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巴利聖典有兩種修習四界差別的方法:簡略法和詳盡法。簡略法適合於利慧者,修簡略法有困難者則可選詳盡法。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的即是簡略法:

“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

地界(pathavã dhàtu) 、

水界(àpo dhàtu) 、

火界(tejo dhàtu)、

風界(vàyo dhàtu) 。 

《清淨之道·四界差別修習》進一步解釋:

“所以欲修習此業處的利慧者,應前往靜處禪坐, 思惟自己的整個色身:

‘於此身中,

堅性或粗性為地界,

黏結性或流動性為水界,

遍熟性或熱性為火界,

支持性或推動性為風界。’176 

他應當如此簡略地把握諸界,重複地思惟、作意及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而無有情、無靈魂。如此精進,不久之後即生起由辨識及差別諸界之慧所增強之定。由於以自性法為所緣,不能證得安止,只能生起近行定。

又或如法將(沙利子長老)所說的身體四個部分, 以顯示四界之中並無任何有情,即:‘緣於骨、緣於腱、 緣於肉、緣於皮所包圍的空間才稱為色(råpa)。’他應當決意在每個部分裡,以智之手把它們分別,及依上述的方法觀察它們,即:‘於此身中,堅性……不能證得安止,只能生起近行定。’”(Vm.308)

帕奧禪林的教學乃根據《法集》(Dhammasaïgaõã)177,用十二特相辨識全身的四界:

 

 

1)

2)

3)

4)

5)

6)

7)流動

8)黏結

9)熱

10)冷

11)支持

12)推動

 

為了修習這種業處,你必須學會逐一地辨識十二個特相,每次一個。我們通常會先教導初學者較易辨識的特相,然後才教導較難的。通常教導的順序是:推動、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黏結、流動。每個特相皆應先從身體中的某一部位開始辨識,然後擴展到全身。

 

176 見註腳179,p.192。

177 阿毗達摩七論的第一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