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氣質即是傾向或性格,它影響人的個性之形成。基本上有兩種,即是善與惡。有十六種善的內心氣質,即:傾向於出離、隱居、無貪、無瞋、無痴、解脫及每一種巴拉密。
由於強烈的出離傾向,菩薩看透欲樂與在家生活的危險;由於強烈的隱居傾向,他看透群體社交生活的危險;由於強烈的無貪、無瞋與無痴傾向,他看透貪、瞋、痴的危險;由於強烈的解脫傾向,他看透各生命界的危險。若不能看到貪、瞋、痴等的危險,也無強烈的無貪、無瞋、無痴等傾向,他是不可能修得甚麼巴拉密的。因此無貪等六種傾向是巴拉密的根本條件。
同樣地,十個對巴拉密的傾向也是巴拉密的根本條件。布施傾向是在看到與它對立的(不布施的)危險之後,而得以強化的無貪所造成的堅定不移地傾向於布施。
由於強烈的無貪傾向,菩薩看透與其對立的自私的危險,因此努力修習布施;由於強烈的持戒傾向,他看透無道德的危險,因此努力地修習持戒。對於其他巴拉密也是如此。
在此必須特別注意的是,與出離對立的傾向是欲樂與在家生活;
與智慧對立的是愚痴和疑;
與精進對立的是懈怠;
與忍辱對立的是無忍和瞋;
與真實對立的是妄語;
與決意對立的是猶豫不決(不夠堅定於行善);
與慈對立的是瞋恨;
與捨對立的是屈從世事的興衰變遷。
由於強烈的捨傾向,菩薩看透其對立法(即是屈從世事的興衰變遷)的危險,因此努力修習捨巴拉密。如此,對布施、持戒等十種巴拉密的傾向也是巴拉密的根本條件。
考慮到上述的巴拉密的根本條件,我想和你們談談一些發願修菩薩道者必須每天都培育的素質,以便累積足夠的巴拉密,以成為獲得授記的菩薩。它們是:
一、極深的欲;
二、住於法中;
三、如理作意;
四、斷除貪、瞋、痴;
五、傾向於證悟涅槃。
首先,你必須擁有想要成佛的極深之欲。在開始時,你必須把此欲深藏於心中,不可向他人吐露。只有在具足了是人、男人、遇見佛陀等成就發至上願的八項條件之後,你才把它吐露出來。在當時,那善欲必須強得像我在之前已說過的,即是:如果須要赤足走過遍滿熾紅火炭的宇宙的話,你也必須願意實行。
第二,你必須常住於法。這即是指你必須在每一分、每一秒裡都實行十種巴拉密,而且必須如此實行許多年、許多世、許多大劫。你必須如此實踐直到你本身就像是十種巴拉密的代表。如果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在生命中的每一剎那裡都運用如理作意,因為如理作意是善法的近因,而不如理作意則是不善法的近因。
在看透即使是最小的錯也有危害之後,你必須勇猛精進地斷除貪、瞋、痴。別以為小錯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即使是一項惡業也可能已足以令你乖離菩薩道。舉例而言,迭瓦達答在他的其中一個前世裡是我們菩薩的朋友。他們兩人都發願修菩薩道。但在過後的另一世裡,未來的迭瓦達答為了一個金碗而對我們的菩薩懷恨。那瞋恨心令他乖離了菩薩道,也被佛陀授記最終將會成為獨覺佛。
最後,你應該令心時常傾向於解脫,即證悟最終的目標──涅槃。只有如此把心導向佛果時,你所造的善業才能算是巴拉密,而你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才會帶引你趣向唯一的目標,即佛果。今晚我應該講到這裡為止。在下一堂講座裡,我會繼續講解大菩提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