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2DjHvgsnI8KJjSsziXXb8QpXa_!!3439861020.png

首先要簡略地解釋《阿毗達摩論Abhidhamma》的基本原則。若要瞭解名業處,必須先知道這些原則。

  在《阿毗達摩論Abhidhamma》中,名(名法、精神)包含能認知對象的「心」與伴隨著心生起的「心所」。

心所有五十二種,例如:觸(phassa)、受(vedana)、想(sabba)、思(cetana)、一境性(ekaggata)、命根(jivitindriya)、作意(manasikara)等。

  心總共有八十九種,可以根據它們是善、不善或無記(非善非不善)而分類;也可以根據它們存在的界而分類:欲界(kamavacara)、色界(rupavacara)、無色界(arupavacara)或出世間(lokuttara)。

  簡單地說,有兩種心:

  一、心路過程心(cittavithi-citta);

  二、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發生於結生 、有分或死亡的時候。

  

心路過程有六種: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分別取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為對象。

前五種心路過程合稱為五門心路過程(pabcadvara-vithi);

第六種心路過程稱為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

每一種心路過程包含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心,這些心依照心法法則(cittaniyama)而以適當的次第生起。若要辨識名法,你必須依循此心法法則的次第去照見它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