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個因,每個果都有它的因。

那些能夠投生為人與天人的有情,是因為過去的善行。例如布施、持戒和禪修等諸善行,會成為投生在人間、天界的因緣。另一方面,不善行會造就投生到惡趣,如地獄、畜生界、餓鬼界的因緣。善行會產生善果。

不善行會產生不善果。

這也就是為甚麼佛陀說:「不論正確或錯誤的行為都會產生同樣的果報是不真實的想法。正確的行為導向善趣,不正確的行為導向惡趣。」

我們現在造作的行為,創造或導致我們將要遇到的因緣,其後果也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有時,我們或許希望得到投生人間或天界這樣的善果;事實上,這樣的善果是靠我們的行為決定,而不是靠我們的願望達成。

作為人類,我們知道人間的情況。然而,對於天界,我們知道的不多。讓我們藉由兩者的比較來理解之間的差別。不像人類,諸天人不需要由母親懷胎九、十個月才出生。當他們出現在天界的那一刻起就已完全成形,有著成人的身體。

天人跟人一樣,是自己過去善行的受益者。然而,天人所享受的感官欲樂遠比人類殊勝;兩者之間的差異太大,無法比較。我們在人間所經驗到最美妙、最華麗的色、聲、香、味、觸,跟天界所經驗到的感官欲樂比起來,不過只是皮毛。

為了能夠更好的理解這些對天界的描述,我引用《中部》的《馬嘎地亞經Māgaṇḍiya sutta》。

佛陀說:

「馬嘎地亞!假設有居士或居士子是富有的,有著許多金錢財產,供應他享受五種感官欲樂。他享受眼睛可辨之色,這色是他所喜愛的、想要的、可愛的、可意的與欲望相關連的,和能激起渴望的色。他享受耳朵可辨之聲,這聲是他所喜愛的、想要的、可愛的、可意的與欲望相關連的,和能激起渴望的聲。他享受鼻子可辨之香;他享受舌頭可辨之味,這色是他所喜愛的、想要的、可愛的、可意的與欲望相關連的,和能激起渴望的味。他享受身體可辨之觸,這觸是他所喜愛的、想要的、可愛的、可意的與欲望相關連的,和能激起渴望的觸。在活著時身、語、意行善,在身壞命終後,他重生到善趣,在天界,作為三十三天的天人之一。在那裡,在歡喜園中,天女圍繞,享受著天人的五種感官欲樂。馬嘎地亞!你認為如何?那位在歡喜園中,天女圍繞,享受著天人五種感官欲樂的年輕天人,會羨慕某一個人間的居士,或是居士子享受人間的五種感官欲樂嗎?或者他會受到人間的五種感官欲樂所誘惑嗎?」

「果德瑪(Gotama)尊者!不會的!為甚麼呢?因為天界的感官欲樂比人間的感官欲樂更加超越、殊勝。」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最殊勝的人間感官欲樂,若跟天界所享受的感官欲樂相較,也不過是平凡普通之物。此外,人的壽命跟天人的壽命比較起來相當短暫。

佛陀說:

「諸比庫!人間五十年只是天界的四天王天的一晝夜。他們一個月有三十個這樣的晝夜,一年有十二個月。」

「諸比庫!人間一百年只是天界的三十三天的一晝夜。他們一個月有三十個這樣的晝夜,一年有十二個月。」

人的壽命是多麼短暫啊!跟天人的壽命比較起來,我們人類的生命不過是一小片段。然而,即使天人的壽命再長,還是必然會有死亡的一天。

天人的死亡有四種原因:

1.  生命已盡。

2.  過去的善業已盡。

3.  因為忘了進食。

4.  瞋心生起。

前面兩個原因比較容易瞭解,後面兩個則不然。讓我試著再進一步解釋:因為天界的感官欲樂太過美妙,有時天人會忘了進食。當他們忘了吃東西,身體將會枯竭、耗盡,嚴重的就會死亡。這就是天人的第三種死因──只是因為忘了吃。

第四種死亡是因為心中的瞋恨生起。有時候我們看見別人成功的時候,我們會感覺不滿。這種不滿的感覺具有忌妒、憤慨、厭惡和羨慕的特性,無法因別人成功而高興。它的作用是,無法為別人的好運或幸運感到快樂。

忌妒和羨慕只跟瞋根心一起生起。瞋恚、忌妒和羨慕讓我們的心灼熱、疲累和耗盡。若不能察覺,這樣的行為可能導致一個人的死亡。由於忌妒、不滿和對別人的成就與成功不高興,有些天人會死亡。

現在,我們知道有四種原因可以導致天人的死亡。那麼,當天人快要死亡的時候,會發生甚麼事呢?

讓我們再來看看世尊的教法。這來自《如是語》

Itivuttaka)第三章。

當中,佛陀說:「諸比庫!當一位天人要在他的同伴中死去時,有五種徵兆會出現:他的花鬘會枯萎、他的衣服會變髒、腋下會出汗、他身上的光會變弱、還有這天人不再喜愛他的天座。」

天人與生俱來的花鬘是非常香的。這些天界的花在天人的一生中都維持新鮮,而且保持盛開。只有在一位天人接近死亡的時候,他(她)的花才會開始枯萎。

同樣地,天人的衣服隨時都是美麗而且乾淨,從來都不用洗。然而,當一位天人快要死亡時,他的衣服就會開始變髒。

我們人類要忍受寒熱之苦,但天人不用。我們人類需要工作,但天人不用工作。人類會流汗,但天人從不流汗。只有天人快要死亡時,汗才會從他(她)的身上流下來。一位天人過去的善業創造出決定現世在天界生活的因緣。在過去世所造的善行越多、越大,天人的壽命就越長,容貌就更莊嚴,內心會越快樂,他們的名聲和威力也會更廣大、更出眾。這都只因為過去世善業,眾生才會投生在天界中,與諸天人為伴。

當天人想要吃的時候,美味的食物就會出現。跟人類一樣,天人也會消化食物,但跟人類不同的是,天人的消化過程並不會產生排泄物,在天界是沒有廁所的。他們的世界有多美妙啊!一定是非常的美麗和乾淨!他們的身體會發光,散發出明亮、耀眼的光。然而,當他們快要死亡的時候,他們身上的光就會慢慢地變弱,漸漸地消逝。

即使在天界中人人都充滿喜樂,一旦天人快要死亡的時候,他(她)就再也找不到快樂了。

那麼這五種預兆總是發生在天人死亡之前嗎?

在《中部》註釋書中有這樣的解釋:

「在天人之中,有些天人的福德多,有些不是。當前者快要死亡時,五種預兆會出現。但是對於後者,就不會出現預兆。這是他們之間的差別。」

當福德比較小的天人快要死亡時,他的身體會消失,就像燈火一樣,然後就投生到欲界的其中一趣。

再回到這部經。當天人觀察到有這死亡逼近的五種徵兆之時,他們會以三種說法鼓勵彼此:

「從此處,朋友,前往一個好的目的地吧!到了一個好的目的地,獲取好收獲的利益。在獲取好收獲的利益之後,要好好地安住!」

這時,有位比庫問世尊:「尊者!天人們說到一個好的目的地是甚麼意思?獲取好收獲的利益甚麼是意思?要好好地安住是甚麼意思?」

「諸比庫!天人們所說的『到一個好的目的地』是人間。」

因為在人間有許多機會可以行善,如:布施、持戒和修習止禪(samatha)與觀禪(vipassanā)等。因為這樣,才說人間是一個好的目的地。

在人間是容易行布施的。為甚麼?布施需要有三個合適的因緣:布施物、布施的意願和受施者。

在人間很容易找到這三個因緣。有收入和所得,一般人有布施的方法。基於個人環境,人們或多或少,好與不好都是可以提供些許布施。我們每個人對於布施的意願也是很容易培養與精進的。最後,我們只要看看自己的周遭,世間充滿需要幫助且值得接受布施的人。所以,我們看到人間是一個好的目的地。

天人與生俱來是接受者。由於他們的業報,他們所有想的到的、希望得到的感官所緣,都已備好等著他們。這是他們過去善行的果報,已然成熟在今世的天界中為他們服務。

他們不需要擔心食物、衣服或住所。他們不需要工作,他們不需賺錢,他們不需要煮飯,他們不需洗衣,他們不需要醫生,疾病和衰老在天界都不明顯。想想這有多棒!

女性天人美得令人不敢相信,一輩子看起來都是十六歲,男性天人看起來都是二十歲。他們終其一生享受著最美妙的感官欲樂,他們的世界是完全的歡樂。那裡充滿著無可言喻的美麗,同樣地,聲音、氣味、味道與觸覺也是一樣地美妙。如此的享樂之中,他們很容易就會忘了行善。他們生活在那裡是因為他們的業,他們不需要任何人提供他們任何東西,所以在天界極難以找到布施的機會。但是,極難有布施的機會並不表示不能布施,他們還是可以布施。舉例來說,當佛陀出現於這世間,天人每天會在供養給佛陀的食物中加入營養成份,這就是天人試著去做的布施方式。至於持戒,比庫戒有兩百二十七條,而一般人也鼓勵守持十戒、九戒、八戒和五戒。

世尊只允許人類受戒為比庫,天人不行。因此,兩百二十七條比庫戒是為了人類比庫的福祇、安樂和利益。那些受戒的人願意遵守、奉行這些戒條,且樂意去守持。這些戒條是給那些受戒並服從、尊敬戒律的人還有樂於持戒的人制定的,不是為了那些不敬戒律的人準備的。只有當佛陀於人間出世,才能帶給人類兩百二十七條比庫戒。這是我們人類少有的機會。

人類可以容易地建立起持守各種戒律的環境。但是在天界,因為有無上的感官欲樂,一般而言,天人是比較難以持戒的。

然而,有些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佛陀證悟之後,他首先對五位苦行僧說法,雖然其中只有一人證悟,但卻有許多天人和婆羅門也同時證悟。所以還有許多證悟的天人帶著圓滿戒行,生活在天界之中。

要斷除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對可遇的色、聲、香、味、觸等所緣的執著,人類比天人要更容易一些。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機會來修行和持戒。

但是天人們生活在美妙的天界中,有華美的感官所緣讓他們分心。天人發現要克制自己實為困難,更不用說要他們放下對天界中強烈感官欲樂的執著。

另一方面,人類通常在生活中會體驗到困境和苦難。由於如此,人類會記住行善的價值。但是,一直生活在感官欲樂中的天人就會忽略培育善行。

女性天人美麗的讓人驚訝。她們的身體觸感是如此地細膩,以至於男性天人會為她們著迷,難以遠離。為了向你們解釋一下她們有多漂亮,我就引用《法句經》第一章裡的第九個故事。

你們知道難達王子(Nanda)嗎?他是與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難達王子準備與一位很美麗的女性名叫國美(Janapadakalyānī 原意是國家的美女)結婚。在他們結婚當天,佛陀走進難達王子的家托缽。在婚禮結束後,佛陀就把缽放在難達王子的手裡。然後從座位上站起來,佛陀並沒有從難達王子的手中接過缽就走了。出於對佛陀的尊敬,難達王子不敢叫住佛陀,提醒佛陀說自己還拿著他的缽。王子心想「到了樓梯口,佛陀就會拿回他的缽了。」但是佛陀到了樓梯口,還是沒有拿回他的缽。難達王子想:「等下了樓梯,佛陀就會拿回他的缽了。」但是佛陀下了樓梯之後,還是沒有拿回缽。難達王子想:「等到了王宮的平臺上,佛陀就會拿回他的缽了。」但是佛陀到了那裡依然還是沒有拿缽回去。

雖然難達王子非常想要回到妻子的身邊,但由於他是那麼地尊敬佛陀,以至於不敢開口請佛陀拿回他的缽。相反的,就算非常不願意,他還是跟著佛陀走,心裡想的全都是「佛陀會在這裡拿回他的缽。」、「佛陀會在那裡拿回他的缽。」或是「佛陀會在前面的地方拿回他的缽。」在這個時候,王子的妻子國美收到消息說:「夫人!佛陀帶著難達王子走了!」聽到這消息,國美臉上帶著眼淚,頭髮梳到一半就以最快的速度追趕難達王子,她對王子說:「大人!請馬上回來吧!」,她的話讓難達王子的心頭一震。儘管如此,佛陀仍然沒有拿回他的缽,他帶著難達王子一路回到了寺院。在寺院,他對難達王子說:「難達!你願意成為比庫嗎?」,出於對佛陀的無上尊敬,難達王子不敢說:「我不想成為比庫。」反而說:「是的,我願意成為比庫。」然後佛陀就授戒難達成為比庫。

難達感到很不滿意,所以他跟一大群比庫說出他的困擾;他說:「尊敬的僧團!我覺得不滿意。我現在過的是出家的梵行生活,但我不想再繼續這樣的梵行生活。我想放棄持守增上戒,回到層次較低的在家人生活。」

佛陀聽到這件事後,便跟他說:「難達!這消息是真的嗎?你跟一大群比庫說:『尊敬的僧團!我覺得不滿意。我現在過的是出家的梵行生活,但我不想再繼續這樣的梵行生活。我想放棄持守增上戒,回到層次較低的在家人生活。』」「這是真的。尊者!」佛陀對難達說:「為甚麼你對目前出家的梵行生活感到不愉快?為甚麼不能繼續你出家的梵行生活?你為甚麼要放棄持守增上戒,回到在家人的生活?」

「尊者!當我離開家,我的妻子國美臉上帶著眼淚,頭髮梳到一半,對我說:『大人!請馬上回來吧!』尊者!因為我一直想到她,所以我覺得不滿意。我現在過的是出家的梵行生活,但我不能再繼續這樣的梵行生活。我想要放棄持守增上戒,回到層次較低的在家人生活。」

然後佛陀就捉著難達的手臂,以神通力帶他到天界去。在路上,佛陀向難達指著一隻貪心又醜陋的母猴,牠在一場火災中,失去了耳朵、鼻子和尾巴。牠就坐在燒焦的樹幹上。

當他們到達了天界,佛陀指著五百位非常漂亮的天女,她們都在等沙咖天帝的來臨。

佛陀讓難達看到這兩種景象後,佛陀問他這個問題:「難達!你認為誰更美麗呢?是五百位天女,還是你的妻子國美?」「尊者!跟五百位天女比較起來,我的妻子國美就像是一隻既貪心又醜陋,在一場火災中,失去了耳朵,也沒有了鼻子和尾巴的母猴。跟那些天女比較,我的妻子根本就不算甚麼。這五百位天女實在太漂亮了!」

多令人驚訝啊!跟天女比起來,即使是國美,看起來就像是醜陋的母猴。

我們再回到止禪和觀禪的修習課題。

只有當我們能遠離感官欲樂和諸蓋時,才能培育定力。如你聽過,每一位男性天人左右各有五百位天女。天界的感官欲樂是如此地美妙,所以對一般天人來說很難修習善行。因此才會說人間是好的目的地。

這也正是我們的菩薩,無論何時出生,都選擇不在天界終其一生的原因。因為在那裡,他無法圓滿他的巴拉密。相反地,做為一位菩薩,他有能力決意回到人間,一個更容易圓滿修行的地方。所以當我們身為人類時,我們真的需要禪修,以利如實透徹的知見佛法。現在我已解釋了為甚麼天人說:「人間是個好的目的地。」

然而,對於那些在身為人時已經依序深入地修習戒、定、慧的人,死後投生在天界,則會加速他們的證悟。為甚麼呢?依據佛陀所言:在天界中,有許多的法友。當他們看見你時,他們會認出你,並會提醒你要持續禪修。若是如此的話,你可以很快地契入於法。

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

「做為一個人後,在如來所教的法與律中能夠獲得信念,就是天人所指的『獲取好收獲的利益。』」

為了跟你們分享在法與律中獲得信念有多重要,讓我引用《相應部》中佛陀的話。我們的佛陀說:

「信乃人之夥伴,倘若信恆存續,聲譽必然降臨,捨離此身時,即往生天界。」

人們會有各種不同的夥伴:老師、親戚、朋友、妻子、丈夫、小孩、守護者等等。他們不是我們真的同伴。他們的陪伴都是暫時的,並不會長久。這樣的同伴,在死亡時無法跟隨著我們。當我們離開此身後,會伴隨著我們的同伴叫「信」。由於信心的緣故,我們會造作善行,諸如供養(布施)、持戒,和投入於禪修等。如此,名聲和稱譽就會來到我們的身上。而且,當我們離開這個色身後,就會投生到善趣。

佛陀說:「信心是一個人最好的寶藏。」

所有累積而來的財富,如黃金、金錢、珠寶或者是任何被視為有價值的人與物都被定義為寶藏。但無論是有情(有生命者)還是無情(無生命者),都真的不是一個人最好的寶藏。當我們死的時候,這一切都得遺留在身後。對佛、法、僧、業果法則有信心,我們就會作布施、持戒和禪修等善行。知道這些善行的果報利益,是一個人最好的寶藏。所以,睿智之人會將生命的氣力與所累積的資產,聰明的投資在佛、法、僧這些肥沃的福田上。若能如此,善的果報將與我們如影相隨;而且在我們離開這個身體時,可以將它們一起帶走。這就是為甚麼佛陀說:「信心是一個人最好的寶藏。」

「信心確保修行旅程的資糧。」

每當我們開始一段旅程時,我們需要各式各樣的資糧:食物、水、車輛、旅費等等。旅程越長,需要攜帶的資糧就越多。如果我們缺乏這些資糧,而且持續缺乏的話,那我們的旅程就會變得漫長且艱辛。同樣地,如果我們要啟程到涅槃,所有苦難止息之所在,我們就需要正確的資糧。我們要攜帶它們的方式,就是要累積善行。所有的善行是根源於「信心」:相信佛、法、僧以及業果法則。如果持續缺乏這些信心,我們就會缺乏通往涅槃之旅的必要資糧。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當我們在教導入出息念的時候,我們看到有些禪修者進步很快,有些很慢,有些則完全沒有進展。我們知道由於過去生的修習,使的禪修者進步迅速。當他們可以觀察「緣起」時,辨析因和果,進步很快的禪修者瞭解到,他們曾經在過去世修習過入出息念。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累積了資糧,使他們得以快速地在今世培育定力。

同樣地,當一些禪修者開始辨析究竟名色法時,有些會進行得很順利,有些則遭遇困難,這也是因為過去的修習。他們在過去經由信心累積的,是他們現在攜帶的寶藏,作為涅槃旅程中的資糧。因為如此,他們可以如實的知見佛法。

有些在過去世已經深入地修習過觀禪的修行者,進步會很快。藉著止禪和觀禪的修習,他們在今生可以很快地見到涅槃。

我們所造作的一切善行都是因為「信心」,收集成我們正確適當的資糧。因此,佛陀說:「信心確保修行旅程的資糧。」

「信心是種子。」

想怎麼收獲,要先怎麼栽。如果我們栽種了善的種子,例如布施、持戒、禪修,對佛、法、僧有信心,就會帶來長壽、美貌、財富、快樂、名聲和權力,不論是再次投生於人間,還是在天界,都將會幫助我們知見涅槃。因此,對佛、法、僧的信念種子,一定要先栽種,這樣才會結出涅槃的果實。

「以信心渡過瀑流。」

要渡過輪迴的瀑流是很難的。即使我們知道不可能坐船渡過這稱為生死輪迴的瀑流,帶著信心,我們是可以渡過這難以橫越的瀑流。若信心堅定,人間的確是一個好的目的地。就因為在人間,所以我們可以「獲取好收獲的利益。」若非如此,即使已來到好的目的地也是枉然。

當信念堅定、穩固扎根、建立起來並且茁壯,不被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天或任何人所摧毀;這就是天人所指的:「安住」。

當一個人以初道、果智證悟涅槃時,世上已沒有人可以摧毀他的信心,也沒有人再可以奪走他的智慧,令他改變。有了初道、果智,他對佛、法、僧的信心就不會再動搖,他的信心就是「安住」的。

有個相關的故事。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人叫蘇啷拔他(Surambaṭṭha)。當他親自聽到如來的教法時,蘇啷拔他成為了初果聖者。之後,佛陀就離開了。過了一陣子,魔羅(Māra)決定測試蘇啷拔他對佛、法、僧的信心。因此,他就化成佛陀的外貌去見蘇啷拔他。

當蘇啷拔他再次看到佛陀回來,他頂禮世尊後立於一旁,等著佛陀的說話。這時,看似佛陀的魔羅就說:「蘇啷拔他!我曾說過五蘊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現在注意!有些法是恆常、樂、有我。」

蘇啷拔他沒有被騙。他瞭解佛陀的本性,知道佛陀絕對不會說誤導或是錯誤的事。而且,他已如實知見了法,即使是魔羅也無法令他改變。當蘇啷拔他問:「你是魔羅嗎?」魔羅承認他是。蘇啷拔他就對他說:「我的信心是不可動搖的。它在我心中已紮根安住了。魔羅!即使你有千百化身,也無法改變我的信心。請離開吧!」

在此我們應該思索:蘇啷拔他身為初果聖者是如何建立了對佛、法、 僧不可動搖的信心。如果他是凡夫,可能已經相信魔羅。

初果聖者與凡夫有很大的不同。佛陀在《相應部‧大品》的《聖諦相應》中說過這部《指甲經》(SN II 133)。

其中說:「有一次,佛陀用指甲尖挖起一點地上的塵土,告訴諸比庫:『諸比庫!你們認為如何?是大地的土比較多,還是我指甲尖上的土比較多?』

『尊者!大地的土比較多。世尊用指甲尖輕輕挖起的土是微不足道的。跟大地的塵土相比,無法比較,指尖上的土連大地的一小部分都算不上。』

『諸比庫!同樣地,對於一位聖弟子而言,他是現觀而具足見,已被摧毀和消滅的苦是非常多的,相較之下,剩下的是微不足道的。與已被摧毀、消滅前的苦相比,後者是無法比較的,連殘留的碎片都不算,因為最多只有七次生死。他是如實知見:這是苦、這是苦集、這是苦滅、這是導向苦滅之道的人。』」

入流聖者(第一種聖者),絕對不會再投生到四惡道。但凡夫還會在四惡道中受苦。

由於不瞭解四聖諦,凡夫會遭遇到許多危險。其中之一是不能辨識與追隨正確的老師。這也是為甚麼在註釋書中提到「凡夫會去尊敬許多不同的老師。」

然而,如果你已累積了足夠的善業來分辦出正確的老師,那就表示在過去世曾受過某人正確的教導;現在的你是受到過去世善業的驅使。這也是為甚麼我鼓勵你們在今世要學習佛陀真正的教法,要謹慎思考某人的教導是否與佛陀真正的教法一致。大家可知道沒有任何人可以教導通往涅槃之路嗎?要記住,惟有佛陀教導通往涅槃之路,這是他的教法,直接由佛陀而來。

從出生到死亡之間,請反省這些問題:你曾尋找過多少老師,在他們身上期待些甚麼?你對他們滿意與否?你是否還在期待找到別的老師?是嗎?你們應該知道沒有一位世間的老師能讓你滿意與滿足。為甚麼?因為你和這些老師,都被貪、瞋、癡、慢、嫉與慳等煩惱,引導到某一特定的方向。我們都是自己煩惱的奴隸,不是主人,這些煩惱會將我們引向錯誤的道路。人們通常會依照想法來滿足世間的欲望和渴愛。渴愛幾乎永遠在渴求些甚麼,是種煩惱,例如:我們親近某人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需要;而某人歡迎我們,有時也是為了他們的需求。這樣的關係並不會培養真理,這關係不會斷除煩惱。由於這些煩惱,我們永遠不會對自己滿足,他們也永遠不會對他們感到滿足。人們總是基於彼此之間的期望或利益,來決定某事或某人的好與壞。這樣的想法受制於不斷改變的喜好和厭惡,並且是自我驅使、自我服務,以及本質上的不誠實。

你們可能讀了一些由不同老師所著,有關於禪修的書籍,卻因此而心中產生很多疑問。你們可能很難決定其中誰對誰錯。要如何知道呢?一旦你已知見四聖諦,就可以很輕易地分別這些書的正確與否。惟有當你們遇到能教導你如何斷除煩惱、以及現見涅槃的人,並在自己也知見涅槃之後,心才能得到圓滿。一旦你們知見四聖諦,即是見到佛陀,你們也就不需要其他的老師了。這也是為何佛陀說:

凡是知見『法』之人,就如同見到我。

已經知見涅槃的人,不會再尋求其他的老師。他此後只有一位老師,也就是佛陀。因為他的信心是紮根、安住於佛、法、僧,可以說他的信心是不動搖的。

願你們建立對佛、法、僧不可動搖的信心!願你們都能體證涅槃寂靜!

SādhuSādhuSādh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