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2DjHvgsnI8KJjSsziXXb8QpXa_!!3439861020.png

為了眾生的利益,菩薩以多種方法圓滿布施巴拉密:致力為眾生謀求福利、捨棄自己的肢體與生命、防止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危險、給予他們佛法的指導等。

詳細的答案是:布施有三種,即:

一、物施或財施;

二、法施;

三、無畏施。

 

一、物施

 

物施又可分為兩種,即(i)內物施和(ii)外物施。(根據經藏的列舉法)可以布施的外物有十種:食物、飲品、衣服、交通工具、香水、花與藥膏、座位、床、住所和點燈的物品。這些物品可以再分為更多種,譬如食物可以分為硬食、軟食等。

同樣地,(根據論藏的列舉法)物品可以依據六塵(六所緣)的分法分為六種,即可視物、聲音等。這些六塵的物品又可以再分為許多種類,譬如可視物可以是藍的、黃的等等。

同樣地,物品可以分為許多無生命的種類,譬如寶石、金、銀、珍珠、珊瑚、稻田、其他適於耕種的地、公園、花園等。而有生命的則可以分為女奴、男奴、牛等。因此有許多可以布施的東西。

 

如何行外物施?

 

當菩薩行外物施時,他布施所需之物給需要的人。當他知道某人需要某物時,即使是那人不討,他也會布施。若他人來討,他會布施得更多。當行布施時,他毫無條件地實行。

當有足夠的物品,他就給每一個人足夠的份量。若物品不足時,他則平均分配。

這裡有一項須注意的特點:在行布施時,他不會布施會帶來壞處的物品,譬如武器、毒藥與麻醉物。他也不布施沒有益處且導致懈怠、忽視與嬉戲的玩樂物。

對於病人,他不布施不適當的食物與飲品,他只布施適當與適量的物品。

同樣地,當有人向他討時,他給在家人適合在家人的物品;給比庫適合比庫的物品。(他不給在家人比庫所用的東西,反之也是如此。)布施時,他不會給親近的父母親、親戚、朋友、同事、孩子們、妻子、僕人及工人帶來麻煩。

答應了要給優等的東西,他不會給劣等的東西。布施時,他不會期望利益、尊敬、名譽或回報。除了正自覺之外,他不會期望投生善界、富有之類的善報。他行布施的唯一願望即是證得正自覺。

布施時,他不會厭惡受者或所施之物。甚至對於辱罵他的受者,他也絕不以無禮的態度(不會像在倒垃圾般)或惱怒地行布施。他時常具有悲心、尊敬與平靜地行布施。行布施時,他絕不相信吵鬧的歡呼是吉祥事,而是堅定地對因果有信心。

布施時,他不會令受者自認卑下及須向他致敬,也不會有誤導或導致分裂的動機。他只以一顆非常平靜的心行布施。布施時,他絕不用粗言惡語,或驕傲地撅嘴,或愁眉不展,而只用愛語、面帶笑容及心平和寧靜。

每當對某物生起太強的執著或貪欲時,可能是因為它的優等品質,或是因為長期為個人所用,或是自己對有價值與特出的物品有貪欲的性格,菩薩會清楚地覺察此貪念,以及很快地去除它,然後去尋找受者,直到遇到受者與布施了那物品為止。

假設他即將食用一餐只夠一人份量的食物時,有人來到向他討取,在這種情況之下,菩薩會毫不猶豫與尊敬有禮地布施全部給那人,就有如我們的菩薩身為阿吉帝 [1](Akitti)時所做的一樣。

當有人向他討他的孩子、妻子、奴僕等時,首先會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釋所建議的布施,只有在他們同意時,他才把這些樂於幫他圓滿巴拉密的人送給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討取的是非人(例如:亞卡、阿蘇羅等),那他就不會行此布施。

同樣地,他絕不會把國家送給為人民帶來危害與痛苦的人,而只送給會正當地保護人民的有德之士。這就是行外物施的方法。

 

如何行內物施?

 

菩薩有兩種行內物施的方式:

1.     布施全身:有如為了衣食而賣身為奴去服侍他人的人,菩薩甚至做出獻身捐軀地服務眾生,完全不期求欲樂或投生到善界,只是希望為眾生帶來至上的福利與快樂,以及把布施巴拉密圓滿至最高境界。

2.     布施四肢與器官:他毫不猶豫地布施自己的四肢與器官(譬如手、腳、眼等)給與需要的人。有如布施外物一般,他絕不執著於自己的四肢與器官,也不會有一絲的心不甘情不願。

 

兩個目的

 

在捨棄自己的四肢、器官與全身時,菩薩有兩個目的:

1.     成全受者的心願與讓他獲得所需。

2.     通過慷慨與不執著地布施而獲得修習巴拉密的善巧。菩薩在布施全身或任何器官(內物施)時,就有如在行慈善時布施外物一般,想說:「通過這樣的布施,我肯定會證得正自覺。」

 

在布施時,他只給對受者有益之物。若知道來討取的是欲傷害他的魔王或他的兵卒,菩薩就不會布施身體或器官,而作此想:「別做這對他們毫無結果的布施。」同樣地,他也不布施身體或器官給受魔王魔兵所控制的人與精神不正常的人。除此之外,在其他人向他討取時,他會即刻布施,因為做這類布施的機會是非常稀有的。

 

 

二、法施

 

法施是指以一顆無貪、無瞋、無痴與清淨的心,毫不模稜兩可地教導真實法。

對於一個有很強的善念想要成為弟子(阿拉漢)的人,菩薩將會向他開示三歸依、持戒、防護諸根、知足於食、修習正念、七善法、修止禪與觀禪、七清淨、四道智、三明、六神通、四無礙解智與弟子菩提,即阿拉漢果。

他詳細地闡述以上諸法的素質而做法施,協助尚未建立三歸依、持戒等之人建立這些德行。協助已建立這些德行之人更進一步地提昇與淨化它們。

同樣地,對於那些發願成為獨覺佛與圓滿佛之人,菩薩向他們詳細地解說十巴拉密的相、作用等,而行法布施。他也詳細地闡述菩薩三個階段的榮譽,即修習巴拉密時、成佛時及執行佛陀的任務時。他幫助他人建立足以證得獨覺佛果與佛果的修行,協助已建立的進一步提昇與淨化。

在修習布施巴拉密時,菩薩培育起對自己的生命與財物無常的領悟力。他也看待這些財物是與他人共有。他連續不斷地對眾生培育大悲心。在培育大悲心時,他從財物中收聚了功德的精華。有如某人的屋子陷入火海時,自己逃出以保命,以及帶出最珍貴之物到安全的地方。同樣地,菩薩慷慨無私地布施全部的財物而不留一物,如此得以從不斷被欲火等十一種火 [2] 肆虐的(人、天、梵天)三界宮殿裡解救出自己,以及帶出珍貴的財物。布施時,他毫不顧慮布施何物與保留何物給自己,而且是沒有分別心的。(以上是修習布施巴拉密的方法。)

三、無畏施

 

 

當眾生面臨國王、盜賊、大火、敵人、野獸、龍、亞卡、阿蘇羅等的危害時,菩薩就會布施無畏予他們,保護與解救他們,甚至不惜捨卻自己的生命。

 

[1] 有一次我們的菩薩出生在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富豪家,名為阿吉帝(Akitti)。在布施了所有的財產之後,他隱居在森林裡。在那裡他繼續把獲得的東西布施給他人,甚至只剩下古拉葉(Kura)可吃的地步。

[2] 十一種火:貪、瞋、痴、生、老、死、愁、悲、苦、憂、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