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2DjHvgsnI8KJjSsziXXb8QpXa_!!3439861020.png

若想在物質上給予他人援助,我們首先必須賺取財物。同樣地,為了給眾生穿上戒行的裝飾,菩薩首先清淨自己的戒行。

有四種淨化戒行的方式:

一、淨化自己的傾向;

二、從他人處受戒;

三、不犯戒;

四、懺悔所犯的戒。

 

止戒(Varitta Sila)與行戒(Caritta Sila)

 

通過以上四個方式淨化的戒行可分為兩種,即止戒與行戒。

1.     止戒(止持戒)是不做佛陀和其他聖人所禁止的事,如果他們說「這是錯的,是不應做的,是應被禁止的。」因此不造殺生等十惡業是為止戒。

2.     行戒(作持戒)是向應受尊敬的導師、雙親、善友等致敬,以及向他們實行無可指責與有益的責任。

 

菩薩如何持止戒?

 

菩薩對眾生有大悲心,即使在夢中也不會對眾生有瞋恨心,因此他戒殺生。

由於他時刻獻身助人的精神,他對待別人的財物有如在握著一條毒蛇,是不會有不正當的傾向的。

身為比庫或隱士時,他修習梵行。他不單只避免同婦女行房事,也避免《增支部》提到的色欲七小束縛,即:

一、樂於女人的撫摸;

二、樂於和女人嬉笑;

三、樂於和女人眼對眼互相注視;

四、樂於隔牆聽女人的笑聲、歌聲與哭聲;

五、樂於回憶過去與女人相處的歡樂;

六、樂於觀看他人享受欲樂及希望獲得這種快樂;

七、希望投生天界地修梵行。

 

基於他連色欲的七小束縛都避免,對他來說破邪淫戒是不可能的。他從很久以前即已戒絕邪淫。

在身為在家人時,菩薩絕不放縱甚至只是一個對別人的妻子生起欲念的念頭。

說話時,他避免四種不正當的語言,而只說真實的話、有助於朋友之間和平相處的話、友善的話、及在適當的時候講適度的佛法。

他的心沒有貪婪(這貪婪是指貪圖他人之物)與瞋恨(這是指想害人之心),以及時常信受正見,具有眾生自業智 [1] (kammassakatabana)。他對修習正法的隱士有信心與善意。

 

菩薩如何修習行戒

 

菩薩對朋友時常保持歡迎,有敬意及有禮地合掌問候與招待他們。對病人他親自周到地服侍。聽了佛法之後他表示歡喜。他讚賞有德者的美德。對別人的折辱他耐心地忍受,以及不斷重覆地回憶他們對他的恩惠。他隨喜他人的善行,而奉獻自己的善業以證得正自覺。他時刻不忘修習善法。若他做了錯事,他會承認(不會嘗試隱瞞)及向法友懺悔。他修習越來越多的法,成就也越來越高。

同樣地,採取自己可接受,同時又可惠益眾生的方式,他善巧又精進地為眾生服務。當他們受到疾病折磨時,他會盡力去解除他們的痛苦。當不幸(vyasana)降臨在他們身上,譬如危害到他們的親戚、財富、健康、戒律與信仰時,他帶給他們安慰和消除他們的痛苦。他正義地指出他們需要被糾正的不當行為,帶他們脫離邪惡而建立善行。對於應受支持的人,他正義地給予援助。

在聽到過去的菩薩如何付出最高尚的努力圓滿最難實行、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和肯定為眾生帶來快樂與福利的巴拉密、捨離與善行時,菩薩也完全不害怕、不氣餒與不灰心。

他省察:「過去諸菩薩也跟我一樣只是人而已,然而通過持續不斷地修習戒、定、慧而達到正自覺。跟過去諸菩薩一樣,我將實行完整的戒、定、慧三學。如此,在完成同等的三學之後,最終我將證得同樣的目標,即正自覺。」

因此,以信心為先軀,再通過不氣餒的精進,他實行成就戒學等。

同樣地,菩薩不會宣傳自己的善行,反之,他不隱瞞地承認自己的過錯。他少欲知足、樂於隱居而不混雜於社會之中。他忍受種種苦難、不對任何事物起貪欲或煩躁的反應。他不傲慢自大、不惡意地說罵人的話、也不說廢話。他安寧、平靜與脫離不正當與虛偽的生活。

他具有正當的身語行為與正當的托缽去處。對最微小的過錯,他也看出它的危險,因此很嚴謹地持戒。由於對身體與生命沒有執著,他全心全意只為了證得正自覺與涅槃,同時不斷地投入於善行。他不會對身體與生命有最微小的執著,反之他捨棄它們。他去除會敗壞德行的污染因素,例如:惡意、怨恨等。

他不會對小小的成就感到自滿,而不斷地為更高層次的目標奮鬥。由於這樣的精進,他的禪那等成就不會退減或停滯不前,而不斷地朝向更高的境界成長與邁進。

同樣地,菩薩幫助盲人去到目的地或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路。對於聾啞之人,他以手勢與他們溝通。他提供椅子或交通工具給殘障人士,或在有必要時親自背他們到目的地。

他勤奮地致力於令無信心的人建立信心、懶惰的人培育起精進力、沒有正念的人培育起正念、煩躁與多憂慮的人培育起定力,及愚痴迷糊的人培育起智慧。他努力使受到五蓋干擾的人得以克制它們,也使受貪欲、瞋恨與殘忍的惡念壓迫之人得以去除這些壓迫力。

他感恩幫過他的人,以親切的言語來問候他們、以同等或更多的份量來回報他們、及在他們遭遇不幸時成為他們的良伴。

明瞭眾生各種不同的本性,他幫助他們解脫惡法與培育善法。他親近他們以實現他們的需要與願望。[這是指和他們作朋友以幫助他們遠離惡法而建立美德。他通過四攝法來達到目標,即布施給予喜歡接受布施的人、說愛語給喜歡聽友善的話之人、展示一個有益處的生活(有益處、向善的行為,即利行)給認同這類生活的人、以平等心對待喜歡別人對待他們有如對待自己一樣之人。]

同樣地,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他不會傷害他們或與他們爭吵、不會羞辱他們或讓他們感到後悔。他不會輕視或專門挑出他人的缺點。在與人相處時他不自居高尚、不會傲慢而能保持謙虛。

他不對別人保持優越的態度,卻也避免在不當的時候與他們相處或過度的親切。他只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跟值得交往的善友相處。他不在某人的朋友面前提起那人的壞處,或在某人的敵人面前稱讚那人。他不跟不適於交往的人有密切的關係。他不拒絕適當的邀請,卻也不過度地縱容他人的要求。他不接受超過他所需的份量。通過講解信的功德,他鼓勵有信心的人,使他們感到歡喜。同樣地,對於具有戒行、勤學、布施和智慧的人,他講解以上的素質以鼓勵他們,使到他們感到喜悅。

若菩薩成就了禪那與神通,通過這些力量,他激起怠惰(於修善行)之人的恐懼,顯現給他們看到某些惡道的恐怖;他使到那些沒有信心與其他美德之人建立信心等,以及帶領他們接觸佛法。他幫助那些已具有信心等美德之人達到成熟。

如此,菩薩的行戒有如無量善行的「洪水」一般,一世又一世地變得越來越大。(以上是修習持戒巴拉密的方法。)

 

[1] 眾生自業是指業力是屬於自己造的,只有他自己去負責自己所造的業,包括善與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