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引言

我們很高興應幾位臺灣比丘、比丘尼法師的邀請來到臺灣。這幾位法師曾經到過緬甸毛淡棉(Mawlamyine)近郊的帕奧禪林(Pa-Auk Tawya)禪修。在臺灣期間,我們將教大家一些帕奧禪林禪修體系的知識,它以巴利(Pàëi)83佛典及《清淨之道Visuddhimagga》84的教導為依據。我們相信巴利佛教聖典所教導的修行方法,正是佛陀本人修行的方法,也是佛陀在世時指導弟子們修行的方法。

 

為甚麼要禪修?

首先我們應當問自已:“佛陀為甚麼要教導禪修?”

或者“禪修的目標是甚麼?”

佛教禪修的目標是為了證悟涅槃(Nibbàna)。涅槃是名法(nàma)與色法(råpa)的止息。所以,為了證悟涅槃, 我們必須完全息滅以無貪、無瞋、無癡為根的善思,及以貪、瞋、癡為根的不善名法,所有這些均會導致輪轉不息的生、老、病、死。如果能以聖道(ariyamagga)完全息滅它們,我們將能證悟涅槃。換言之,涅槃就是從生死輪迴(sa§sàra)的諸苦中解脫出來,是生、老、病、死的止息。我們都遭受生、老、病、死之苦,為了從各種苦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禪修。基於希望解脫諸苦,我們必須學習如何禪修以期證悟涅槃。

 

甚麼是禪修?

那麼,甚麼是禪修呢?禪修包括止禪(samatha)與觀禪(vipassanà),而此兩者皆以身、語的德行(戒)為基礎。換言之,禪修就是培育和圓滿八支聖道(aññhaïgika-ariyamagga)。

八支聖道是:

正見(sammàdiññhi)

正思惟(sammàsaïkappa)

正語(sammàvàcà)

正業(sammàkammanta)

正命(sammà-àjãva)

正精進(sammàvàyàma)

正念(sammàsati)

正定(sammàsamàdhi)

見包括兩種:觀正見(vipassanà-sammàdiññhi)和道正見(magga-sammàdiññhi)。正見與正思惟合稱為智慧的訓練(pa¤¤à慧學)。

正語、正業與正命合稱為戒行的訓練(sãla戒學)。

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合稱為禪定的訓練(samàdhi定學),也就是止禪(samatha-bhàvanà)。

 

八支聖道

現在,讓我們就八支聖道的八項要素的每一項多作些說明。

第一項要素是正見(sammàdiññhi)。

甚麼是正見?正見包括四種智慧:

對苦聖諦──五取蘊的觀智;

對苦集聖諦──五取蘊之因的觀智;換言之,即緣起觀智;

對苦滅聖諦──五取蘊的止息,即涅槃的證悟和智慧;

對趣向苦滅之道聖諦──通往證悟涅槃的修行方法,即八支聖道的智慧。

八支聖道的第二項要素是正思惟(sammàsaïkappa)。

正思惟也有四種:

把心投入於苦聖諦──五取蘊;

把心投入於苦集聖諦──五取蘊之因;

把心投入於苦滅聖諦──涅槃;

把心投入於趣向苦滅之道聖諦──八支聖道。

於苦聖諦──五取蘊,而正見則如實地瞭知它。這兩項要素共同運作,把心投入每一聖諦並瞭知它們,因此合稱為慧學(pa¤¤à sikkhà)。

八支聖道的第三項要素是正語(sammàvàcà)。正語即避免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與雜穢語。

八支聖道的第四項要素是正業(sammàkammanta)。正業即遠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和放逸之因的諸酒類85。

八支聖道的第五項要素是正命(sammà-àjãva)。

正命即避免用不正當的言語或行為來維持生活,諸如殺生、偷盜或說謊等。對在家人來說,也包括避免五類不正當的貿易:武器的買賣、人口的買賣、供屠宰用牲畜的買賣、酒類等麻醉品的買賣,以及毒藥的買賣。

正語、正業與正命這三項要素合稱為戒學(sãla sikkhà)。

八支聖道的第六項要素是正精進(sammàvàyàma)。正精進也有四種:

努力防止尚未生起的不善法生起;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不善法;

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

努力增長已生起的善法。

為了培育這四種正精進,我們必須修行與培育戒、定、慧三學。

八支聖道的第七項要素是正念(sammàsati)。

正念也分為四種,即四念處(satipaññhàna):

身隨觀念處(kày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

受隨觀念處(vedan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

心隨觀念處(citt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

法隨觀念處(dhamm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

在此,“法”是指除了“受”以外的五十一種心所,或指五取蘊、內外十二處、十八界、七覺支、四聖諦等。事實上,四念處可以歸納為兩類:色念處與名念處。

八支聖道的第八項要素是正定(sammàsamàdhi)。正定是指初禪、第二禪、第三禪與第四禪。《大念處經》(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把這些稱為正定(D.2.402;M.1.135),而《清淨之道》則進一步把正定解釋為四種色界禪(råpa-jhàna)、四種無色禪(aråpa-jhàna)和近行定(upacàra samàdhi)。86

有些人已經累積了深厚的巴拉密(pàramã),只需通過聽聞簡略或詳盡的佛法開示就能證悟涅槃。然而,大多數人並不具備這樣的巴拉密,必須次第地修行八支聖道,他們稱為“可引導之人”(neyyapuggala)。他們必須培育八支聖道,即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來修行:持戒清淨之後,必須培育禪定,通過修定淨化自心之後,必須修行智慧。

 

 

83相關巴利術語見<附錄二 巴利術語匯解>,p.417。

84Visuddhimagga《清淨之道》見註腳63,p.46。(Visuddhimagga直譯為“清淨之道”。水野弘元的日譯本譯為“清淨道論”,葉均的中譯本也沿用此語。然而,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只有七部,而這部著作的性質屬於義註,並不屬於論。──中譯註)

85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見p.372,註腳418。

86《清淨之道·說見清淨品Diññhivisuddhiniddesa》(Vm.662)。此處將“心清淨”解釋為“包括近行定的八定”,這與正定是一致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