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2DjHvgsnI8KJjSsziXXb8QpXa_!!3439861020.png

關於忍辱巴拉密,它是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為基礎,而忍受他人對己所犯之錯的忍耐力;根據《論藏》則是在忍耐的時候,以無瞋為主所生起的心與心所。

它的特相是耐心地忍受;

作用是克服喜歡與厭惡的事物;

現起是忍受或不對抗;

近因是如實知見諸法。

應當如下地省察忍辱巴拉密:「忍辱可以去除對抗所有美德的瞋恨心,也是善者培育種種美德的萬靈工具。它是領導眾生的菩薩的莊嚴、是沙門與婆羅門的力量、是一道撲滅怒火的流水、是中和惡人無禮之毒的神咒、是已成功攝受五根的非常者的自然本性與態度。忍辱的素質深如海,亦有如包圍怒海的海岸。它有如直透天界與梵天的雲梯、有如所有美德皆聚在一起的聖殿。它是身、口、意的至高清淨。」

再者,我們必須如下省察以不斷地培育忍辱:「若不緊握帶來平靜與安寧的忍辱,眾生就會追求傷害自身的惡業,後果是他們在今生與來世皆要受苦。」「雖然我是真的因為他人的折磨而受苦,然而起因卻是在我自己,因為此苦是以我的身體為田、以他人的作為為種子。」「我的忍辱是還清苦債的方法。」「若沒有做壞事的人,我又怎麼可能修持忍辱巴拉密?」「雖然此人現在折辱我,但是過去他也曾經惠益過我。」「他的惡行是我修持忍辱的因,因此它對我是有益的。」「眾生就有如我的親生孩子們,一位智者又怎麼可以對自己做錯事的孩子生氣呢?」「他折辱我是因為他已被憤怒之魔控制了,我應該幫他驅除這隻魔鬼。」「我也是這帶來痛苦的惡行的原因之一。」「是名色法在為惡,是名色法在受折辱,這兩組名色法在此刻已消逝;那麼,是誰在生誰的氣?瞋恨是不應該生起的。」「究竟法都是無我的,並沒有為惡者,也沒有受折辱的人。」

若是由於長期以來的習氣,對折磨而生的怒氣繼續控制他的心,發心修菩薩道者應該如此省察:「忍辱是以德報怨之因。」「帶給我痛苦的折辱是一個激起我的信心的因素,因為苦是信心的親依止緣,也是一個感受世間之苦與不圓滿的因素。」「眼等五根門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目標是自然的,包括好的與壞的。若想不去遇到不喜歡的目標是不可能的。」「由於遵從瞋恨的命令,他已因憤怒而精神狂亂。向這種人報復又有甚麼用呢?」「佛陀視眾生為自己的親生孩子。因此發願修菩薩道的我不可為他們而灰心與生氣。」若折辱我的人是具有聖潔的戒行等美德,我應該省察:「我不可對這有德行的人生氣。」若折辱我的人是沒有聖潔的戒行等美德,我應該省察:「我應該對你懷有大悲心。」「瞋恨使我的美德與名譽受損。對他生氣使我看來醜惡、不得安眠等。而這些是我的敵人所期望與感到高興的。」「瞋恨是個強敵,它帶來許多危害與破壞所有的成就。」「具有忍辱的人沒有仇敵。」「造惡者會因其惡行而在未來遭受痛苦。只要我能夠忍辱,我就不會和他一樣遭受痛苦。」「若我以忍辱克制瞋恨,我將克服我那成為怒火之奴的敵人。」「我不可為了瞋恨而放棄忍辱這一個聖潔的美德。」「身為一個具有戒行等聖潔美德的人,怎麼可以讓排斥這些美德的污染趁著生氣而生起?而且,缺少了這些美德,我又怎能援助眾生與證得佛果。」「只有具有忍辱,我們才不會受到外物干擾,而心才有定力。只有具備了定力,我們才能觀到諸行或有為法是無常與苦的、諸法是無我的。涅槃是無為法、不死、寂靜、至上,而佛性是不可思議與具有無邊的力量。」他通過觀照而培育了隨順忍,他瞭解:「他們只是無我的自然現象。他們根據各自的因緣而生滅,不從何處來,也不到何處去。他們並不是一個永恆的個體,也沒有一個主宰這些現象的主人。」如此如實知見之後,他們明瞭沒有「我造」與「我所造」的根基。如此省察之後,菩薩不動搖與不退轉地朝向目的地,肯定會獲得正自覺。這是對忍辱巴拉密的省察。

在此,我應當舉出富樓那尊者對於忍辱的態度;這是一個我們學習忍辱的好榜樣。

 

《相應部》第35經第88篇《Puṇṇasuttaṃ》

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世尊暫時住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內。當時,尊者富樓那來到佛前,頂禮佛足後,便退坐在一旁,對世尊說:「世尊,請您為我說法,我會找一處安靜的地方,獨自一人,專精思惟,不放蕩安逸,克期獲證解脫,並且自知自證不再有來生。」

    世尊對富樓那說:「很好,很好,你能請如來說法,你仔細地聽,好好的思惟,我現在就為你說法。

 

    如果有比庫的眼睛看到了令人覺得可愛、歡樂、眷戀、動心的人、事、物、景等美好外在現象,若心生欣悅、讚歎、繫著,便會接連生起歡喜,生起歡喜後便會接連生起樂愛、執著,樂著之後便會生起貪愛,貪愛之後便會產生窒礙,因歡喜、樂著、貪愛、阨礙的緣故,便離涅盤的目標愈來愈遠,其他如耳、鼻、舌、身、意等也是同樣的情形。

    如果有比庫的眼睛看到了令人覺得可愛、歡樂、眷戀、動心的人、事、物、景等美好外在現象,不會心生欣悅、讚歎、繫著,便不會接連生起歡喜,因不生起歡喜便不會接連生起樂愛、執著,因不生樂著便不會生起貪愛,因不生貪愛便不生窒礙,因不生歡喜、樂著、貪愛、阨礙的緣故,便能漸漸趨近涅盤的目標,其他如耳、鼻、舌、身、意等也是同樣的情形。」

    世尊接著對富樓那尊者說:「我已大致對你說了法,你現在想要去哪裡靜修?」

    富樓那尊者回答:「我已恩蒙世尊略說法要,我現在想要去西方輸盧那國修行。」

    佛陀聽後對富樓那尊者說:「那西方輸盧那人民生性兇惡、輕躁、弊暴、喜好辱罵,你若遇到他們以兇惡、輕躁、弊暴、辱罵、毀辱的態度對你,你該如何自處?」

    富樓那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當著我的面以兇惡、輕躁、弊暴、辱罵、毀辱的態度對我,我會這麼想:『這些輸盧那人真是善良,因為至少他們不會動手或丟石頭來傷害我。』」

    佛陀又問:「如果他們動手或丟石頭來對付你,你又該怎麼辦?」

    富樓那尊者回答:「那我會這麼想:『這些輸盧那人真的很善良,至少他們不會以刀、杖來傷害我。』」

    佛陀又追問:「如果他們真的以刀、杖殺害你呢?」

    富樓那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真的以刀、杖殺害我,我就會這麼想:『過去諸世尊弟子證得阿拉漢以後,當他們厭倦肉身之累時,有的會以刀自殺,有的會服毒藥,有的以繩自繫,有的自投深坑。這些西方輸盧那人真是賢善智慧,能夠幫助我從朽敗之身中獲得涅槃。』」

    佛陀聽後便鼓勵說:「很好,富樓那,既然你能善修忍辱,學習安忍不瞋,你今天就有這份能耐前往輸盧那國修行,你現在應該前去度化於那些尚未得度的輸盧那人民,令未得安樂者獲得安樂,未獲證涅槃者獲證涅槃。」

    富樓那尊者聽到佛陀的隨喜鼓勵後,心生歡喜,便頂禮而去。

  尊者富樓那於是夜過後,第二天清晨,著衣持缽,進入舍衛城托缽乞食。當尊者用完餐,對其他人交代其臥具如何處置後,便帶著隨身的衣缽離去,前往西方輸盧那國遊行。當尊者抵達後,已近夏安居時分,尊者在當地為五百名優婆塞說法,深深地感動了當地人民的心,於是大家齊心、齊力建立了可容納五百名僧伽的道場,道場中包括繩床、臥褥、及其他種種供養僧眾的資具等均一應俱全。當三個月夏安居結束後,富樓那尊者已具足三明,獲證阿羅漢果,最後便於輸盧那國當地入無餘涅槃。

 

再者,在《舍羅邦伽本生經》裡,帝釋天王問舍羅邦伽沙門說:「拘利若傳承的沙門,甚麼東西是我們殺了之後不會懊悔的?甚麼東西是我們捨棄之後會受到智者讚歎的?我們應該耐心地忍受誰人的辱罵?請回答我這些問題。」

當時是舍羅邦伽沙門的菩薩答說:「我們可以毫不後悔地殺死瞋恨;捨棄無感恩心以獲得智者的讚歎;無論對方是比我們高級、低級或與我們同等,我們都耐心地忍受每個人的辱罵,有德者稱這為最高級的忍辱。」帝釋天王再問:「隱士,我們可能忍受比我們高級或與我們同等的人的辱罵,但為何我們應該忍受比我們低級之人的粗言惡語呢?」

菩薩答說:「我們可能基於害怕而忍受比我們高級之人的無禮,或為了避免鬥爭而忍受與我們同等之人的辱罵。但是智者認為不基於任何原因地忍受比我們低級之人的粗言惡語是最上等的忍辱。」

《忍辱行者本生經》裡記載了我們的菩薩有一世生為忍辱行者(Khantivadi)時至上的忍辱榜樣。有一天,卡拉布王(Kalabu),即未來的迭瓦達答,在許多男女侍者陪同之下前往其皇家公園。在玩樂一段時間之後,他感到疲倦而睡著了。由於沒有再服侍國王的需要,除了皇后之外,其他的女侍者都前去聆聽住在該皇家公園裡的忍辱隱士說法。當國王醒過來時,他看到除了皇后之外,其餘的女侍者都不在了。所以他就問皇后到底是怎麼回事。在知道是甚麼一回事之後,他對那隱士感到非常妒嫉與憤恨。他就去問那隱士說他到底是在教甚麼。那隱士告訴國王說他是在教忍辱。國王就命人鞭打他,直至全身都是血,然後再問他的教理是甚麼。那隱士答說:「陛下,我教的是忍辱,然而您以為我的忍辱只是皮膚那麼的淺嗎?」聽後國王感到更加憤怒,而命人把那隱士的鼻子與耳朵都切掉。然後他再問那隱士 是教理是甚麼。那隱士答說:「陛下,我教的是忍辱,然而您以為忍辱是在我的鼻子與耳朵裡嗎?」過後,國王再命人把那隱士的雙手雙腳都斬掉,但那隱士卻問國王說他是否以為他的忍辱是在手腳裡。無法證明那隱士不能依自己所教的實行之後,他憤恨地在那隱士的胸口踢了一腳,然後離去。在國王離開之後,當時是將軍的未來沙利子請求那隱士原諒愚蠢的國王。忍辱隱士就說:「我對國王甚至一念的瞋恨都沒有。事實上,我還祝他幸福長壽。」如此,即使他受到該國王的辱罵,也遭受那國王命人對他鞭打、割鼻、切耳、斬四肢直至死亡的折磨,他卻一點也不生氣,而且在忍辱時還能充滿慈愛。

我們的菩薩不單只是身為人時能夠修習這種高程度的忍辱,即使是身為動物時也能夠如此修習。在《大迦比本生經Mahakapi Jataka》中記載,在那一世生為猴子的菩薩為了救出一個掉在深坑裡的婆羅門而費盡了全身的力氣,過後疲乏與毫無戒心地躺在那人身上睡著了。那個心腸惡毒的婆羅門醒來後,竟然想把救他一命的猴子作為食物充飢。而毫無感恩心地以石頭擊打那猴子的頭。然而,菩薩不但毫無一絲瞋恨地默默忍受頭上的傷痛,而且繼續幫那人脫離野獸的威脅。通過在樹上跳躍,它以滴血的方式為那人指出一條走出森林之路。這是菩薩應該如何修習忍辱的方法。如果你要成為菩薩,你應該效仿這些例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