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2DjHvgsnI8KJjSsziXXb8QpXa_!!3439861020.png

最後,捨巴拉密是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為基礎、對所有喜與惡之法採取平衡與不分別的態度,捨棄愛與恨。

它的特相是對愛與恨採取中立的態度;

作用是平等地看待事物;

現起是減輕愛與恨;

近因是自業智,即明白眾生是自己所造的業的主人。

對於捨巴拉密,應該如此省察:「若沒有捨心,他人的辱罵與虐待就可能會干擾與動搖我的心。心不平穩就不能修善,譬如布施等成佛的先決條件。」「即使心已受到慈愛軟化,但若沒有捨心就不能淨化菩提資糧,也不能把善業與善果導向提昇眾生的福利。」

再者,只有通過捨的力量才能實踐、決意、成就與圓滿一切菩提資糧。因為如果沒有捨心,發願修菩薩道者就不能毫不錯誤及不分別施物與受施者地進行布施。若沒有具備捨心,他就難以不顧生命與肢體的危險地修持淨戒。只有以捨心克服了不喜於善行及克服了樂於感官的享受之後,他才能圓滿出離心的力量。只有智捨才能正確地省察諸巴拉密的作用。沒有捨心的過多精進力不能執行奮鬥的作用。只有具備捨心的人才能夠忍辱。由於對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保持捨心,他對修習巴拉密的決意才能堅定不移。只有捨心才能不顧他人的折辱,這樣才能常住於慈心。如是捨是修習其他所有的巴拉密的必要條件。

這是對捨巴拉密的省察。

無愛無恨即是成就捨心。對事物漠視與不關心則破壞了捨心。這種態度是不能稱為捨的。只是人們誤以為它是捨而已,事實上它是不醒覺的心。真正的捨並非無動於衷或不醒覺,而是清楚地看到導致樂與苦的善惡。但修捨的人這麼省察:「這些苦樂與我無關,這些是他們自己的惡業與善業的果報。」

註釋提到:「顯現為對各種好壞目標無動於衷的不醒覺或失念是具有誤導性的。偽裝為捨的痴是具有誤導性的。不願意修善也是會欺騙人的,它會顯現為好像是捨心一般。懶於行善也會偽裝成捨心。因此我們應該小心,以免受到偽裝成捨心的愚痴或懈怠的欺騙。

捨並非不關心或漠視的態度,反之,它是對目標具有關心與熱忱的。在這麼修捨時,他心想:「我無法令到眾生與自己快樂或痛苦。有善業的人會快樂;有惡業的人則會痛苦。由於他們的苦樂是與過去業有關,我不能做甚麼去改變他們由於過去業成熟而須需面對的果報。」只有以眾生為目標,作了如此清晰的省察才是真正的捨心。由於它不涉及憂慮與不安,它是聖潔、安詳與平靜的。

在《行藏義註書》裡提到關於修習捨巴拉密的「大身毛豎立行」的故事。有一次,菩薩出生於一個富有的貴族之家。長大後他去向一位聞名的老師求學。學成後他回家鄉照顧雙親。在雙親死後,親戚要他保護所獲得的遺產,以及賺取更多的財富。然而,由於看透一切有為法(因緣和合之法)的無常性,菩薩對所有三界都感到害怕。他也看透了身體的不淨,所以他也不想被世俗生活的煩惱纏住。事實上,長久以來他都一直想要脫離欲樂的世界。所以他想在捨棄自己的財富之後就出家。他又心想:「但人們稱頌我所做的捨棄將令我聞名。」由於他不喜歡出名與榮譽,所以他並沒有出家。為了考驗自己是否能夠毫不動搖地面對世間的一切起起落落,譬如得失等,他穿著平時的衣服就離家而去。他這麼做是為了通過忍受他人的惡待來成就最高等的捨巴拉密。他的艱苦修行與作為令到人們以為他只是一個懦夫,是不會向別人發怒的。當他漫遊於各大小村鎮時,人們都無禮地對待他,認為他是不值得尊敬的人。當某地的居民對他侮辱得更厲害時,他就在其地逗留更久。當衣服破損時,他嘗試以所剩的來遮蔽身體。當剩下的再破損時,他也不接受任何人給他的衣服,而只以可用之物來遮蔽身體,然後繼續漫遊。

過了一段很長的日子之後,他來到一個村子。那村子的小孩子們非常粗野。有些寡婦與皇族的孩子們非常自大、性格不定及愛說廢話。他們四處游蕩、作弄他人。當見到老弱之人在走路時,他們跟在後面,把灰撒在老人們的背後。他們也把一些葉子放在老人的腋下,令老人們感到發癢。當老人轉回頭來看時,他們模仿老人走路的樣子,駝背彎腰、啞聲無言地,以作弄人為樂。

當菩薩見到這些粗野的孩子們時,他想:「現在我已找到很好的東西來幫助我成就捨巴拉密。」所以他就留在那村子裡。看到他時,那些壞孩子就來作弄他。而他則裝作無法忍受與害怕他們地逃走。然而無論他走到那裡,那些孩子就跟到那裡。當菩薩來到一座墳場時,他想:「在這裡沒有人會阻止這些壞孩子做壞事。現在我有機會成就高等的捨巴拉密。」他就走進這墳場,以骷髏頭當枕地睡了。在獲得做壞事的良機之下,那些愚昧的孩子們就用盡各種方法來侮辱菩薩,向他吐痰等,然後離去。如此他們每天都來折磨菩薩。

看到這些壞孩子惡待他,有些智者就阻止他們。他們想:「這是一位有大神力的梵行沙門。」所以他們以最高的敬意向菩薩頂禮。

對於愚昧的孩子和這些智者,菩薩皆採取相同的態度。他沒有喜歡向他致敬的後者,也沒有討厭侮辱他的前者。反之,他對兩者皆採取不喜不怒的中捨態度。他如此修習捨巴拉密。

與慈一樣,捨也是四十種止禪之一,也是十種巴拉密之一。如果你們真的想要修習捨巴拉密,你們應當順次修慈心觀、悲心觀與喜心觀至第三禪。從第三禪出定之後再修捨,直到能取無量世界的眾生為目標而證入第四捨心禪。你們也應該修習觀禪,直至證得行捨智。這是你們必須成就的最上等捨巴拉密。

今晚我就講到這裡為止。願希望修菩薩道的人能夠早日成為被授記的菩薩。願希望證得涅槃的人能夠早日達到其最終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