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賣盜版服裝、軟體,犯盜戒嗎?有法師說是見聞隨喜,見聞隨喜和犯戒一樣嗎?
答:我們要看犯盜戒必須同時具足幾個條件:1、他人的物品;2、明知是他人的物品;3、有盜心,想要擁有佔有的心;4、以種種的方法去佔有;只要同時具足了這四個條件,那就成為犯盜戒,所以要看賣盜版時你的心念是怎麼樣的。對於我們比庫來說,我們就會採取很謹慎的態度;一般盜版軟體我們都不會輕易去使用。
問:我想早上修習原始佛教,迴向為“導向諸漏盡,為證涅槃緣”;晚上修習北傳佛教,迴向為“願生佛淨土,但不願成佛”;再入娑婆,這樣可以嗎?好像更保險一點。
答:先把這些看上去矛盾的東西先放到一邊,你先認認真真地去體驗佛法,當你有了佛法的體驗和受用之後再作決定,那時會更好。若像現在這個也好,那個也好,就好像一隻狐狸追逐兔子,這隻兔子很胖,那隻又很大,一會追這隻、一會追那隻,結果會怎麼樣?累死都追不到,是不是?所以我們先不要顧及這些看上去很矛盾的東西,我們先做一樣東西,認認真真地做,做了之後,等你有了體驗之後,再來做選擇也不遲。
問:尊者您好!為甚麼在禪修時,心平穩後不能進入狀態?多是昏沉或睡著了。
答:這是由於心過度的平穩導致定根過強而精進根不足,造成了心的沉滯。就是說心由於過度的舒服導致不動而沒有活力,所以變成昏沉,那並不是進入狀態。要解決的方法就是提升精進力,不要粘著這種好像很平穩、沉穩的狀態;甚至應該不惜代價打破這種平穩,讓你的心充滿活力,充滿活力之後,你的心就能達到平衡,平衡了才能進入狀態。
問:阿拉漢尊者證得了涅槃不再輪迴受生,為甚麼世尊在有些經典裡面說,對沙利子等大阿拉漢授記,經過多少劫之後成佛。按南傳佛教教義,阿拉漢尊者可以成佛嗎?
答: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典裡面並沒有說到佛陀給阿拉漢授記而最後成佛的說法。為甚麼呢?我們先瞭解一下有幾種人可以證入涅槃。 如果一個人證入涅槃有三種情況。第一種,一個人在沒有導師指導的情況下證入涅槃,之後他又有能力把他所證悟的教導出來,這種人稱為正自覺者,就是我們說的佛陀;還有另外一種人,他有智慧有能力,沒有經過導師的指導而證入涅槃,這種人證入涅槃之後並沒有足夠的智慧把他證悟的法來教導他人,這種人稱為獨覺佛(paccekabuddha); 第三種人,就是自己沒有能力在不經過導師的指導下證入涅槃,他必須得依照佛陀或佛弟子所說的法才能證入涅槃,當他證入涅槃(有餘涅槃)之後呢,也可以說法,但是他說的法不是他自己發現的法,而是他依照佛陀的法,這種人稱為“弟子”。 所以有三種人證入涅槃,一種是佛陀,一種是獨覺佛,一種是弟子。 弟子的意思,巴利語叫做(sāvaka),(sāvaka)從“聽”那裡來的,它的詞根是(sāva),透過聽聞佛陀或者弟子們所教導的(法)而證悟,所以古代翻譯成“聲聞”。這三類人當他證入涅槃之後就沒有差別,但是他們沒有證悟涅槃前,他們的路不同。一旦證入涅槃,那所有的聖者在斷盡煩惱證入涅槃的時候,他都會瞭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做,不受後有。”這就是說“無始以來,這種輪迴的生死已經滅盡了,清淨的生活已經圓滿了,應該做的、應該修的全部已經完成了,從此以後再也不用繼續輪迴了”。 正如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時候,他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歎,很多佛陀的弟子在證得阿拉漢果之後,同樣會這樣(感歎的)。 如果一個人聽聞了佛陀的教法他一直修行證得了初果,佛陀定義初果就是他最多只有七次的投生,絕對不會有第八次的投生;而且在這七次當中,必定不會再墮落到惡趣。那如果一個人想要成佛的話,若說成佛是果的話,那必定有成佛的因。 甚麼是成佛的因呢?應當要修行十種巴拉密,哪十種巴拉密pàramã呢?佈施(dana)、持戒(sila)、出離(nekkhamma)、智慧(pabba)、精進(viriya)、忍辱(khanti)、真實(sacca)、決意(adhitthana)、慈(metta)與捨(upekkha),要修這十種巴拉密。修行要圓滿這十種巴拉密,他必須得經過至少四個阿僧祗劫與十萬大劫的時間。唯有圓滿了所有的巴拉密之後才能夠成佛,只要巴拉密還沒有圓滿,他就不可能成佛。 那應當如何圓滿這些巴拉密呢?也就是如果一個人想要成佛應該怎麼做呢?他必須積累種種的巴拉密,他必須在積累巴拉密的過程中不斷地利益眾生,不斷地完成他的菩提資糧,唯有通過這樣才能達到。而不是說投生到天界、享樂的地方,然後再怎麼樣。往往在樂的地方,他不能夠完成他的巴拉密。所以我們的菩薩,有時候他因為自己很強的善業投生到天界或梵天界,在天界是很快樂,因為太快樂他沒有機會去累積他的巴拉密,於是他會用決意死的方法,將他的生命提前結束,再投生到人間,繼續去利益眾生,繼續去完成他的巴拉密。 如果一個禪修者證得了初果,他最多輪迴只有七次,所以他不可能有那麼漫長的生命去圓滿他的巴拉密。當一位禪修者證得了聖道、聖果之後,他就必定會如佛陀所說的一樣,在未來不久證得般涅磐。一旦證得般涅磐後就沒有高低之分。如果般涅磐有高低之分,那還是因緣造作之法,因為造作之法才會有差別。有幾種人不可能成佛: 第一種人是佛陀,他已經成佛了。 第二種人是已經證得了某個聖道、聖果,比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種人在入般涅磐就不可能再輪迴了,也就沒有足夠時間去圓滿種種巴拉密。
第三種是獨覺佛,也不會再輪迴。
第四種人是曾經被佛陀授記,他將在未來佛的時代成為上座弟子或大弟子或者曾被佛陀授記將在未來成為獨覺佛,就像未生怨王、迭瓦達答一樣。因為佛陀授記就必然會如佛陀所說一樣實現,這種人也不可能再成佛。那甚麼樣的人有可能成佛呢?必定會在未來成佛的就是已經被佛陀授記他將在未來成佛,就好象我們的菩薩第一次被燃燈佛授記一樣。在過去的四阿僧祗劫與十萬大劫之前,燃燈佛出世,他給當時的須彌陀授記,所以我們現在的果德瑪佛陀給燃燈佛授記之後必定成佛。這種人是必定成佛。還有很多人有可能成佛,但是不一定。哪些人呢?就是既沒有證得聖道、聖,也沒有被佛陀授記在未來成為獨覺佛或成為弟子的。這種人可以依他們自己的意願想要成佛,可能成佛。但是只要他還沒有被佛陀授記,他的未來還是可以改變的。
問:眾所周知,外道也修四禪八定,那麼外道是否也修四無量心、四大業處呢?
答:外道也修四禪八定,外道也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是佛教所獨有的,但是四界(四大業處)是佛教獨有的。在外道裡沒有修四界的方法,但是“慈、悲、喜、捨”外道還是可以修的,而且外道也可以證得四禪八定。
問:現實生活中,在家人行賄、受賄是否犯五戒?
答:不算犯五戒,但這些都是不好的行為,稱為不淨施。如果你受賄,接受的是不清淨的佈施。你賄賂他人,是做不清淨的佈施。因為抱著不純正的動機,雖然送給他人東西仍然屬於佈施,但是你佈施的行為受到污染。
問:請問無明不在五蘊之中,無明在哪裡?
答:無明為甚麼不在五蘊之中呢?聽誰說的?無明屬於行蘊,還是在五蘊之中。
問:為甚麼女眾和男眾比,修行的比例要大,成就更多?
答:現在這個階段是的,女眾聽了應該有信心,為甚麼這樣?你知道嗎?女眾修行有女眾的障礙,但也有女眾的優勢。女眾的障礙就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障礙,女眾生理方面的障礙,我想在座的女眾應該比我更清楚,不利於修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大家知道我就不說了。但女眾也有適合修行的心理,比如:當禪修導師給了一個業處、一個指示給男眾之後,有時男眾不一定能很恭敬地信受、實踐,而女眾往往禪修導師給了一個業處、一個指示就能真正去做,為甚麼呢?因為男眾和女眾相比而言,男眾更理性,女眾更感性。如果我們再從《清淨之道》裡講的一句話就能找到答案:“在培育定力的階段,信根強而慧根稍弱是適當的。”這句話就已經可以得出為甚麼女眾容易成就,明白嗎?我們經常強調要信受奉行、依教奉行,但在這方面男眾做得比女眾差。就像一個人吃東西消化不良,吃了很多東西,結果很多東西都排出去了,他吃進的東西雖然是很珍貴、很美味的東西,但是他把好的東西都送給了廁所。但又如另外一個人她消化很好,吃進去的東西她都能夠消化。同樣的,導師給的指示,男眾做得不夠到位,那麼他在禪修方面就沒有那麼大的收獲。女眾往往對禪修導師的指示能很恭敬地接受和實踐。因為修行必須得依靠善知識,但有了善知識和良師益友的指導,你如何去實踐、如何去信受奉行,這個有程度的問題。如果你真的很恭敬,導師怎麼樣說你就怎麼樣去做,肯定有很大的收獲。如果很多東西你都打回來,甚至把它當成酒粕倒掉,當然不能得到完全的受用。例如:在帕奧禪林裡,我同樣給的指示,女眾可以做到,但男眾這方面做得要欠缺一點。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雖然女眾在生理、心理上和生活方面比男眾的優勢要差一點,但由於女眾對法的恭敬和對導師的恭敬,所以她修行就容易得利。
問:請尊者詳細講述一下呼吸的心路過程。
答:心路過程我們在學阿毗達摩時將會講到,這裡只是簡單地講,不詳細地講。我們可以說呼吸是心生色法。心生色法是由我們的心念造成的。 我們平時的動作稱為“身表”的心生色法,它有兩種心:一種是有意識的心,一種是沒有意識的心(其實就是指沒有正念的心)。 當我們沒有去注意呼吸、胡思亂想或者去注意其他物件時,那時還是會有呼吸,這是因為有心。 只要有生命,那麼心就在運作,而心為了維持生命,它一直保持著呼吸。 由於有了心的生起,有了生命的維持,所以呼吸一直地維持著。 呼吸是心生色法,它並不涉及到心路過程,而是由心路過程的心產生的色法。
問:尊者,請問假如在以後的禪修路上,經過了一定的精進,修到了觀,沒有您的指導,能自己完成嗎?是不是每年等您到寶峰寺才能有指導呢?
答:帕奧禪師如果沒有他以前那些導師的指導,他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如果在幾年前,我不是在帕奧禪師的指導下,我現在也不可能教大家。那明白嗎?因為很多在修行方面的細節,特別是善巧,還有我們碰到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自己解決,那我們就必須得要依照導師的教導。不過呢,請不用擔心,不要說你修到觀,即使你能夠修到禪那的階段,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有因緣去促成你去成就你的禪修了,所以現在不用去擔心太多。
問: 如果有禪相且禪相非常穩定,是否仍要按先覺知呼吸的長短,到微息,到呼吸的消失的過程,然後可以轉入專注禪相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才能證得禪那呢?
答:不一定。如果有了禪相並且禪相非常穩定,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怎麼入禪?在剛開始練習入禪的時候,他應該先閉上眼睛專注幾回呼吸,等他專注幾回的呼吸的時候,立刻他的呼吸就會變成禪相,然後他可以直接把心投入禪相,進入禪那。這個是出入息剛開始階段,到了一個人在修到高級的定力的階段的時候,他可以一閉上眼睛,一決意,立刻他的禪相出來,那個時候他可以不用注意呼吸,直接入禪。這個是高階,當然大家現在還不要去學,就像一個人還不會學走路就去學跳,得慢慢來按部就班。
問:尊敬的尊者,您好!南傳佛教止觀禪修是不是我們漢傳稱為如來禪?和漢傳祖師禪、明心見性、開悟,本來面目有甚麼不同之處?
答:我們只能夠說,南傳佛教佛教沒有如來禪,我們只是知道:修行要靠戒、定、慧。也就是說,我們先要持戒清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要培育定力,等我們的定力達到一定階段之後,我們還要修觀。要觀照名法色法、觀照五蘊,觀照這些都是無常、苦、無我,這樣我們才能證入涅槃。所以你不要一定把南傳佛教的止觀禪安立為如來禪,我們都沒有這樣的說法。
問:請尊者開示,南傳佛教關於佛書、佛像的使用、保管、存放有哪些宜、忌?。如果不如法的話會有哪些後果?
答:對於佛書、佛像應當恭敬,我們把佛像當成是佛陀的象徵、表徵。把佛書當成是法的象徵。如果你恭敬佛、恭敬法,那你就會有恭敬心、恭敬的功德。如果你輕慢,就會有輕慢的過失。
問:為甚麼傷害一個聖者比傷害一個凡夫果報更重。如果學了阿毗達摩後能看清楚這些問題嗎?
答:我們也許可以說,如果你罵了一個國王和罵一個乞丐,結果會怎麼樣?我們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在封建社會,你罵國王、你罵皇帝,你的頭會落地。你罵了一個乞丐,如果你有錢有勢,甚至你踩、你打乞丐都沒有事情。為甚麼呢?國王、皇帝、乞丐只是果報的不同,但是一位聖者和一位凡夫,在功德上不同。一位聖者成為擁有稱為聖者的戒、聖者的定、聖者的慧、聖者的解脫、聖者的解脫之見,這些很多都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功德不是我們用間的數量的“量”來去衡量的。因為他的功德很殊勝,所以當你傷害、你譭謗、你批評了聖者,你的業很重。為甚麼凡夫的業很輕呢?因為凡夫沒有戒、定、慧,沒有解脫,沒有解脫的功德。因為他的功德微細,所以你去傷害他,雖然有果報、但是果報不重,就是這個原因。
問:請人喝酒、抽菸,給商業上的回扣都屬於不善業嗎?會得到甚麼果報?另外這些行為犯五戒嗎?
答:請人喝酒、抽菸,給商業上的回扣這些還是屬於不淨施,就是不清淨的佈施。如果你經常給人喝酒、那以後你會變得愚蠢,你的果報就是愚蠢或者即使你不是投生為愚蠢,但是你會給人弄得很愚蠢,被弄的愚蠢,所以它還是屬於不善業。畢竟你的動機是不純的,你的動機不純,那你造的就是不善業。但是我們不能說這些行為是犯五戒的。如果你自己喝酒那你才犯,你給人喝酒這個是不淨施,這個也是屬於不善業。你自己抽菸那你會有問題,但是給人抽菸這個是不淨施,就是不清淨的佈施,這個你的動機不純,還是會造不善業。
問:末學請教有關落入有分的問題,尊者在書上說落入有分是禪修的陷阱,應儘量避免。但是泰國、馬雜湊禪法把落入有分稱為入滅並刻意去延長它。
答:我們不要去對比吧。落入有分的問題如果我們在學到阿毗達摩,在離心路過程的時候,將會瞭解“有分”是怎麼一回事。有分你也可以稱它為本來面目,但是它確實只是屬於我們生命流當中的一種果報心。只要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和心念,處於不活躍的狀態,沒有去認知、識知外緣的狀態,那心就處於一種有分的狀態。 為甚麼成為“有分”呢?有分,巴利語叫做Bhavaïga。bhava是(有、生命),aïga是成分。心剎那剎那的生,當我們認知的過程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還是會生滅下去,這種繼續生滅下去的心就稱為有分心。 在我們禪修的過程中,經常都會有落入有分的情況。不僅僅在於培育定力的階段,有時候在修觀的階段都有可能會落入有分。也就是說,落入有分給我們在修行當中的體驗會因為我們修行程度的不同而體驗不同。如果我們學了阿毗達摩之後就會明白到底甚麼叫有分。如果現在要解釋為甚麼會出現有分,它的情況是怎麼樣的,也許現在我解大家不一定能夠聽的懂。為甚麼?因為我們唯有在瞭解了心路過程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瞭解離心路過程,唯有我們瞭解了離心路過程,我們才會明白甚麼叫“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