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清淨
在《中部·轉車經》中提到了七清淨,即:
1.戒清淨、2.心清淨、3.見清淨、4.度疑清淨、5.道非道智見清淨、6.行道智見清淨、7.智見清淨。
這七清淨是通往無取著涅槃的方法,是證悟涅槃的必經之道,是一個由低到高的修行次第。這七個修行次第就好像要去某個地方,必須依次換乘七種交通工具。首先,需要培養作為增上戒學的戒清淨;完成戒清淨之後,再次第培養作為增上心學的心清淨,然後再培養作為增上慧學的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才能最後達到智見清淨。智見清淨即是出世間聖道。
目前有些流行的禪法並不按七清淨的修行次第,即直接觀照身心和“無常、苦、無我”。他們認為禪修者不需要先培養足夠強的定力, 即可以直接觀照“五蘊”。而對於“五蘊”,這些禪法既沒有辨識究竟名色法的教導,也沒有觀修緣起的教導,因而忽略了心清淨、見清淨和度疑清淨,從戒清淨直接跳到道非道智見清淨。52
只要禪修者尚未辨識究竟名色法,尚未破 除名色法的密集,尚未成就見清淨,那麼,他們對身心世界的認知就仍然停留在現象界階段(概念法),尚未達到究竟界層面(勝義諦),他們也就無法觀照究竟名色法為無常、苦、無我。而禪修者通過培養定力,借助智慧之光辨識究竟名色法,其智將能提升到究竟法的層面,將能見到任何行法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沒有一剎那的停留。這是現象界和究竟界的區別,也即是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區別。
52當然,七清淨的次第也並非絕對,特別是對尚未證得禪那者而言,他們不一定需要圓滿戒清淨後才能培養心清淨,也不必圓滿心清淨後才能培養見清淨。他們只要具足最起碼的五戒,即可修習入出息念等以培養某種程度的定力(心清淨),也可修習作為見清淨入門階段的四界差別。然而,從度疑清淨開始的諸清淨,則須以前面的清淨為基礎才有可能修習。
三學、七清淨與十六觀智關係表
三學 |
七清淨 |
十六觀智 |
所緣 |
增上戒學 |
戒清淨 |
(四遍淨戒) |
|
增上心學 |
心清淨 |
(近行定與安止定) |
|
增上慧學 |
見清淨 |
名色限定智 |
自性相 |
度疑清淨 |
緣攝受智 |
緣相 |
|
道非道智見清淨 |
思惟智 |
生滅相 |
|
生滅隨觀智(未成熟) |
|||
行道智見清淨 |
生滅隨觀智(成熟) |
||
壞滅隨觀智 |
壞滅相 |
||
怖畏現起智 |
|||
過患隨觀智 |
|||
厭離隨觀智 |
|||
欲解脫智 |
|||
審察隨觀智 |
|||
行捨智 |
|||
隨順智 |
|||
|
種姓智 |
涅槃相 |
|
智見清淨 |
道智 |
||
果智 |
|||
|
省察智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