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2DjHvgsnI8KJjSsziXXb8QpXa_!!3439861020.png

精進巴拉密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而為眾生之福利所付出的身與心之努力。

它的特相是奮鬥;

作用是支持;

現起是不鬆弛;

近因是精進事或悚懼智。

對於精進巴拉密,應該如此省察:「即使是可預見其成果的世間事,若不努力的話亦不可能成功地達到目的。反之,精進而毫不氣餒的人是無事不可成就的。缺乏精進力的人根本連要開始把眾生從娑婆世界的漩渦中解救出來也不能。具有中等精進力的人會開始這項工作,但是卻中途而廢。只有具有最上等精進力的人才能不顧自身的利益地去完成這項工作,去證得正自覺。」

再者,應如此省察精進巴拉密:「缺少了足夠的精進力,即使要解救自己以脫離生死輪迴也不能,那麼,若缺少了足夠的精進力,發心修菩薩道者又如何能夠解救眾生?」

「無量的貪、瞋等煩惱就有如醉象一般難以控制,而由這些煩惱所造成的業力就有如死刑執行人正在高舉利刀,就要把我們處死。四惡道的門永遠為我們的惡業開著。惡友時常圍繞著、鼓勵著我們去為惡,因此把我們送到四惡道。愚痴的凡人的本性是易於服從這些惡友的不良勸告。因此,我們必須遠離這些愛詭辯的惡友,因為這些愛詭辯的人時常提出錯誤與不理智的論點說:『若解脫生死是實有的話,我們應該可以不付出努力而自然自動地獲得它。』只有通過精進力才能遠離這些錯誤的言論。」以及「如果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證得佛果,又有甚麼事可算是困難的呢?」

關於精進巴拉密,經典舉出獅王的譬喻。獅王的本性是無論在捕捉兔子或大象,牠都會付出最大的努力。牠不會因為兔子是小動物而付出較少的努力,也不會因為大象的體積大而付出較多的努力。在這兩件事裡,牠都付出同等的努力。

跟獅王的態度一樣,當菩薩在修習精進巴拉密時,他不會因為事小而付出較小的精進力,也不會因為事大而付出較多的精進力;無論任務大小,他時時刻刻都付出同等最高的精進力。

其中一個超凡精進巴拉密的例子是義註裡提到的《大生本生經》。當時,在所乘的船沉入海裡時,身為大生王子的菩薩在大海洋裡奮力游了七天七夜。他的精進力並非為了行善、或布施、或持戒、或修禪而激起的。它也沒有涉及貪、瞋、痴,所以它是無可指責的精進力。大生王子無可指責與非惡的超凡精進力被視為屬於精進巴拉密。

當他所乘的般快要沉時,船上的七百人都絕望地傷心哭泣,根本沒有嘗試去脫困。但是與眾不同的大生王子卻心想:「在面對危難時恐懼地傷心與哭泣並非智者所為,智者應該奮力自救。像我這麼有智慧的人應該奮力游至安全之地。」以這決心,他毫不恐慌,而充滿勇氣地嘗試游上岸。由於其心是聖潔的,所以他這一項舉動是值得稱頌的,而且他的精進力也是非常值得稱頌的。

菩薩在每一世裡都勇敢與毫不退縮地做應當做的事。別說生為人,即使他生為牛時也會如此做。當時我們的菩薩是一隻名為「阿黑」的牛,由於對養牠的女主人感恩,牠拖了五百車的貨物越過一片大沼澤。

即使是生為動物,菩薩也不會疏於培育精進巴拉密。所以當他生為人時,精進的傾向依然存在。這種欲培育精進的傾向生生世世都常存於菩薩的內心裡。

對「念處分別」與《大念處經》的註釋舉出了十一個培育精進的因素:

一、省察惡趣的危險;

二、明瞭培育精進的益處;

三、省察諸聖者實行之道;

四、恭敬信徒所供養的食物;

五、省察(正法)遺產的聖潔性;

六、省察師尊(佛陀)的聖潔性;

七、省察傳承的聖潔性;

八、省察同修梵行的同伴的聖潔性;

九、遠離怠惰的人;

十、親近精進的人;

十一、在所有四種姿勢裡都傾向於培育精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