作用時,我們只有接受它。只有接受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改變它。這裡講的改變並不是要改變已經發生的現實,而是改變我們對現實境遇所作出的反應。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事、物。在遇到這些物件時,又會根據自己的觀念、信仰、經驗、習慣、職業、身分、心情等而作出不同的反應。

在往好的、善的、正面的方向想時,叫做“如理作意”

(yoniso manasikàra),往不好的、壞的、惡的、負面的方向想時,叫“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àra)

 

通過如理作意,接下來所產生的都是善心,由於善心而能造作好的、善的行為。通過不如理作意,接下來所產生的都是不善心,由於不善心而會造作壞的、惡的、不善的行為。所以,我們雖然不能控制、改變每天的境遇,但是卻能夠通過如理作意來轉變每天的心念和行為,改變現在所造作的業。而通過改變現在所造作的業,就能慢慢改變我們的未來,改變我們的命運。只要我們善於把握現在、珍惜當下,用如理作意來培養善心善念,積累善業善行,如此,我們必將擁有幸福的未來、美好的明天。

 

因此,通過學習和瞭解業果法則,就能明白自己的命運可以由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必須由自己改變。通過經常思惟業果法則,我們就能坦然地面對現在發生和已經發生的不如意遭遇,並通過減少乃至斷除身語意的惡行、培養乃至圓滿身、語、意的善行,來提升自己、完善人格、昇華生命。

 

學習佛陀的十二種惡報,能夠使我們更加瞭解、相信和敬畏業果法則,從而避免造作各種身語意的惡業,不斷的具足、成就一切善行、善業、功德,不斷的淨化自己的內心,在佛陀的教法中不斷成長,最終實現學佛、修行的最終目標――證悟至上快樂的涅槃!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主要參考資料

1.      Suttantapiñake Khuddakanikàye Apadànapàëi, Chaññhasaïgãtipiñakaü, Buddhasàsana Society,

Ministry of Religious Affairs, Yangon, Myanmar,2008

 

2.      Khuddakanikàye Theràpadànapàëi, Chaññha Saïgàyana CD (version 3),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India, 2000

 

3. Khuddakanikàye Apadàna-aññhakathà, CSCD

 

(version 3), VRI, India, 2000

4.      Vinayapiñake Cåëavaggapàëi, CSCD (version 3), VRI, India, 2000

5.      Majjhimanikàye Målapaõõàsapàëi, CSCD

(version 3), VRI, India, 2000

6.      Majjhimanikàye Majjhimapaõõàsapàëi, CSCD

(version 3), VRI, India, 2000

7.      Khuddakanikàye Dhammapadapàëi, CSCD

(version 3), VRI, India, 2000

8.      Khuddakanikàye Suttanipàtapàëi, CSCD (version

3), VRI, India, 2000

 

9. Khuddakanikàye Dhammapada-aññhakathà, CSCD (version 3), VRI, India, 200010. Khuddakanikàye Suttanipàta-aññhakathà, CSCD

 

(version 3), VRI, India, 2000

11. r lvy PÖmoy gVda w1 f j re fr mjy ef (緬譯中部根本五十),緬甸國家宗教事務部譯,緬甸國家宗教事務部,2009

12.《阿毗達摩講要()》,瑪欣德尊者講述,中國雲南省佛教協會,2013.1

13.《親近釋迦牟尼佛》,髻智比丘著,釋見諦、牟志京譯,橡樹林出版社,2006.11

14.《巴利三藏、義註、複註、其他--辭典助讀》電子版本 1.9.1.0, Alobha, 中國,2010

15.《緬漢詞典》,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緬甸語教研室編,商務印書館,1993.11

16.《現代漢語規範詞典(2)》,李行健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文出版社,2010.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