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53566467-1649136359.png

如果你已證得禪那(例如入出息念禪那),那麼,辨識名法的最佳著手處是禪那心及其相應心所。

有兩種理由:首先,在修習禪那時,你已經辨識過五禪支,這意味你已經有了辨識這些相應心所的一些經驗;其次,禪那速行心(jhàna javana-citta)連續生起許多次,因而非常顯著且容易辨識。它與欲界心路(kàmàvacara vãthi)不同,欲界速行(javana)在一個新的心路產生之前只會生起七次。269

因此,要辨識禪那名法,你可先以入出息念重溫初禪,直至光變得明亮、光耀和閃耀。出定之後,一起辨識有分(意門)和入出息似相。當似相出現在有分時, 按照禪支的各自特相來辨識五禪支名法。

五禪支為:

尋(vitakka):將心投入並安置於入出息似相;

伺(vicàra):使心維持在入出息似相;

喜(pãti):喜歡入出息似相;

樂(sukha):體驗入出息似相的快樂;

一境性(ekaggatà):一心只專注於入出息似相。

持續修行,直到能夠同時辨識到在每一個初禪速行心(javana-citta)中所有五個禪支,然後進一步辨識所有三十四個名法。你可以從識(vi¤¤àõa) 、觸(phassa) 或受(vedanà)其中最顯著的一個開始,然後每次增加一個名法:先辨識一個,再增加一個,如此便可辨識兩個名法; 再增加一個,如此便可辨識三個;然後再增加一個,如此便可辨識四個……直到你能在每一個初禪速行心中見到所有三十四個名法。它們是:

1) 心 (citta)

心所(cetasika)

七遍一切心(sabbacittasàdhàraõa)

  1. (phassa)
  2. 270(vedanà)
  3. (sa¤¤à)
  4. (cetanà)
  5. 一境性271(ekaggatà)
  6. 名命根(jãvitindriya)
  7. 作意(manasikàra)

 

六 雜(pakiõõaka)

  1. (vitakka)
  2. (vicàra)
  3. 勝解(adhimokkha)
  4. (viriya)
  5. (pãti)
  6. (chanda)

十九通一切美心 (sobhana sàdhàraõa)272

1)信(saddhà)

2)念(sati)

3)慚(hiri)

4)愧(ottapa)

5)無貪(alobha)

6)無瞋(adosa)

7)中捨性(tatramajjhattatà)

8)[名]身273(kàyapassaddhi)

9)心輕安(cittapassaddhi)

10)[名]身輕快性 (kàyalahutà)

11)心輕快性 (cittalahutà)

12)[名]身柔軟性 (kàyamudutà)

13)心柔軟性(cittamudutà)

14)[名]身適業性(kàyakamma¤¤atà)

15)心適業性(cittakamma¤¤atà)

16)[名]身練達性(kàyapàgu¤¤atà)

17)練達(cittapàgu¤¤atà)

18)[名]身正直性(kàyujukatà)

19)心正直性 (cittujukatà)

1)無癡 (amoha):  慧根 (pa¤¤indriya)

然後,辨識一系列構成初禪意門心路(manodvàra vãthi)的六種心中的所有名法。

這六種心是:274

意門轉向心(manodvàràvajjana):12個名法

預作心(parikamma):34 個名法

近行心(upacàra):34 個名法

隨順心(anuloma):34 個名法

種姓心(gotrabhu):34 個名法

一系列相續不斷的禪那速行心(jhànajavanacitta):剛才辨識過的 34 個名法。

要辨識所有這些名法,你應再次重溫初禪,諸如入出息念初禪。出定後,再次一起辨識有分和似相。當似相出現在有分時,辨識剛剛生起的禪那意門心路,並辨識在初禪意門心路中每一種不同的心,以及它們的十二或三十四個名法。

然後,為了對名法有整體的把握,你應辨識所有名法(nàma)的共相,即朝向(namana)和黏著所緣。此處的所緣是入出息似相。

你需要以同樣的方法辨識和分析入出息念第二禪、第三禪和第四禪的名法,以及你修其它業處成就的任何禪那之名法,例如:不淨、白遍和慈心禪那。  

然而,如果你僅擁有以四界差別達到的近行定,則只能從近行定開始名法的辨識,因為無禪那則無法辨識禪那心的名法。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重溫四界差別達到近行定,這時你的身體呈現為閃耀、發光的透明體。在近行定中稍事休息後,再以精神煥發和清明之心轉向修觀,辨識近行定的名法。

辨識了之前修止證得的所有近行定或禪那的不同心路後,接著再辨識欲界心路(kàmàvacara vãthi)的不同名法。

然後,辨識一系列構成初禪意門心路(manodvàra vãthi)的六種心中的所有名法。

這六種心是:274

意門轉向心(manodvàràvajjana):12個名法

預作心(parikamma):34 個名法

近行心(upacàra):34 個名法

隨順心(anuloma):34 個名法

種姓心(gotrabhu):34 個名法

一系列相續不斷的禪那速行心(jhànajavanacitta):剛才辨識過的34個名法。

要辨識所有這些名法,你應再次重溫初禪,諸如入出息念初禪。出定後,再次一起辨識有分和似相。當似相出現在有分時,辨識剛剛生起的禪那意門心路,並辨識在初禪意門心路中每一種不同的心,以及它們的十二或三十四個名法。

然後,為了對名法有整體的把握,你應辨識所有名法(nàma)的共相,即朝向(namana)和黏著所緣。此處的所緣是入出息似相。

你需要以同樣的方法辨識和分析入出息念第二禪、第三禪和第四禪的名法,以及你修其它業處成就的任何禪那之名法,例如:不淨、白遍和慈心禪那。

然而,如果你僅擁有以四界差別達到的近行定,則只能從近行定開始名法的辨識,因為無禪那則無法辨識禪那心的名法。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重溫四界差別達到近行定,這時你的身體呈現為閃耀、發光的透明體。在近行定中稍事休息後,再以精神煥發和清明之心轉向修觀,辨識近行定的名法。

辨識了之前修止證得的所有近行定或禪那的不同心路後,接著再辨識欲界心路(kàmàvacara vãthi)的不同名法。

表1b:意門心路(manodvàra vãthi) (以顏色所緣為例)

一個心只維持一個心識刹那(cittakkhaõa),包括生(uppàda)、住(ñhiti)、滅(bhaïga)三個階段。

每個心路之間會生起許多有分心(見表 1d:死亡與結生)。

意門心路之前是一個五門心路或其它意門心路。

(心路之前)

 

 

1

 

2

 

3

 

4

 

5

 

6

 

7

 

8

 

9

 

10

(心路之後)

 

前世臨終的所緣

顏色所緣 Råpàrammaõa

前世臨終的所緣

有分

Bhavaïga

意門轉向

Manodvàr- àvajjana

 

速行

Javana

彼所緣

Tadàrammaõa

有分

Bhavaïga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一

 

第二

 

果報Vipàka

唯作 Kiriya

Kamma

果報 Vipàka

果報 Vipàka

 

對“表 1b:意門心路”的進一步說明

認知是一個固定的程式,按照心的定律(cittaniyàmà)進行。以認知   可見物(顏色)為例:275

第一步:眼門心路“收取”所緣;認知顏色。(見表  1c:五門心路,p.261)

第二步:意門心路感知顏色;識知過去的顏色,即眼門心路的所緣。

第三步:意門心路知道它是哪種顏色,知道顏色的名字。

第四步:意門心路知道所緣的“意義”;見到整個影像,即由過去的經驗(想(sa¤¤à))確立起來的概念。

第五步:意門心路做出判斷和感受,這是真正認知的開始。在之前的意門心路中,速行心的思是很弱的,因此所造之業只能在本期生命期間(pavatti)產生果報,而不能產生結生心(pañisandhicitta)。

從第四個意門心路開始,概念被瞭知:“男子”、“女人”、“罐子”、“裙子”、“金”、“銀”等。也是從該意門心路開始了迷執(papa¤ca),業也得以完成,即通過每個速行心中緣取同一所緣的思(cetanà)心所完成。

經由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àra),善業得以完成,例如:尊重和禮敬師長、佛像或比庫;瞭知止禪業處;以觀智照見諸行為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或不淨(asubha)。

經由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àra),不善業得以完成,例如認為自我、丈夫、妻子、孩子、財產等是真實存在的,是常(nicca)、樂(sukha)、我(atta)或淨(subha)的。

針對同樣的所緣和想,會生起無數的意門心路(一系列的行(saïkhàrà)),不斷強化認知,直到心轉向新的所緣。

 

269禪那心路是色界(råpàvacara)或無色界(aråpàvacara)心路。

270加底線的五個心所為五禪支。

271一境性:定(samàdhi)的同義詞。

272美心所共有二十五種,此十九種為通一切美心心所。

273身/心輕安:身=三種名蘊(受、想、行);心=識蘊。

它們是六對善名法的性質、特點:1)輕安(與掉舉不安相反);2)輕快性(與昏沉、睡眠相反);3)柔軟性(與固執己見、傲慢相反);4)適業性(與其餘諸蓋相反);5)練達性(與無信仰等相反);6)正直性(與虛偽、欺詐等相反)。當名身擁有輕安等素質之時,色身也會變得輕安等。因此佛陀將這些名法的素質分為兩種。

274見“表1a:禪定心路”,p.81。

275 詳情可見問答3-5, 3-11, 7-9, 7-11, 7-12,以及《攝阿毗達摩義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