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和四念處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傳承的禪修方法中的兩大重要教導,而在當代流行的禪法中,也可分為止觀禪法和正念禪法兩大類。然而,止觀與四念處不同嗎?它們之間有甚麼關係呢?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佛陀如何教導正念、正知與修觀。
念、正知與修觀
佛陀在《相應部·六處品·受相應·第一疾病經Pañhamagela¤¤a sutta》中說:“諸比庫,比庫應念與正知而度時日。這是我對你們的教導。
諸比庫,比庫如何有念?在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忱,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於心隨觀心而住……於法隨觀法而住,熱忱,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
諸比庫,比庫如何有正知?在此,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便、小便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 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諸比庫,比庫如此有正知。
諸比庫,比庫應念與正知而度時日。這是我對你們的教導。
諸比庫,若該比庫如此住於念、正知、不放逸、熱忱、自勵而生起樂受,他如此瞭知:‘我所生起的樂受,它是有緣的,而非無緣。甚麼緣呢? 乃以此身為緣。然而此身無常、有為、緣生,但以無常、有為、緣生之身為緣而生起的樂受,哪裡能長久呢?’他對身和樂受隨觀無常而住,隨觀壞滅而住,隨觀離而住,隨觀滅而住,隨觀捨離而住。……
諸比庫,若該比庫如此住於念……生起苦受……生起不苦不樂受,他如此瞭知:‘我所生起的不苦不樂受,它是有緣的,而非無緣。甚麼緣呢?乃以此身為緣……。’”(S.4.255)
佛陀在這篇經文中,教導了念、正知與修觀。
對於念,即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對於正知,即在一切時中對身體的任何狀態保持瞭瞭分明。
對於修觀,佛陀教導觀照三受: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對於每種受,必須觀照它們的因緣生滅。在這篇經文中,佛陀提到受“乃以此身為緣”(imameva kàyaü pañicca),而緊接著的《第二疾病經Dutiyagela¤¤a sutta》內容與此經幾乎相同,差別只在於提到受“乃以此觸為緣”(imameva phassaü pañicca)。
因此,佛陀在這兩篇經文中,教導了念、正知與修觀之間的關係:修觀需以正念和正知為基礎:“如此住於念、正知、不放逸、熱忱、自勵”(evaü satassa sampajànassa appamattassa àtàpino pahitattassa viharato),並且舉觀受為例,強調觀照受必須先觀照它們以身和觸為緣而生起,然後觀照受及其因緣的無常、壞滅、離、滅、捨離。
正念與正知
念,巴利語 sati,意思是憶念,即心對目標處於不漂浮、不忘失的狀態。念猶如一塊石頭沉入水中,而不會像浮萍一樣在水面隨波逐流、漂來漂去。念是把心沉入所緣,有許多業處都以“念”來命名,例如:“入出息念”,是把心念沉入呼吸。又如“佛隨念”,是把心投入佛陀的功德。修習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身至念等都一樣。這說明“念” 在修行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正知,巴利語sampaja¤¤a,是心對目標保持完全清醒、清明、清楚的狀態。
因此,念和正知的作用是:
念──心穩固地沉入所專注的目標,不散亂、不飄浮。
正知──對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時刻保持清明、覺醒、瞭瞭分明。
由於念和正知通常是同時運作的,因此可以合稱為“正念正知”,也可以只稱為“正念”或“正知”。
培養正念正知,必須清楚兩大要點:
一、內觀身心
通過內觀身心,逐漸改變心總是向外散發、向外抓取的壞習慣,學會往內收攝心,把心向外抓取不同人事物的習慣,轉為關注自己內在 的身心狀態,對自己的身體現象和心念保持瞭瞭分明。
二、回到當下
通過不斷地把心拉回到當下,改變心總是 徘徊於過去和未來的壞習慣。當下所發生的身心現象,才是最真實的體驗。培養正念正知,只需要不加判斷、如實地覺知當下的身心即可。
正念與觀禪的區別
有些人把培養正念正知的修行方法叫做“四念處”,或叫“內觀”、“毗婆舍那”。然而,正念正知與真正的觀禪還是有區別的。因為正念正知的物件既可以是事物的現象,也可以是究竟法;然而觀禪的物件只能是勝義諦層面的究竟法,不能只存留在現象層面,這是區別普通正念與觀禪的標準。
例如:在禪坐時感到腿痛就去“觀”腿痛, 這種“觀”腿痛屬於普通正念還是觀禪呢?很多人認為這是在修“毗婆舍那”,其實這是在培育正念。
那培養普通正念和修觀的主要區別在哪 裡呢?主要區別在於所緣,也即是心專注的目 標。普通正念所覺知的是腿痛的現象,而觀智則需要見到勝義諦層面的本質。依勝義諦來說, 腿痛是一種苦受(dukkhavedanà),而且是身的苦受(kàyika-dukkha)。
身苦受是如何產生的呢?佛陀解釋過身受產生的過程:“緣於身和觸[所緣]而生身識,三者結合為觸[心所],緣觸[心所]生受。”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觀腿痛需要見到這種因緣生滅的過程。
腿痛的過程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首先是“緣於身”(kàyaü pañicca)。“身”(kàya)是指 身處門或身淨色,禪修者需要辨識腿部身十法 聚裡的身淨色,身淨色接受外界觸所緣的撞擊。
其次是“緣於觸”(phassaü pañicca)。“觸”是觸心所(phassa),它是由身淨色、觸所緣和身 識三者結合而生。觸所緣,是其它色聚裡的地、火、風三界,地界表現為硬、軟、粗、滑、重、輕,火界表現為熱、冷,風界表現為推動和支持。當其它色聚裡的地、火、風任何一界撞擊到身十法聚裡的身淨色時,依身淨色而產生身識,身識只出現於身門心路。身門心路的運作如下:首先生起一個五門轉向心,接著生起一個身識,之後是領受、推度、確定心,然後生起七個速行,有時還可能生起兩個彼所緣。其中的身識總是伴隨著相應的心所一同生起,即是說它由八個名法組成,即:識、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其中的“受”屬於身觸生苦受(kàyasamphassajà dukkhavedanà),並被體驗為痛。這種痛發生於腿部,由依靠身淨色而生的身識體驗,而身識裡的苦受最明顯, 於是表現為酸、麻、痛、癢等,用通俗語言來說就是“腿痛”。
當禪修者能見到這個過程,見到其中的身 淨色(身根)和觸所緣,這是見到了究竟色法; 見到其中的身識,特別是身受──身觸生苦受,這是見到了究竟名法。當禪修者能如此見到究竟名色法,再觀照由於身淨色不斷受到觸所緣的撞擊,身識依於身淨色持續不斷地產生,與身識俱生的苦受則被體驗為痛。只有達到這個程度,才能算是修觀。
禪修者如果還沒能力親見究竟色法、究竟名法,沒能力親見究竟名色法是如何產生的,則他的智還沒有達到勝義諦的層面,那麼他所體驗到的都是經過概念包裝的現象而已。如果禪坐時感到腿痛就去“觀腿痛”,他將發現心竟然能與腿痛相分離,並體會到“腿痛”不再是“我”的,甚至可能以為已達到“無我”境界。其實,只要還沒有見到究竟名色法,他的覺知就還只是停留在普通正念的程度,尚未達到觀智的高度。
只要禪修者還沒有能力見到這個過程,他所體驗的腿痛其實只屬於生理現象。覺知現象層面的是正念,而觀智則需達到勝義諦層面的究竟法。因此,雖然都是“觀腿痛”,但由於所緣性質的不同,決定所修的屬於正念還是觀禪。
既然培育正念和修觀的主要區別在於心的所緣,那麼,如何才算修觀呢?嚴格來說,想要修習觀禪,必須先完成心清淨、見清淨和度疑清淨,才可能培育屬於道非道智見清淨的思惟智。從思惟智階段開始,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修觀。根據佛陀的教導,七清淨的每一清淨都需以前一清淨為基礎。假如禪修者不先經過這些次第,從戒清淨直接跳去修觀,這不符合佛陀的教導。
因為觀智的所緣是究竟名色法,所以要修觀必須先見到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想見到究竟名色法,必須破除名色法的密集。其中,色法有三種密集:相續密集、組合密集和功用密集;而名法有四種密集:相續密集、組合密集、功用密集和所緣密集。只要還沒有破除名色法的密集,所體驗到的世界就還是經過概念包裝了的一堆現象。
普通正念和觀禪的另一個區別在於修行原則。如前所述,普通正念有兩項修行原則, 即內觀身心和回到當下。由於普通正念不需要禪定的支助即可直接覺照身心現象,因此也沒必要觀照外在五蘊。同時,未完成度疑清淨的禪修者無法親見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因果關係,當然也無法觀照過去和未來的名色法。這對於還在培養作為止觀基礎的正念正知的禪修者來說,既不需要也無法進行此類觀照。然而,修習真正的觀禪,不僅要求觀照自己內在的五蘊名色法,觀照它們的無常、苦、無我三相,還必須觀外在的五蘊;不僅要觀照有生命的內外五蘊,還要觀照外在無生命的色法;不僅要依六門觀照所見到、聽到、嗅到、嘗到、觸到、想到的諸行法,還要依時間觀照過去、現在、未來的諸行法,也即是要依照佛陀在《無我相經》等經典中的教導毫無遺漏地觀照諸行法,才是真正的修習觀禪。
總之,正念正知的涵蓋面非常廣,貫穿整個修行過程。禪修之前、培養定力、擁有強有力的禪那、敏銳且強力的觀智,都需要正念正知。但是,我們要清楚各個修行階段的區別,清楚如何修行是在培養普通正念,如何修行才是真正的觀禪。明白普通正念與觀禪的區別,就能清楚自己正在修甚麼,處於哪個修行階段。
四念處與止觀的關係
曾聽有些人說:“我是修四念處的,我不修你們的止觀。”說這種話的人認為四念處和止觀似乎是不同的禪修體系,這是因為他並不全然懂佛法,不明白甚麼是四念處。
提到修習四念處,幾乎所有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弟子都知道《大念處經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它是佛陀教導四念處最詳盡、最全面、最權威的經典。
《大念處經》收錄於巴利三藏的《經藏·長部》第22經和《中部》第10經。當代流傳於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的禪修方法,幾乎都和《大念處經》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
佛陀在這兩篇經典中系統地教導了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而這四念處又可以細分為二十一種止觀禪修業處。
念處和業處有甚麼不同?業處是指心工作的地方,而念處是指心念的範圍,或者說心念住立、建立、現起、依止、支持的場所,或者說心念現起的地方。從所緣來分,業處是指心的目標,念處也是指心的目標。所以,業處和念處非常相像。
對於四念處的二十一種業處,其中的身念處有十四種,受念處和心念處各一種,法念處有五種。它們依次是:
一、身念處
1.入出息念(ànàpànassati)
2.威儀路(iriyàpatha)──行、立、坐、臥
3.正知(sampajàna)
4.厭惡作意(pañikålamanasikàra)──三十二身分
5.界作意(dhàtumanasikàra)──四界差別
6.九墓地觀(navasivathika)
二、受念處
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1.五蓋(pa¤ca nãvaraõàni)
2.五取蘊(pa¤cupàdànakkhandhà)
3. 十二處(dvàdasàyatanàni)
4. 七覺支(satta sambojjhaïgà)
5. 四聖諦(cattàri ariyasaccàni)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止觀包括四念處,但四念處並不能涵蓋一切止觀業處。
為甚麼說業處涵蓋念處呢?四念處的二十一種業處都可以歸納進止業處或者觀業處。然而,四十止業處中有許多業處是四念處的二十一種業處所無法涵蓋的,例如十遍、六隨念、慈悲喜捨等業處在四念處裡就沒有。當然,從廣義上來說,法念處裡四聖諦的“正定”已經是指止業處,只不過從二十一種業處的分法來說,它還是沒有涵蓋。因此,修行止觀業處, 事實上已經涵蓋了四念處的修習。根據佛陀的教導,修四念處也即是在修止觀,並不是另外有一種全然不同的“四念處”修法。
四念處的第一念處是身念處,身念處的第一個業處是入出息念。根據《大念處經》的教導,入出息念必須修到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另外,厭惡作意就是修三十二身分, 界作意就是修四界差別。這些都是修止培養定力的方法。即使如此,它們還是側重於修觀禪。例如第一種業處“入出息念”,經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諸比庫,在此,比庫前往林野……”開始,佛陀在這部分教導比庫培養定力。第二部分從“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 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開始,在這部分佛陀教導比庫修觀。
應當注意的是,佛陀在本經中每教導一種業處時,都會不厭其煩地重複強調要內觀和外觀,以及觀照生起之法和壞滅之法。例如:下面這一段修觀的重要教導,在經文中的“身念處”部分即重複地出現了十四次:“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 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為甚麼佛陀要在一篇經文中不厭其煩地重複強調內觀、外觀、內外觀呢?這是因為外觀是觀禪的重要修法。同時也清楚地顯示,佛教在《大念處經》中教導四念處的二十一種業處時,無一例外都是在教導觀禪。
所以,《中部義註》說《大念處經》是一篇既包括修止又包括修觀 (samathavasena gacchatopi vipassanàvasena gacchatopi),並以討論觀禪為主的經文(vipassanuttaraü nàma kathitaü)。(M.A.2.19)
因此,《大念處經》是教導修習止觀並側重於維巴沙那的經典。
對於受念處,是觀照善心路與不善心路中以受最明顯的心路。觀照究竟名法時,受心所在諸名法中往往是明顯的。比如快樂、高興的時候,心的樂受很明顯;憂愁的時候,心的苦受很明顯;身體疼痛的時候,身的苦受很明顯。修受念處即是觀照以受最明顯的心路。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把受分為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三種受又可再分為有物染和無物染兩類:三種有物染之受是不善的,三種無物染之受是善的。這六種加上前面三種共為九種受都需要觀照,並觀照受及其相應名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
對於心念處,是觀照以心識為主的心路。在諸名法中,心是其主導。
例如佛陀說:“有貪心,瞭知‘有貪心’;離貪心,瞭知‘離貪心’。有瞋心,瞭知‘有瞋心’;離瞋心,瞭知‘離瞋心’。有癡心,瞭知‘有癡心’;離癡心,瞭知‘離癡心’。”
這裡的“有貪心”是指八種貪根心,“有瞋心”是指兩種瞋根心,“有癡心”是指兩種癡根心,也即是觀照十二種不善心。而“離貪心”“離瞋心”“離癡心”則是指世間的善心和無記心。禪修者需要觀照這些心及其相應名法,並觀照它們的無常、苦、無我。
同時,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心念處時也強調需要觀照禪那心。佛陀說:“廣大心,瞭知‘廣大心’;不廣大心,瞭知‘不廣大心’。”這裡的“廣大心”是指色界和無色界的禪那心。
“有上心,瞭知‘有上心’;無上心,瞭知‘無上心’。”這裡的“無上心”也是指色界和無色界禪那心。
“得定心,瞭知‘得定心’;無定心,瞭知‘無定心’。”這裡的“得定心”是指擁有禪定的心。
“解脫心,瞭知‘解脫心’,未解脫心,瞭知‘未解脫心’。”這裡的“解脫心”也是指證得色界和無色界禪那的心。如果沒有禪那的禪修者,如何可能觀照這些心?
所以,佛陀開示《大念處經》、教導四念處是向已證得禪那的人宣講的。佛陀所教導的心念處,是包括善心、不善心、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在內的十六種心都需要觀照。如果沒有禪那,如何有能力瞭知心念處裡的廣大心、無上心、得定心、解脫心呢?
對於法念處,需要觀照五蓋最明顯的相應名法,並觀照五蓋的生起、滅去,再觀照五蓋的無常、苦、無我。還要觀照五蘊,觀照十二處、七覺支以及與它們相應的名法之無常、苦、無我。
因此,不能把修習止觀業處和培養四念處人為地分割開來。建議修“四念處”的禪修者, 都需要先好好學習《大念處經》及其義註,然後依照佛陀的教導進行修習。
總之,止觀業處和四念處是相關聯的。業處包括了念處,因為業處是指心工作的地方, 念處是指心念建立的地方,它們非常相像。念處,既有止業處也有觀業處,但側重於觀業處。對於已經證得禪那的止觀乘者,他們修到了觀禪階段,再依照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的四念處去修行,就能明白佛陀是在勝義諦、究竟法的層面教導觀智,而不是那種只從字面上理解的概念法的修行。同時也會發現,佛陀無論教導戒、定、慧、教導止觀還是教導四念處,都是站在勝義諦、究竟法的層面和高度來教導觀禪。
四念處與止觀業處表
四念處 |
21 種業處 |
止觀 |
所緣 |
身念處 |
入出息念(1) |
止、觀 |
色法 |
威儀路(1) |
止、觀 |
色法 |
|
正知(1) |
止、觀 |
色法 |
|
厭惡作意(1) |
止、觀 |
色法 |
|
界作意(1) |
止、觀 |
色法 |
|
九墓地觀(9) |
止、觀 |
色法 |
|
受念處 |
受隨觀(1,九種受) |
觀 |
名法 |
心念處 |
心隨觀(1,十六心) |
觀 |
名法 |
法念處 |
五蓋(1) |
觀 |
名法 |
五取蘊(1) |
觀 |
名色法 |
|
十二處(1) |
觀 |
名色法 |
|
七覺支(1) |
觀 |
名法 |
|
四聖諦(1) |
觀 |
名色法 |
正念與觀禪區別表
|
正念 |
觀禪 |
修行位置 |
禪定的基礎 |
禪定的進階 |
修行階段 |
一切時 |
高級階段 |
修行前提 |
不忘失目標 |
親見究竟法 |
修行次第 |
次第不強 |
次第性強、十六觀智 |
所緣方向 |
內觀身心 |
內觀、外觀 |
所緣時間 |
回到當下 |
三世名色法 |
所緣本質 |
身心現象 |
究竟名色法 |
所緣範圍 |
欲界法或概念 |
三界名色法 |
主要心所 |
念 |
慧根 |
修行作用 |
預防煩惱 |
鎮伏乃至斷除煩惱 |
修行成就 |
守護身心 |
證悟涅槃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