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禪修旨要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今天,大家來禪修營報到後,就要開始投入禪修了。
我們準備在這次禪修營中教導和實踐上座部佛教的止觀禪法。講到禪修的目標,當然是為了斷盡煩惱、滅盡諸苦;想要斷煩惱和滅苦,就要修習戒、定、慧。也就是說: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必須持戒清淨,然後在戒清淨的基礎上培育定力,之後再培育慧。唯有慧才能斷煩惱,才能滅苦。換言之,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觀,通過止觀來斷煩惱。在這一期禪修營裡,我們將以修習入出息念為根本業處。如果有些禪修者在之前已經修過其他禪修業處,也可以繼續修習。例如:有些人曾經修過慈心,有些人修習不淨,有些人修習四界分別等,都是可以的,不過在作禪修報告時請先說明清楚。既然在座大部分人在以前都曾經參加過禪修營,有一定的禪修經驗,在這裡,我就只講一講在禪修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兩大方面。
第一、禪修方法:修行應當按照佛陀的教導,要有正確的方法。按照上座部佛教的傳統,無論修止也好,修觀也好,都要依靠巴利三藏;佛陀在三藏裡怎麼教導,我們就應當如何來修行實踐。然而,在巴利三藏裡所看到的教導通常都很簡要,所以除了三藏以外,還必須參考義註,例如《清淨道論》。在上座部佛教傳統中,《清淨道論》是一部禪修大全或者是禪修手冊。在緬甸帕奧禪林以及在這次禪修營裡,所有的禪修者都要依據巴利三藏以及《清淨道論》,還有各種義註的教導修行。同樣的,如果大家修習入出息念或者其他禪修業處,也要依照《清淨道論》的教導。假如在禪修方法上與上座部佛教傳統有出入,例如《清淨道論》教導我們這樣修,但是大家卻有自己一套不同的禪修方法或者是從其他導師那裡學來的;那麼,在這次禪修營期間應把這些方法暫時先放下,只依照巴利三藏及其義註的教導、依照業處導師的指示來修行。也就是說,在禪修方法上,我們必須緊扣經論,緊扣三藏及其義註。
第二、禪修心態:還有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並非只是有了好的禪修方法就能夠修得好。禪修方法就好像一條路,除了瞭知道這條道路,我們還要知道如何走才能沒有危險,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對於禪修,光是知道禪修方法還不夠,還必須有良好的禪修態度、正確的禪修心態。甚麼是正確的禪修心態呢?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中道——不極端、不偏。再具體地說,就是修行的時候五根要平衡,七覺支要平衡。為甚麼需要特別強調禪修心態呢?因為我們發現:只要禪修者親近過一些業處導師,在帕奧禪林禪修過或者參加過止觀禪修營,他們基本上都知道如何修,方法也基本正確,但是卻仍然可能修出一大堆問題來。為甚麼呢?關鍵在於態度有點偏,五根不平衡。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在禪修的高級階段,五根平衡都是很重要的。
相信在座都知道,直到佛陀入般涅槃時,阿難尊者還是初果聖者,他證得入流果已經43年了。在第一次聖典結集的時候,阿難尊者作為一名初果聖者,本來沒有資格當選為參加結集的持誦者;但是結集又少不了他,於是當時馬哈咖沙巴尊者(Mahakassapa)及其他的尊者就激勵他繼續禪修。那天晚上,阿難尊者很精進地修行,整夜經行,但是沒有一點進展。到了淩晨,他感覺身體已經非常疲憊了,正要躺下,在雙腳已離地、頭未至枕的那一剎那,斷盡了一切煩惱,成為阿拉漢聖者。為甚麼呢?因為之前五根還是不平衡,一旦五根達到平衡,他的聖道就出起了。從這個例子說明,即使在禪修的高級階段,即使一個人已經證得果位,但五根不平衡,還是不能夠提升。再以Soṭa Koḷivīsa尊者為例子,他在第一次聽到佛陀說法時就證得初果,之後也是由於五根不平衡,一直沒有達到更高的成就,於是佛陀用彈琴的譬喻開示他,這個故事在座都清楚吧!
對於禪修,不僅方法要正確,禪修態度也要正確。禪修態度就是中道或者說五根要平衡。禪修時應如何達到五根平衡呢?
五根可以分為三組:第一組是念根;第二組是信根與慧根;第三組是精進根與定根。念根是獨立的一組。念根即正念,把心沉入對象。例如:修習入出息念,呼吸是我們禪修的目標,也叫做業處,業處就是心工作的地方。如果把心沉入呼吸,好像石頭沉入水裡一樣,叫做正念。正念是修任何業處都需要的。再者,信根與慧根要平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感性和理性要達到平衡。過度感性容易落於迷信;過度理性、慧根太強,容易批判、喜歡批評,這對禪修是兩個極端。另外,精進根與定根也要達到平衡。用現在的話來說,精進根是動的,定根是靜的。禪修時心過於動容易浮躁,心過於靜容易沉滯,變得無力。要動靜相宜,感性和理性都要達到平衡,如此,禪修時就很好用功。要如何應用到實際禪修上呢?不同的階段,信根與慧根的側重點也略有不同。
《清淨道論》提到:在修止業處——培育定力的階段,信根稍強一點是恰當的;在修觀——培育智慧的階段,慧根強一點是恰當的。除了已經修到維巴沙那(vipassana)階段的禪修者之外,其他人只要還在培育定力,都可以運用下面這些技巧。在專注呼吸的時候,提升信根就是把心貼近呼吸或者說用感情去感覺、去愛我們的呼吸。若你真的能夠愛你的呼吸,對呼吸有感情,你的心自然對呼吸有興趣,自然能夠緊貼呼吸,你的心和呼吸就達到相應。這就是所說的『在培育定力的時候,信根稍強一點是適當的。』無論是修止、修觀,還是平時日常生活,我們和外界只有一種關係——心和所緣的關係。無論修行的方法如何變化,也只有一種關係,即心和所緣的關係。如果修入出息念,就是心如何面對呼吸;如果修四界差別,就是心如何面對四界——地、水、火、風;如果修慈愛,就是心如何面對一切眾生,把慈愛散播出去。除了這種關係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的關係。修行就是要調整這種關係。
在修入出息念時,一旦心和呼吸的關係調整好了,你的定力必定能夠培育起來,禪修自然會進步。如果我們用感情去面對呼吸,心就會貼緊、融進呼吸。這時,心和對象——呼吸就相應了。如果心和呼吸相應,心就能維持在呼吸上。如果心維持在呼吸上,定力還能不提升嗎?為甚麼說修定時慧根可以稍弱一點呢?慧根偏於理性。理性是面對所緣時,心要和目標保持一段距離,也就是心不會太投入目標,太投入了怕看不清楚。慧根就是心要和目標保持一段距離,然後分析它、評判它、判斷它。為甚麼在修觀時慧根要強一點呢?因為修觀的目的是要把心從種種對象(諸行法)中抽離出來才能夠解脫。我們必須客觀、理性、有智慧地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這叫做修觀。但是修止與修觀不同,我們不要把修觀的方法用在修止上,也不要把修止的方法用在修觀上,否則會搞錯。一旦搞錯了,就調整不好心和所緣的關係,禪修就不能上去。對於修止,在培育定力的階段不要太理性,不要太多的分析,不要經常讓心抽離目標。有些人在修入出息念時喜歡評判自己的呼吸:現在我的呼吸會不會太快了?會不會太微弱了?現在是不是有光了?禪相出來了沒有?太多的評判對培育定力不是很好。你們應當把心打開,投進呼吸,去愛你的呼吸,完全地把你的心融入呼吸,你的定力一定能夠提升!在『阿毗達摩』裡,定叫做『心一境性』(ekaggatà)。
甚麼是『心一境性』呢?『境』是目標,『性』是狀態;心保持只有一個目標的狀態叫做定。任何的禪那必定有“心一境性”這個禪支。禪支的意思是這種心所的作用已經很強了。如果我們的心持續地維持在一個物件上,只有一個固定的目標,沒有其他目標,這種狀態就叫做定。如果想要讓心持續地維持在一個目標上,必須讓心與目標相應,達到同一個水準。如何達到同一個水準呢?如果心對於物件沒有感覺、沒有興趣,心慢慢會昏沉,或者心可能會去找其他有興趣的東西,變成妄想。禪修者在禪修過程中會出現這些現象,多數是由於心對呼吸沒有興趣,所以心表現為無力或者到處亂跑。在培育定力的時候,心對呼吸要有感情。心對呼吸越有感情,越能夠貼近呼吸;當心貼近呼吸維持到一定的狀態時,定力就培育起來了。這就是信根與慧根平衡的具體運用方法。在座的大多數人都已經有了禪修經驗,在具體運用的時候,不用想太多的東西,只要用心去愛你的呼吸、去感受你的呼吸、去貼近你的呼吸,這樣就可以了。
不要太多分析、不要太多妄想、不要太多計畫、不要太多追憶,只是單純就可以。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在修定時你的心就能夠平衡,這就是正確的態度。還有另外一組是精進根與定根也要平衡,這對禪修者來說也很重要。如何平衡精進根與定根呢?就是要平衡動與靜的關係。在禪修的時候,我們對大家說不要太努力、不要太用力。但是,這並不等於說要大家懶洋洋,懶洋洋又偏到另外一邊去了。我們要大家盡自己的能力,能夠專注幾分就算幾分,而不是拼。我們不鼓勵大家拼,只是要你把精力投入到禪修就可以了。呼吸本身是很柔和、輕盈的,如果心一定要去抓呼吸,去用力呼吸,用僵硬的心對待輕柔的呼吸,心和呼吸能相應嗎?呼吸是輕盈、柔和的,我們的心也要保持平靜、單純,要這樣才對。修行態度不正確或修行不當容易產生禪病。甚麼是禪病呢?有些人一專注就感覺頭暈、氣脹、肌肉繃緊,甚至身體變得僵硬,這就是禪病。為甚麼會這樣呢?就是精進力過度或者用力過度導致的。在禪修的時候,心過度平靜不行,這樣心沒有力,禪坐會昏昏欲睡、點頭哈腰。就像一潭死水,水不流動容易長青苔,容易變骯髒。心過度動、過度用力也不行,會產生許多沒必要的問題。我們來這裡禪修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想帶著一大堆禪病回家。我們對禪修不應抱有過多的期望。有一句話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並不是想在沒正式禪修之前就先潑大家冷水。但是,如果你對這次禪修營抱有過高的期待,那我就真的不客氣對你說:「我要潑你冷水,因為你帶著一顆貪求的心來這裡禪修,你的心態已經錯了。」
修行是為了離貪,為了去除煩惱。假如你抱著一大堆煩惱,抱著貪求的心、有所得的心、想要證得甚麼境界的心前來,你的修行有進步才怪呢!你沒有染上禪病回去就算不錯了。修行是能夠做到幾分就做幾分。就好像農民種田一樣,他只管耕耘,用不著問收穫。假如他種了一棵樹,然後在樹旁邊立一根尺,每天去量量看今天長了幾公釐,昨天長了幾公釐,這樣的話他能過得開心嗎?同樣的,修行也是這樣。如果你常常想:今天修得怎麼樣?昨天修得怎麼樣?明天修得怎麼樣?你不會過得開心的!我們要做快樂的修行人,不要做愁眉苦臉的修行人;我們要做開開心心的修行人,不要做個有一大堆煩惱、妄想執著的禪修者。修行是要我們放下,不是叫我們拿起甚麼東西來。很多人就是抱著要拿起甚麼東西、得到甚麼東西的態度來修行,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只要你依照正確的方法,擁有正確的態度,你的禪修必定會有進步、會有體驗。精進並不是叫你的心緊緊地抓住物件或追求甚麼境界。你的心越能夠放下,越單純、越簡單,心對呼吸的專注力就能提升。過度精進容易導致不良後果。如果在限定的期間內沒有達成你的要求,沒有實現你的期待,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沮喪、追悔、煩躁,甚至自暴自棄。
當你想到修行不但沒有給你帶來利益,反而產生副作用時,還會想要繼續修行嗎?那時候你可能對你禪修的方法沒有信心,甚至對佛教、對佛法都沒有信心了,這是很不應該的。修行一定要中道,中道就是平等地行道。猶如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車開得太快容易出事,開得太慢也不行,必須恰到好處。當車速為110公里或120公里時是恰當的,這時用不著拼命踩油門,否則容易出事,到時候你不是平安到達目的地,而是躺在醫院、甚至在墳場裡。所以修行一定要平衡、要中道。
在佛陀教導的七覺支當中,有一種覺支叫『喜覺支』。覺支,巴利語sambojjhaṅga,是由sambodhi及aṅga兩個片語成。sambodhi 是三菩提、正覺、完全地覺悟;aṅga是因素、成分、條件。覺支就是導向正覺的要素,共有七個要素,稱為七覺支。你們知道為甚麼佛陀特別地把『喜』納入覺支,把喜也稱為導向正覺的要素嗎?我想問問大家:「有多少人在精進修行時能夠歡喜呢?」喜,就是對禪修業處有興趣,要喜歡、喜愛禪修的目標。若是修入出息念的話,要對呼吸有興趣、要愛呼吸。覺支的七個部分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我們思維一下,佛陀在很多教導裡,其實已經把禪修態度說得很透徹了。但是在禪修的時候,由於我們一直以來的習氣、貪愛、執著,還有我見、我慢,讓我們看不清楚法。由於看不清楚法,就算連呼吸這麼簡單、自然的業處,都要弄到那麼複雜。這就是很多禪修者修不上去或是修出一大堆問題的原因。如果你把禪修態度調好、調正確,修行修不上去才怪呢!如果你現在走的道路正確,而且開車的技術也很嫺熟善巧的話,最終必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因為在座大部分禪修者已經有禪修經驗,在方法方面不用我多說,在這裡只是特別強調禪修態度而已。
不過,對於第一次來禪修的人,我現在教你們方法。方法很簡單,也許用一兩分鐘就可以講完。在禪坐時先盤腿而坐,無論是雙盤、單盤、散盤,姿勢一定要坐得舒服,建議臀部稍微墊高一點,上身保持正直。坐得舒服是坐姿最重要的一點,坐得不舒服,硬撐也沒用。在用心方面,只須單純地在人中一帶區域覺知呼吸就可以了,盡你的能力,能夠覺知幾分就幾分。方法就這麼簡單,但是做起來可不容易。鼻頭、人中一帶的呼吸是我們的業處,用心在這裡覺知呼吸就是修習入出息念的方法。
但是有兩點要注意,第一、心不要跟著呼吸吸進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出體外;第二、不要用眼睛看呼吸,用眼睛看是錯誤的方法,要用心去覺知呼吸。如果想要瞭解更具體的禪修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第三篇《業處篇》。希望大家利用時間先把《業處篇》從頭到尾閱讀一遍,裡面談到了禪修方法以及禪修心態。你們照著書上講的去修行、去實踐就不會錯。若是有人修其他業處,例如:慈心或四界,那就在作禪修報告時另當別論。
今天晚上講禪修方法和禪修心態就講到這裡。順便提醒大家一下,這裡是密集禪修營,作息時間和大家在各自的寺院、各自的家裡不同。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要將原來的作息時間調整為禪修營的作息時間,該休息就休息,該禪修就禪修。一定要保證睡眠。在整個禪修營期間實行禁語,不要說話,不要看到熟人就聊,否則即使你自己不會心動,別人也會受干擾。我們來這裡是為了體驗法,要先放下一切對過去的追憶,放下一切對未來的期待,也要放下一切負擔,儘量把身與心都投入到自己的業處,投入到法中。無論行立坐臥,保持心專注在自己的業處上。平時要多點經行,要勤經行。儘量把你的心帶到禪修營來,如果你的心已經來了,就很容易契入這裡的氣氛、契入你的禪修、契入你的業處。在禪修營期間,大家共同來學習一部選自《中部》的經典《八城經》。在這裡,預祝大家在這一期禪修營裡都有法的體驗!
現在大家一起做迴向。
Idaṃ me puññaṃ, āsavakkhayāvahaṃ hotu.
Idaṃ me puññaṃ,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ṃ sabbasattānaṃ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ṃ puññabhāgaṃ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涅槃助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薩度!薩度!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