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這種觀智之力被培育起來(通過辨識過去世的因與果),你便能夠以同樣的方法辨識未來世的因與果。
你將見到仍可能發生變化的未來,它是過去因和現在因兩者的果報,你正在進行的禪修也是這些因之一。317要辨識未來,應先從辨識現在的名色法開始,然後看向未來,直至今生死亡之時。那時,業、業相或趣相將由於今生所造的某種業的力量而呈現。於是,你將能辨識到在未來世產生的結生名色法(pañisandhi-nàmaråpa)。318
必須盡可能地辨識許多未來世,直至無明無餘滅盡之時,這發生於證悟阿拉漢道(arahattamagga),亦即你親自證悟阿拉漢之時。接著你應繼續辨識未來,直至見到五蘊(即名色)滅盡無餘,即阿拉漢生命的結束,你般涅槃之時。如此,你將能見到由於無明滅盡,名色法滅盡。你將見到諸法(dhamma)的完全滅盡,再無來生。
用這種方法辨識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五蘊,以及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即是我們所稱的第五法,這是沙利子尊者教導的。完成辨識後,你可以學習佛陀所教導的第一法。
表 3a: 生死流轉中的緣起319 |
||||||
(一期生命) 非阿拉漢 |
(下一期生命) 非阿拉漢 |
(最後一生) 阿拉漢聖者 |
× 果×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生× 老.死×
|
|||
▶▶果▶▶320 因▶▶321 |
▶▶果▶▶ 因▶▶ |
▶▶果▶▶▏ 因×322 |
||||
識 |
無明 行▶▶ 識 |
無明 行▶▶ 識 |
無明× 行× |
|||
名-色六處觸 受 ▶▶ 愛 |
名-色六處觸 受 ▶▶ 愛 |
名-色六處觸 受 ▶▶ 愛 × |
||||
生 |
取 業有▶▶ 生 |
取 業有▶▶ 生 |
取× 業有× |
|||
老.死▶▶ |
老.死▶▶ |
老.死▶▶▏ |
317關於未來如何能變化,見p.52及隨後內容。
318生(jàti)是諸蘊,亦即名色的顯現。詳見《清淨之道·說慧地品Pa¤¤àbhåminiddesa》(Vm.641)。
319佛陀以兩種方式教導: 通俗教說(vohàradesanà) 和勝義教說(paramatthadesanà)。在緣起十二支中,生與老死屬於通俗教說,它們相當勝義教說的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例如佛陀在《第一有經Pañhamabhava sutta》中曾教導生死流轉的過程:“阿難,欲界果報與業不存在,欲有是否能顯現?……色界果報與業不存在,色有是否能顯現?無色界果報與業不存在,無色有是否能顯現?”
(“不能,尊者。”)“如是,阿難,業為田地,識是種子,愛是水分,為無明障蓋的有情,被愛縛結於下界(欲界)、中界(色界)和上界(無色界)而識住立(vi¤¤àõam patiññhita§)。如此於未來生起再有。”(A.3.77)
320非阿拉漢與阿拉漢兩者生命中的果報:過去世的業行造成當世結生心以及隨後心識的生起,同時生起了名色、六處、觸和受。佛陀在《大因緣經》(Mahànidàna sutta)中解釋,在一期生命中,只能追溯到結生時名色與識的生起:“此生能被辨識的最遠發生的輪轉, 即是名色與識一起互相作為緣而轉起。”(D.2.116)
321非阿拉漢生命之因:非阿拉漢擁有無明,因此,有受就有愛與取, 並產生了生命的業力,即業行,意即他們死後即會生起結生心。
322阿拉漢生命之因:因為已經沒有無明,所以也沒有愛與取,意即沒有導致未來生命的業力──業行,這意味著他們死後不再生起結生心。在那時之前,五種果仍在運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