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賴(abbhakkhànaü):是指佛陀受孫德麗謀殺案的牽連而遭詆毀謗、誣蔑。
據說,我們的菩薩過去有一世曾經投生於一戶婆羅門家庭,他博學多聞、才華出眾,受到大家的恭敬和尊重。後來,他出家成爲苦行僧,在喜馬拉雅山的森林中以草木的根和野果爲食並以且教導許多學生念咒。
當時,有一位證得了八定和五神通的苦行僧來到他們居住的地方。婆羅門見到這位清淨無染的隱士之後覺得很不順眼,心生忌妒並誹謗說:這位享受慾樂的詭詐隱士。並對自己的弟子們說:這位隱士做這樣的不正行。
那些弟子也跟著那樣毀謗、誣蔑。
由於這個不善業的果報,菩薩在後來的輪迴中有好幾千年都墮落到地獄裡受苦。到了最後這一世成爲佛陀並得到最高的供養和最好的名聲,就如天空中農曆十五的月亮一樣閃耀。
下面的故事是接續上一節的。外道修行者派他們的女弟子孫德麗去製造緋聞想譭謗佛陀之後,又用錢收買了幾個酒鬼,指使他們說:你們把孫德麗殺死,然後丟棄在揭德林門口的附近並用土掩埋。他們照著做了。
隨後,外道修行者們到國王那裡去告狀:我們的女弟子孫德麗失蹤了。
國王命令人調查。
他們在自己掩埋的地方挖出孫德麗的屍體,放在床上抬去見國王並抬著滿城遊街,邊走邊高聲叫喊著,誣賴跋格瓦和比庫僧團:朋友們,快來看啊,這是沙門果德瑪的弟子們所做的。
國王命令說:儘快查出殺死孫德麗的兇手。不久,那些酒鬼喝醉了酒,互相爭吵著:是你殺死孫德麗,是你殺死孫德麗。
國王的部下接到檢舉,逮捕了那些酒鬼並押到國王那裡。
國王問:是不是你們殺死孫德麗?
是的,國王。
誰教唆你們的?
是某某外道修行者,國王。
國王把那些外道修行者抓來審問,然後說:賤人,你們去城裡高聲宣佈:是我們爲了誣賴佛陀,計劃殺死了孫德麗然後嫁禍跋格瓦和他的弟子們的,跋格瓦和他的弟子們並沒有殺人。
外道修行者們照著做了,整座城市的民眾才知道真相。國王把那些外道修行者和酒鬼都處決了。此後,跋格瓦的供養和恭敬更加增長了。
《本行》聖典在談到佛陀的誹謗宿業和受孫德麗謀殺案牽連的惡餘報之間的關係時,以偈頌說道:
我昔受敬重,博學婆羅門;
大林教咒語,有五百學生。
有隱士去那,五通大神力;
我見他前來,誹謗無染者。
我對弟子說:此隱士享慾樂。
我這樣說後,學生也跟隨。
從此諸學生,諸比庫家家,多人這樣說:
此隱士享慾樂,以該業果報,此五百比庫,孫德麗案件,全體遭誣賴。(Ap.1.39.73〜77)
這裡再講一個佛陀遭受辱罵的故事。
在北印度古盧國(Kururaññha)有個名字叫做馬甘迪亞(Màgaõóiya)的婆羅門,他的女兒叫馬甘迪婭 (Màgaõóiyà),她長得國色天姿、貌若天仙。她父親認爲沒有人能配得上他的女兒,於是把前來求婚的大戶人家一一呵斥走:你們配不上我的女兒。佛陀有一個習慣,每天淩晨時刻都會進入大悲定,出定後遍觀世間,看看有哪些人證悟聖道聖果的巴拉密即將成熟,以便白天前往度化他們。
這一天,導師[16]在淩晨觀察世間時,看見馬甘迪亞婆羅門和他的夫人都有證悟不來果的親依止緣(upanissaya),於是拿了自己的衣與缽,朝婆羅門在鎮外事火的地方走去。
馬甘迪亞婆羅門看見如來道貌岸然的樣子,心裡想:在這世間再也不可能找出像這個男子一樣的男人了,只有他才配得上我的女兒,我要把我的女兒許配給這男子。然後說:沙門,我有一位女兒,我一直都找不到配得上她的男人,但你配得上她,她也配得上你,給你做妻子,她也算找到了夫家。
你就站在這裡等我回來。
導師只是沉默著甚麼都沒說。
婆羅門沖忙跑回家喊說:夫人,夫人,我看到配得上我們女兒的男人了,趕快叫她化妝。想等她化妝後和婆羅門女一起帶女兒到導師面前。
整座城市都轟動,大家都知道:他一直都找不到配得上他女兒的男人,今天終於見到配得上她的了。那是怎樣的一個男人,讓我們都去看看吧!於是很多人都跟著他一起前往。
在他帶著女兒前來的時候,導師並沒有站在原來說話的地方,只是留下一串腳印而走到另外一個地方站著。諸佛只有在決意後,踏過的地方才會留下腳印,而非他處。因此導師決意讓他們看見腳印。
女婆羅門問婆羅門說:那個男人在哪?
我叫他在這裡站著,但他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他們看見了腳印。女婆羅門精通相術、咒語、三吠陀,她觀察了導師的腳印後判斷說:婆羅門,這不是一個享受五種慾樂者的腳印。
婆羅門不信。她繼續說:婆羅門,你自己去對他說吧,但這不是一個享受五種慾樂者的腳印!
他們順著腳印找到了導師:就是這個男人!
沙門,我想把我的女兒許配給你做妻子。
導師並不回答說他接不接受婆羅門的女兒做妻子,而是說:婆羅門,我講個故事給你們聽。
沙門,請講吧!
於是導師把他過去的經歷從大出離開始講述,說到魔王跟隨他到阿哲巴叻榕樹(Ajapàlanigrodha) 下並派遣他的三個女兒愛(Taõhà)、不樂(Aratã) 、貪(Ragà)化成絕色少女的樣子來引誘他。導師說:那時我都沒有慾望。並說了以下的偈頌:
Disvàna taõhaü aratiü raga¤ca,
Nàhosi chando api methunasmiü;
Kimevidaü muttakarãsapuõõaü,
Pàdàpi naü samphusituü na iccheti.
見了愛.不樂.貪,也對性愛無意慾,
對此充滿屎尿物,連腳也不想碰她。(Sn.841)
說完偈頌時,婆羅門夫婦都證悟了不來果。
馬甘迪婭後來嫁給高賞比國王並做了皇后。當佛陀去到那裡時,皇后教唆一幫愚人辱罵佛陀。
但是,自恃貌美的馬甘迪婭聽了卻開始仇恨導師,心想:如果你不要我就直截了當地說不要,爲甚麼還要罵我是充滿屎尿之物,連腳也不想碰一下?等我找到一個擁有身份、領土、財富、名望、青春的丈夫,再來對付你這個沙門果德瑪!
導師是否知道她會對自己產生仇恨呢?當然知道。既然知道,爲甚麼還要說出這首偈頌?是爲了婆羅門夫婦兩人。諸佛確實不會在乎別人的仇恨,而只在乎能否引導人證悟聖道聖果而說法。
既然馬甘迪亞婆羅門夫婦都已經證悟了不來果,他們也就對俗家的生活不再感興趣。於是,他倆把女兒委託給她的舅舅後,雙雙出家精進禪修,不久之後都證悟了阿拉漢道果。
她的舅舅想:低等的人都配不上我的外甥女,只有國王才配得上。
於是,她的舅舅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之後,送到高賞比國(Kosambã)的伍迭那王(Udena)那裡說:這個女寶配得上國王。國王見到她後,立刻產生了強烈的愛慾,給她安排了五百名宮女服侍她,後來又立她做了皇后。當時,伍迭那王已經有了名字叫做薩瑪瓦蒂(Sàmàvatã)的皇后,她是一位虔誠的佛陀在家弟子。當馬甘迪婭嫁進皇宮裡之後,一心想除掉這個情敵和仇敵,於是多次以誣賴、造謠的方式中傷薩瑪瓦蒂皇后。
有一次,導師來到高賞比的時候,她誣賴薩瑪瓦蒂皇后與宮女們在宮裡牆上挖洞偷看男人。國王前往調查後,才得知她們是在瞻仰佛陀,於是反而派人在宮牆上開了窗讓她們繼續瞻仰。
馬甘迪婭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我要怎麼對付沙門果德瑪?
於是,馬甘迪婭指使一幫奴隸、僕人、工人,在導師進入城裡時去辱罵、羞辱他,試著把他趕走。
那些持邪見者對佛、法、僧三寶沒有信仰,他們進入城裡尾隨在導師後面不斷的辱罵:你這個強盜,愚人、蠢人、駱駝、牛、馬、墮地獄者、畜牲,你不會投生善趣,你只有墮落惡趣。這幫愚人用這十種辱罵事來辱罵、羞辱佛陀。
阿難尊者確實聽不進去對導師說:尊者,這些市民都在辱罵、羞辱我們,我們到其它城市去吧!
阿難,要到哪裡去?
其它城市。
如果那裡的人們也在辱罵我們,我們又要去哪裡呢?阿難。
再去其它城市,尊者。
如果那裡的人們也在辱罵我們,我們又要去哪裡呢?阿難。
再去其它城市,尊者。
阿難,這樣做是不適合的。問題在哪裡發生就要在那裡解決,解決之後才適合離開。阿難,誰在辱罵?
尊者,包括奴隸、僕人、工人的所有人都在罵。
阿難,我就像在戰場上發情的大象一樣。戰場上發情的大象能夠忍耐、承受由四面八方射來的箭,同樣的,承受來自許多無德者的各種流言蜚語也是我的責任。
接著,導師就自己遭受辱罵的事,說了《法句·象品》中的三首偈頌:
Ahaü nàgova saïgàme, càpato patitaü saraü;
Ativàkyaü titikkhissaü, dussãlo hi bahujjano.
Dantaü nayanti samitiü, dantaü ràjàbhiråhati;
Danto seññho manussesu, yotivàkyaü titikkhati.
Varamassatarà dantà, àjànãyà ca sindhavà; Ku¤jarà ca mahànàgà, attadanto tato varaü.
如象在戰場,忍受弓箭射。
我也忍誹謗,無德人多數。
馴服象可赴集會,馴服象可爲王乘;
若能堪忍誹謗罵,人中最上調伏者。
馴馬更優良,駿馬爲信度,
大象袞哲勒,自禦更優秀。(Dhp.320〜322)
阿難,這些辱罵最多不會超過七天,到第八天將會自動平靜。對諸佛發生的問題不會超過七天。馬甘迪婭想借著辱罵趕走導師是不可能的!(Dhp.A.21〜23,320〜322)
[16] 導師:巴利語 Satthà,這裡專指佛陀。由於本書翻譯自不同的經典,在經藏裡多數稱佛陀爲跋格瓦,義註中則稱爲導師。此外,正自覺者、大沙門等等也是指佛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