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擇法之後,接下來是擇師──選擇指引自己禪修的導師。

應如何擇師呢?首先要瞭解自己將要選擇依止的導師。可以這樣說,一旦選擇了自己的導師,就必須依照他的教導去修行,去培養定力和智慧。換言之,他將是你未來修行生涯中的心靈導師,所以建議大家一定要謹慎擇師!

假如因急病亂投醫而皈依邪師,不但可能耽誤今生的法身慧命,還可能弄到財色兩空、家破人亡,甚至墮落惡趣,難有出期。因此,求法者應遠離以下幾類“禪師”:

1.輕慢戒律,生活混亂。

2.名利之徒,貪婪庸俗。

3.顯異惑眾,神秘兮兮。

有一類“禪師”時不時喜歡在人前用語言或行為暗示自己擁有神通、證果等上人法,或妄言自己乃某某轉世,或妄言他人前世今生,或妄言非人附體,或妄言世界末日,或喜談聲色光影、鬼神精怪等,故意表現自己異於常人,能見人所不見,知人所不知。

4.人為造神,個人崇拜。

人在學習、成長過程中不能無師,強調尊師、敬師是一種美德,依師、從師也是求法修行之必須。然而,有些“禪師”喜歡人為造神和搞個人崇拜,無限抬高自己的神聖地位和誇大自己的重要性,而其身邊也不乏一群盲目、狂熱、非理性的癡迷者。求法者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不可不慎重!

5.雜染諸家,見地不正。

有一類“禪師”喜歡雜染諸家,例如:把佛、道、儒混為一談,把佛教南北傳雜染一起,或用所謂“靈修”“氣功”等謬解佛法,儼然是各宗教、各門派的大雜燴,甚至竊取佛教名相,標新立異,自成一派。

6.動輒印證,以盲導盲。

還有一類“禪師”動輒印證、妄言學生證得禪那、開悟、證果等,從而產生一群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的增上慢之人。須知禪那、道果等上人法唯有三因者24方能成就,而在當今時代,三因者畢竟屬於少數。若某“禪師”教出來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所謂“得禪者”或“聖者”,這本身就有問題。25

所以在擇師的時候,只要所謂的“禪師” 有以上任何一種情況,不管他名氣大小、信徒多寡、頭銜多少、職位高低,均須謹慎!須知一名好的導師並非只是由他的名氣、信徒、頭銜或職位來決定的。

那是由甚麼決定的呢?建議大家在擇師之前,先依以下幾個方面來檢驗一名禪師:

一、這位禪師是否有師承?

他教授的禪修方法是自創的還是有傳承的,這個很重要。如果這位禪師教授的禪法有傳承,那麼你是在修行有師承的禪法。

二、這位禪師自己是否有禪修體驗?是否具備教禪資格? 

擇師還必須考慮禪師的教禪資格。現在有好一些“法師”或禪修指導者,他們曾經追隨某位或某些有名的禪師修行過一段時間,然後宣稱自己曾在某某禪師的嚴格指導下完成禪修課程。更有甚者只是研讀過幾本禪修書籍, 即冒充禪師,廣授徒眾。他們基於不同的目的或動機,有些基於悲心而想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佛法,而有些人卻想要獲得名聲和供養,於是到處辦禪修營,到處開班收徒。這類人有些很可能並不具備教禪的資格,他的禪修體驗也可能並沒得到其教授禪師的認可。

所以在擇師時,還需要瞭解禪師的資格、資質,他(她)是自己出來教禪的,還是受其導師或僧團的指派、認可才出來教禪的。想要瞭解某位禪師是否具備教禪資格,建議最好是從其指導老師處獲得相關的資訊。

假如依止一位沒有資格、不被認可的禪師修行,就好像病人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都交給密醫治療,這是很危險的!

三、這位禪師教禪是否善巧? 有幾種禪師: 

1.有一種禪師教導的禪法雖然很純正,但是把關不嚴格。他為了讓弟子修得更快而頗具悲心,可是這種悲心卻可能會誤了弟子。為甚麼呢?由於把關不嚴格,而使禪修者定力基礎不穩,或者在某個環節、某個階段出錯,並導致後面階段的修行都出問題。

2.又有一種禪師,禪法也正確,把關也嚴格,但卻不懂得變通。這裡的“變通”並不是指隨意發揮佛教、擅自改變禪法,而是不懂得教禪的善巧。例如你向禪師報告說:“我對入出息念失去了興趣。”禪師說:“繼續修。”你又報告說:“我有很多妄想,心老是走神。”禪師說:“加強精進,數息。”其實,當禪修者在修行過程中對業處失去興趣,或者修一種業處遲遲沒有進展,禪師可以建議他修修一切處業處26,比如教他散播慈愛、修佛隨念,或者轉修四界差別,或者其它適合的業處,這也未嘗不可。假如禪師只知道教導一種方法,而且認為修一種方法必須修到成功,這就是不懂得變通,可能會導致有些禪修者修著修著就認為自己住在禪林只是浪費時間,浪費施主的供養,不久找個藉口打退堂鼓走了。所以,禪師的教禪善巧很重要,這也是在擇師時需要考慮的。

3.還有一種禪師,禪法純正,把關嚴格, 也具備教禪的各種善巧,我們應當好好珍惜這樣的禪師。

四、這位禪師是否通達三藏教理?

能夠尋求到具足以上三個條件的禪師,我 們就可認為他是值得禪修者依止的禪師。當然, 如果這位禪師還同時具足以下兩個條件,那可 謂難遇的明師已經被你遇上了。

一名禪修者只要擁有某種程度的禪修體驗,他就擁有與他人分享這些體驗的資本,甚至具備教導他人的最基本能力。然而,禪修體驗畢竟只是他自己個人的。假如禪修者只有禪修體驗,卻不通達三藏教理,哪怕他是有師承的,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禪修體驗去教導他人。而在三藏經典中教導了很多方法,能針對不同類型的人。如果他不懂得根據經典教理去指導不同的人,解答不同類型的問題,就只能運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觀點去教導他人。用個人的經驗、觀點教導他人,聽眾往往會覺得更加親切,聽他的開示、教禪也感覺更容易打動人心。不過,“心靈雞湯”雖然能夠振奮人心、提升士氣,但畢竟不是解脫生死的良藥。

不通達三藏教理的禪師教禪,他的教導容易脫離經論,偏離佛陀的教法,慢慢會形成他個人的禪法特點,說不好還會有誤導他人的可能。更危險的是,他的弟子也會這樣想:“既然我的導師可以用他的個人經驗來傳授禪法、教導弟子,我也有自己的禪修經驗,也可以這樣來教禪。”那麼,他的弟子的弟子、他的徒子徒孫也會有樣學樣。如此下去,不到兩三代人,佛法就變了!所以,擁有禪修經驗是禪師的最基本要求, 但如果他能夠通達教理、熟悉三藏,這將會更加保險。

五、這位禪師是否尊重傳統?

尊重傳統是一個原則性問題。一名禪師在教禪的時候,他是根據個人經驗還是依照經論?他在說法開示的時候,是根據個人的觀點、理解,還是依照傳統、依照義註的解釋?他在指導弟子、解答問題時,是根據個人的意見,還是依照傳統教理?這也是檢驗的標準。越是傳統的,也許越沒那麼貼近人心,但是卻越保險。佛陀的教法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衰微、越來越變味。想要維持佛陀教法的純正性,只能依靠通達三藏且尊重傳統的良師益友。

《清淨之道》在讚歎這樣的善士時說:“像這樣的聖典持者確實是傳統的保護者和傳承的維護者,只是[繼承]師長意見的師長,而不是自己的意見。因此古代的長老們再三強調:‘知恥者將保護[佛教]!知恥者將保護[傳統]!’”(Vm.42)

換言之,那些信口開河、自我作古的人, 他們很可能是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毀壞佛教、破壞傳統。

因此,研習三藏、通達教理、尊重傳統, 是每一位禪師的責任。想要保持傳統,就必須靠尊重教理、尊重師承。

佛陀的教法流傳到今天,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五花八門的法門,最主要的原因是被加進了過多歷代大師們的個人經驗和見解,從而導致傳統慢慢流失。

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為:佛陀是圓滿的,作為佛陀的弟子,不需要對佛陀的教導進行過多的補充、過分的發揮和過度的發展,只需要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踐就行。緬甸佛教傳統也認為:佛陀留給我們的巴利三藏,加上歷代長老大德們的注釋和論著已經足夠了,並不需要我們再去編造、添加些甚麼。

因此,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兩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沒有發展出任何一個開顯不同教義的新教派,也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創宗立派的祖師。能使上座部佛教在這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中保持不變的,正是傳統!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 但這似乎並不適用於純正的南傳上座部佛法,因為這種創新精神會導致南傳上座部佛教逐漸變質,慢慢走向邊緣化、世俗化。

只要我們接受佛陀是圓滿的,就應當接受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也就不需要我們過多地去作人為的“補充”和“完善”。 

作為中國人,對南傳上座部佛教未來的擔心也許並非多餘。只要弘法教禪的中國尊者不懂巴利語、不通達三藏、不尊重傳統,那麼,即使南傳上座部佛教能夠在中國紮根,也難逃走向變質的命運。“自由”、“大膽”、“創新”這些傳播方式並不適合南傳上座部佛教。倘若有人如此弘法,估計不用兩三代人,南傳上座部佛教在中國將只剩下有形無實的外殼。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求每位弘法者在宣揚佛法、講解經典時,必須一成不變地照搬經文,這不但不可能而且沒必要。發掘經典教義中符合時代、符合社會、符合人心的內容,然後作謹慎的闡釋,這是允許的,甚至還值得鼓勵,但其基本原則是符合經典、不違傳統。

正如西元 5 世紀印度偉大的義註師佛音尊者(Bhaddanta Buddhaghosa)說過:“即使是師長之說,也要因為符合經典才應接受,除此無它!

自己的意見是最弱的,它也只有符合經典時才能被接受,除此無它!”(D.A.2.188)

因此,在選擇一位禪師時,建議最好也考慮一下他究竟是傳統的繼承者,還是一個傳統的改變者、破壞者。

當然,尋求和選擇禪師,“師緣”是最重要的。沒有相應的師緣、法緣,即使你有機會遇到具足以上所有條件的禪師,緣分還是會與你擦肩而過,甚至還有可能因為某些逆緣或者惡緣,而讓你對他心生煩惱,徒造口業。

緣分是強求不得的。如果師緣尚未成熟, 寧可等候,寧可無師,也不可急病亂投醫。多發願,並且耐心等待,師緣自然會成熟!

只要做好了充分準備,你的導師終有一天會出現!

所以,我們想要禪修,想要瞭解生命的真諦,想要斷除煩惱,想要證悟涅槃,首先要瞭解三方面:一、瞭解自己,二、瞭解禪法,三、瞭解禪師。對這三方面都有充分的瞭解,知道自己確實想修行,動機純正,也有修行的條件和意欲,就可以去學習教理,對佛陀的教導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再去尋找、比對哪一種禪法最符合佛陀在經典裡的教導,然後再尋找一位相應的導師。只要你認為這位禪師是可靠的, 確定依止他修行是不會錯的,就應該下決心選擇他、追隨他、依止他,在他的指導下進行禪修。

關於禪修前行,即禪修之前應該做好的三方面準備工作,就講到這裡。


24三因者 (tihetuka):又作三因結生者,即結生心中擁有無貪、無瞋、無癡三種因(美心所)的人。若缺少其中的無癡(慧根)則為二因者(duhetuka),這類人無法證得禪那與道果。

25根據雷迪西亞多,即使禪修者終生精進,成功率最多也只有百分之三十、四十或五十。見《覺悟資糧·四正勤》p.50。參見書末〈附錄二 禪修十問〉一。

26關於一切處業處,詳見本書 p.2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