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教示,巴利語cattàro mahàpadesà,意為檢驗佛法的四個標準。

在經藏、律藏中,有兩種四大教示:

一、出現在經藏《長部·大品》的稱為經藏的四大教示(Sutte cattàro mahàpadesà)

二、出現在《律藏·大品·藥篇》的稱為篇章的四大教示(Khandhake cattàro mahàpadesà)。篇章的四大教示為判斷是否隨順於佛陀所許可的四種方法,屬於律藏制定的檢驗標準,在此不作詳論。經藏的四大教示,是佛陀在八十歲那年於財富城的阿難塔廟中所教導的,此節經文記載於《經藏 長部 第16集 大般涅槃經》。

佛陀在此經中指出,如果有比庫前來說,他親自在 佛陀某個僧團某些通達經教的長老某位通達經教的長老跟前聽聞: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佛陀)的教導。你們不要輕易相信,而應記住其文句語言,再與經藏和律藏作比較,如果與經藏、律藏不符,則應捨棄,若符合經藏、律藏才可接受。

佛陀之所以將其稱為四大教示,是因為誦法的比庫引用佛陀、僧團、長老等四類大人物所說的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指四種判斷佛法的方法。真正用來檢驗是否符合佛法的只有兩個標準――經藏(sutte)和律藏(vinaye)

那麼,本節經文中所說的是否指《經藏》呢?是否指《律藏》呢?假如是,那麼《論藏》就不是檢驗佛法的標準了,而這節經文也就可作為某些望文生義的人武斷地否定《論藏》是佛陀教導的依據。然而,佛陀在教導這段話時,《經藏》和《律藏》都還沒有被結集誦出和編集成型呢!顯而易見,佛陀在此所說的都不應該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後才定型的《經藏》和《律藏》,而是指較為籠統的教說。那麼,到底是指甚麼?又是指甚麼呢?筆者在此把《經藏 長部 第16集 大般涅槃經》中相關的經文以及古聖賢們對該節經文的註釋(義註)直接從巴利語翻譯過來[1],提供給那些恭敬佛陀教法以及尊重上座部傳統的弟子們學習。畢竟,古代有資格對三藏作註釋者,必須是精通三藏甚至是能夠背誦三藏的聖賢們,他們的解釋更加接近佛陀的教導,更能代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

 

 

 

四大教示論 (Catumahàpadesakathà)

 

D.2.187. 當時,跋嘎瓦在般噠村(Bhaõóagàma)隨意居住之後,對阿難說:“來,阿難,我們前往象村、芒果村、贍部村、財富城。” 具壽阿難回答跋嘎瓦:“是的,尊者。” 於是,跋嘎瓦與大比庫僧團一起到財富城並住下。在那,跋嘎瓦住在財富城的阿難塔廟(ânande cetiye)

於其處,跋嘎瓦對比庫們說:“諸比庫,我將要說這

四大教示,諦聽,善作意之,我要說了!” 那些比庫回答跋嘎瓦:“是的,尊者。” 跋嘎瓦如是說:188.“諸比庫,在此,若有比庫這樣說:‘賢友,我在跋嘎瓦跟前聽聞、跟前領受: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諸比庫,對這比庫所說的既不應喜歡,也不應蔑視。不喜歡、不蔑視而很好地記住其文句語言後,應查對經和比較律。[1]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沒收進於經,也沒出現於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不是彼跋嘎瓦之語,而是這比庫誤解了。’諸比庫,你們要捨棄它。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收進於經,也出現於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是彼跋嘎瓦之語,這比庫善解。’諸比庫,你們要憶持這是第一大教示。

諸比庫,在此,又有比庫這樣說:‘在某寺居住著有長老、領袖的僧團,我在該僧團跟前聽聞、跟前領受: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諸比庫,對這比庫所說的既不應喜歡,也不應蔑視。不喜歡、不蔑視而很好地記住其文句語言後,應查對經和比較律。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沒收進於經,也沒出現於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不是彼跋嘎瓦之語,而是該僧團誤解了。’諸比庫,你們要捨棄它。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收進於經,也出現於律,則可得出結論: ‘這確實是彼跋嘎瓦之語,該僧團善解。’諸比庫,你們要憶持這是第二大教示。

 

 

諸比庫,在此,又有比庫這樣說:‘在某寺居住著許多多聞、通達聖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長老比庫,

我在那些長老跟前聽聞、跟前領受: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諸比庫,對這比庫所說的既不應喜歡,也不應蔑視。不喜歡、不蔑視而很好地記住其文句語言後,應查對經和比較律。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沒收進於經,也沒出現於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不是彼跋嘎瓦之語,而是那些長老誤解了。’諸比庫,你們要捨棄它。如果在查對經……也出現於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是彼跋嘎瓦之語,那些長老善解。’諸比庫,你們要憶持這是第三大教示。

 

諸比庫,在此,又有比庫這樣說:‘在某寺居住著一位多聞、通達聖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長老比庫,我在該長老跟前聽聞、跟前領受: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諸比庫,對這比庫所說的既不應喜歡,也不應蔑視。不喜歡、不蔑視而很好地記住其文句語言後,應查對經和比較律。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沒收進於經,也沒出現於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不是彼跋嘎瓦之語,而是該長老誤解了。’諸比庫,你們要捨棄它。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收進於經,也出現於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是彼跋嘎瓦之語,該長老善解。’諸比庫,你們要憶持這是第四大教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