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一、培育定力

能夠見到各別色聚中的每一種色法,即是見到究竟色法,這需要具備強有力的禪定。唯有藉助強有力的禪定,才有可能如實知見。33 例如佛陀在《諦相應·定經Samàdhi sutta, Saccasa§yutta》中強調:“諸比庫,應修習定(samàdhi)。諸比庫,有定力的(samàhito)比庫能如實瞭知。如實瞭知甚麼?

如實瞭知‘此是苦’,

如實瞭知‘此是苦之集’,

如實瞭知‘此是苦之滅’,

如實瞭知‘此是趣向苦滅之道’。

諸比庫,應修習定。諸比庫,有定力的比庫能如實瞭知。”(S.5.1071)

 

因此,在帕奧禪林,我們會先教導禪修者通過修入出息念(ànàpànassati)和十遍來培育強有力的禪那(安止定appanàsamàdhi),或以四界差別(catudhàtu vavatthàna)來培育近行定(upacàrasamàdhi) 34。35

 

二、培育智慧之光

強有力的禪定能產生強有力的光明。藉助此強有力的光明,你將能夠通達勝義諦(paramatthasacca)。佛陀在《增支部·光耀品âbhàvagga, Aïguttaranikàya》中說:

比庫,有這四種光耀。哪四種呢?月亮的光耀、太陽的光耀、火焰的光耀、智慧的光耀(pa¤¤àbhà)。

 

比庫,有這四種光輝。哪四種呢?月亮的光輝、太陽的光輝、火焰的光輝、智慧的光輝(pa¤¤àpabhà)。

 

比庫,有這四種光明。哪四種呢?月亮的光明、太陽的光明、火焰的光明、智慧的光明(pa¤¤àloko)。

 

比庫,有這四種光芒。哪四種呢?月亮的光芒、太陽的光芒、火焰的光芒、智慧的光芒(pa¤¤obhàso)。

 

比庫,有這四種光照。哪四種呢?月亮的光照、太陽的光照、火焰的光照、智慧的光照(pa¤¤àpajjoto)。(A.4.141-145)

 

導的第一篇經──《轉法輪經》中,描述他的覺悟時亦曾提及光:“諸比庫,我於前所未聞之法(dhammà),生起眼(cakkhu),生起智(¤àõa),生起慧(pa¤¤à),生起明(vijjà), 生起光(àloko)。”(S.5.1081)

 

世間觀智之心能產生強有力的“ 觀之光明”

 

(vipassanobhàso),但出世間觀智之心能產生更強有力的光明,例如佛陀的覺悟之光可遍照一萬個輪圍世界。36

這種光明是如何產生的呢?與慧(pa¤¤à)相應的高度專注的心。這種心能產生許多代非常明亮的心生色法(cittajaråpa)37。藉助這種光,我們能夠通達勝義(paramatthasacca),如實知見諸法。正如進入暗室,我們需要光明才能看清裡面的東西。38

 

 

三、保護定力

但僅僅培育深厚的定力還是不夠的,因為能夠通達勝義諦是甚深、奧妙之事,同時也是我們不可錯失的機遇。因此,為了保護你自己以及你的禪修,我們也教導修習四梵住(brahmavihàra)直至證得禪那或近行定:39

 

修慈(mettà)以去除瞋與恨;40

 

修悲(karuõà)以去除憎惡與殘忍;

 

修喜(mudità)以去除妒嫉;

 

修捨(upekkhà)以去除對有情的厭惡與愛著。

 

同樣道理,我們也教導修習四護衛禪(caturàrakkha-bhàvanà)直至證得禪那或近行定。41

1) 修慈(mettà)以保護你免受其他眾生的傷害;42

2) 修佛隨念(Buddhànussati)以保護你免於恐懼43和其他眾生的傷害;

修不淨想(asubhabhàvanà)以保護你避免貪愛和欲望;44

 

修死隨念(maraõànussati)以保護你避免禪修上的懈怠,用悚懼感(sa§vega)來激發你。45

 

如果你已經培育了禪那或近行定,修習這些業處並不需要花太長的時間。46

 

四、通達勝義諦

通達究竟色法

如果你是一名止乘者,擁有強有力的禪定且能善加保護,我們會教導你修習四界差別(catudhàtu vavatthàna)47來如實知見色法。但如果你並不傾向於修止,而希望只培育到近行定,則可直接從四界差別入手。我們首先教導辨識色法有幾個原因。一個原因是辨識色法是非常精微和深奧的,儘管色法的生滅次數每秒鐘數以十億計,但它的生滅速度仍然不及名法那麼快。這意味著只有你完成了深奧的對色法的辨識,比這更為深奧的對名法的辨識才會變得容易。另一個原因是,名法依色法而生起,除非禪修者能見到心識賴以生起的具體色法,否則他根本無法見到名法。要見到名法,禪修者需要見到它的生起。48

修四界差別意即辨識物質現象中的四界,並且從你自己身體的色法開始,即從佛陀所說的內(ajjhatta)色開始。佛陀在《大念處經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49中教導四界差別:“再者,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dhàtu)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

[1]地界(pathavãdhàtu)、

[2]水界(àpodhàtu)、

[3]火界(tejodhàtu)、

[4]風界(vàyodhàtu)。”

從自己的色身著手辨識較為容易,因為瞭知自己色身的熱或冷、硬或軟,比瞭知外在色身,諸如另一有情色身裡的這些現象更加容易。一旦你能熟練地辨識內色之後,還需要辨識佛陀所列舉的其餘十類色法:過去、未來、現在、外、粗、細、劣、勝、遠和近的色法。50 佛陀教導四界差別的目的是使我們有能力知見究竟色法。首先,你把自己的身體視為一個色法的密集體塊,並在這體塊中培育知見四界不同特相的能力。隨著熟練度以及定力的加深,你最終將能見到色聚。接著,藉助已經培育的禪定之光,你將有能力破除密集的錯覺51,通達究竟色法,瞭知、觀照、識別和分析不同類型的色聚中的各別色法。

 

通達究竟名法

真正知見不同種類的究竟色法之後,你可進一步瞭知和照見究竟名法,即修習名業處(Nàma-kammaññhàna)。我們可通過六依處或六根門來辨識名法。52 但是,由於你已通過根門辨識過色法,因此《清淨之道》說也應以同樣的方法來辨識名法:“他如此通過門攝受色,則非色變得明顯。”(Vm.664) 複註進一步說通過門辨識名法就“不會混亂”。53

前面已經提過六根門及其所緣,即:

眼門,取顏色為所緣。

耳門,取聲為所緣。

鼻門,取香(氣味)為所緣。

舌門,取味為所緣。

身門,取觸為所緣。

意門(有分),取前面五種色法根門的五所緣,以及法所緣54為所緣。

(cittaniyàma),當六所緣的其中一種撞擊相應的根門時,會生起一系列的心識(citta),而每一心識皆伴隨著若干的相應心所(cetasika)共同生起。這一系列的心識及相應心所即稱為“心路”(cittavãthi)。共有六種心路:

眼門心路(cakkhudvàra-vãthi)

耳門心路(sotadvàra-vãthi)

鼻門心路(ghànadvàra-vãthi)

舌門心路(jivhàdvàra-vãthi)

身門心路(kàyadvàra-vãthi)

意門心路(manodvàra-vãthi)

某一色法所緣撞擊相應的色法根門時,前五門心路即會生起,這稱為“五門心路”(pa¤cadvàra-vãthi)。第六門即意門( 有分)心路, 則稱為“意門心路”(manodvàra-vãthi)。

當五種色法所緣之一撞擊相應的色法根門時,它也會同時撞擊意門(有分)55:五門心路和意門心路均會生起。例如,當顏色所緣撞擊眼門時,也會同時撞擊意門(有分),於是首先引發一個眼門心路,並相繼引發許多意門心路。56 這同樣是依循心的定律(cittaniyàma)而發生的。

顯,要知見名法,首先需要知見色法,因為知見這些心路首先需要知見根門及其所緣。這是你在辨識色法時就已經完成的。57

辨識名法時,先要辨識不同類型的心路,意即辨識每一心路中有多少個心識刹那(cittakkhaõa),並辨識不同種類的心識刹那,但這還不屬於究竟名法(paramattha-nàma)。正如修色法必須破除色聚密集的錯覺一樣,此時你也必須破除心路密集的錯覺。58

每一心路皆由多個“心識刹那”(cittakkhaõa)所構成,而每一心識刹那則是指一個心識(citta)及其相應心所(cetasika)生、住、滅的時間。心識不會單獨生起,它必然伴隨著相應心所一同生起。同樣,相應心所也不會單獨生起,它們必然伴隨著心識一同生起。因此,心識及其相應心所是作為一組密集體而生起的。要破除這種密集,你需要分析每一種類的心識刹那,並知見各別的心識及其相應心所,也即是瞭知和照見不同種類的究竟名法(paramatthanàma)。它比瞭知和照見不同種類的究竟色法還要精微得多,但你仍然能夠完成它,因為你曾經培育了強有力的禪定之光,以及基於你在辨識色法時已經培育起來的辨識能力。

如前所述59,名法可分為八十九種心和五十二種心所。不過,其中有八種心屬於出世間(lokuttarà)心,即: 四道心和四果心。它們只有通過對其餘八十一種心(皆為世間心)及其相應心所修觀才能生起。換言之,觀智的對象只是八十一種世間心及其相應心所60,而作為觀智的結果則是八種出世間心。

此外,禪那心亦屬於這八十一種世間心,除非你已經證得禪那,否則無法辨識它們。因此,若你是純觀乘者,你將無法辨識禪那心。

你現在所能辨識的, 就如佛陀在《大念處經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中所教導的:“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心隨觀心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

對有貪心(saràgacitta),瞭知‘有貪心’;

離貪心(vãtaràgacitta),瞭知‘離貪心’。

有瞋心(sadosacitta),瞭知‘有瞋心’;

離瞋心(vãtadosacitta),瞭知‘離瞋心’。

有癡心(samohacitta),瞭知‘有癡心’;

離癡心(vãtamohacitta),瞭知‘離癡心’。

昏昧心(saïkhittacitta)61,瞭知‘昏昧心’;

散亂心(vikkhittacitta),瞭知‘散亂心’。

廣大心(mahaggatacitta)61,瞭知‘廣大心’;

不廣大心(amahaggatacitta),瞭知‘不廣大心’。

有上心(sa-uttaracitta)61,瞭知‘有上心’;

無上心(anuttaracitta),瞭知‘無上心’。

得定心(samàhitacitta)61,瞭知‘得定心’;

無定心(asamàhitacitta),瞭知‘無定心’。

解脫心(vimuttacitta)61,瞭知‘解脫心’;

未解脫心(avimuttacitta),瞭知‘未解脫心’。

於內(ajjhatta§)心隨觀心而住,

於外(bahiddhà)心隨觀心而住,

於內外(ajjhattabahiddhà)心隨觀心而住。”(D.2.381)

為十六種心,意即你應通過六根門如實知見每一對心,例如伴隨著貪的心和離貪之心,並進行內觀、外觀和內外觀。如此,你將通達並如實知見究竟名法。

 

 

 

 

 

33這稱為維巴沙那基礎的禪那(vipassanàpàdakajjhàna),見註腳287,

8。許多經文皆提及它,例如佛陀在《沙門果經Sàma¤¤aphala sutta》中解釋比庫培育了四種禪那後,接著“當他的心如此得定(samàhitecitte)、清淨(parisuddhe)、明淨(pariyodàte)、無穢(anaïgaõe)、離諸污垢(vigatåpakkilese)、柔軟(mudubhåte)、適合作業(kammaniye)、住立不動時(ñhite àne¤jappatte) , 則引導其心轉向於智見(¤àõa-dassanàya cittaü abhinãharati abhininnàmeti)”。(D.1.234) 

34有關不同定力的討論,見問答3-1,p.152。

35關於入出息念,見“如何修習入出息念”,p.65及隨後內容;關於十遍,見“如何修習十遍”,p.105及隨後內容;關於四界差別,見“如何修習四界差別”,p.184及隨後內容。

36 <觀之污垢論Vipassanupakkilesakathà >(Vm.634)。這種光是善法的結果,它本身並非污垢,但如果體驗它的禪修者很執著這種光,這種光明是如何產生的呢?與慧(pa¤¤à)相應的高度專注的心。這種心能產生許多代非常明亮的心生色法(cittajaråpa)37。藉助這種光,我們能夠通達勝義(paramatthasacca),如實知見並產生自己已證悟道果的錯見,則它可轉變成污垢的基礎。見《轉法輪經》以及“如何克服十種觀之污垢”,p.335。

 

37因深厚定力和修觀所產生的光,詳見“心生色”,p.178,以及問答4-10,p.242。

38在《基瓦芒果林定經Jãvakambavanasamàdhi sutta》中,佛陀依據六處對此進行解說:“諸比庫,應培育定力。諸比庫,[諸法]能如實呈現於有定力的(samàhitassa)比庫。如何如實呈現呢?眼無常能如實呈現。色……眼識……眼觸……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樂、苦或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及其所緣、相應的識、觸和受:與p.236引文中提及的“一切”一樣)能如實呈現”(S.4.160) 義註解釋,“呈現”(okkhàyati)意即它們變得清楚(paccakkhàyati)、可知(pa¤¤àyati)和明顯(pàkata§):paccakkha(可識別、可認知、被感知、顯著的)與anumàna(比量)相對。在《沙叻經Sàla sutta》中,佛陀教導新學比庫應以“專一性(ekodibhåtà)、明淨心(vippasannacittà), 得定(samàhità)、一境之心(ekaggacittà)”安住於四念處,以便對身(等四念處)如實瞭知(kàyassa yathàbhåtaü¤àõàya)。”(S.5.370)

39佛陀對四梵住的分析,見《應出離經Nissàraõãya sutta》(A.6.13) 和《大教誨拉胡喇經Mahàràhulovàda sutta》(M.2.120),也參見問答2-2,p.119。

40見佛陀在《美奇亞經Meghiya sutta》(Ud.31)中的教導,以及p.149

的“小結”和p.356的問答7-13。

41它們也稱為四護衛業處(àrakkhakammaññhàna)。

42見佛陀在《慈經Metta sutta》(A.11.15)中對修慈利益的闡釋:p.141引述此經。有關此業處效用的例子,也見p.119的問答2-2。

43見佛陀在《旌旗頂經Dhajagga sutta》中的教導(S.1.249)。

44此業處詳見p.147及其後內容。

45見佛陀在《第一念死經Pañhama-maraõassati sutta》和《第二念死經Dutiya-maraõassati sutta》中的教導。(A.6.19, 20)

46 關於梵住和護衛禪,見<第三講 如何修習四梵住與四護衛禪>,p. 1及隨後內容。

47關於四界差別,見“如何修習四界差別”,p.184及隨後內容。

48《清淨之道·名色攝受論Nàmaråpapariggahakathà》(Vm.669-671)

 

對此進行闡釋。其中還補充道,如果未完成對色法的辨識就直接辨識名法,他將“從業處退墮,就像在修地遍時所說的[愚蠢的]母山牛一般……”(《母山牛譬喻經Gàvã-upamà sutta》(A.9.35),p.83曾提及此經)。但這僅適用於欲界名法,而非色界名法(禪那)。也見p.9。

 

49D.2.378; M.1.111

50見《蘊經Khandha sutta》,p.22曾引述此經。

51想要詳細瞭解密集的錯覺,請見問答1-3,p.88,以及“如何分析色聚”,p.196。

52通過依處辨識名法時,應辨識依於每一依處生起的心及其相應心所。例如辨識眼依處(眼淨色),再辨識依於眼處生起的眼識(1)和相應心所(7)。通過六根門辨識時,應辨識在每一門心路中產生的不同種類的心識,例如眼門心路中不同種類的心及其相應心所。見p.29及隨後內容。

 

53 五依處的每一處只有一種相應的心識生起,而對於心處,所有其它類型的心識均依此生起。這對初學者來說很容易造成混淆,除非他已熟悉掌握阿毗達摩關於不同心路中生起的不同種類心識的論述。

 

54關於“法所緣”的解釋,見p.26。

55見前述《白毫光婆羅門經》(Uõõàbhabràhmaõa sutta)等,p.26。

56詳見p.255的表1b和p.261的表1c。

57見“如何分析淨色”,p.203及隨後內容。

58 欲詳細瞭解密集的錯覺,請見問答1-3,p.88。

59 見p.30及隨後內容。

60 觀智的對象還包括十八種真實色法。由於這裡討論的是名法,所以只舉出八十一種世間心及其相應心所。──中譯註

61 昏昧:昏沉、懶惰、無力,對所緣不感興趣;散亂:躁動、不安、焦慮;廣大:色界或無色界禪那;不廣大:欲界;有上:欲界;無上:色界或無色界禪那;得定:近行定或禪那;無定:無禪定;解脫:在此階段是指借由如理作意,或因為五蓋被定力鎮服而暫時解脫的心;未解脫:與解脫相反。9-10、11-12、13-14、15-16這幾對心,每對皆包括所有種類的世間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