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 阿拉漢 正自覺者

 

在佛陀時代有一個女子,有一天晚上,因為一些煩惱就整晚睡不著。她就望過去寺廟,看到寺廟裡整晚也有出家人在那裡坐禪、行禪。她想:「我睡不著是因為我的煩惱,為甚麼這些出家人也有這麼多煩惱呢?他們為甚麼也睡不著呢?」當她的念頭一起,佛陀就知道了。

 

第二天,她剛好做了一些簡單的食物,當她看到佛陀出現在眼前就很高興,想到她有東西供養佛陀了。很多時候他們很會把握機會做供養。因為有些時候遇到佛陀、遇到阿拉漢,手上沒東西可以供養,所以沒機會供養;等到手上有東西的時候,佛陀又沒出現,阿拉漢也沒出現。所以有時候要完成一個珍貴的供養不是這麼容易的。當他們手上有東西,又有佛陀、有阿拉漢們出現的時候,他們都會很高興的把握這個機會去供養。所以這個女子就趕快跑去供養佛陀。她看佛陀沒拿夠就要走(註:通常佛陀是拿夠了食物才會開始吃),覺得自己只供養一點點的食物,所以升起自卑的心,起了一個念頭:「哎呀,我供養的食物這麼差,佛陀是不會吃的。佛陀過後一定會把這些食物倒掉或者是去城裡,去到有錢人家裡,拿那些好吃的食物吃。」這是非常不好的念頭,起這種念頭是很罪過的。自己對自己供養的東西沒有信心,覺得自卑。這種是貶低佛陀的念頭。佛陀是佛陀,怎麼會有這種念頭會去想不要吃窮人的食物,只要吃有錢人的食物或只吃好吃的食物呢?所以這種布施心其實是降低了自己布施的功德。

佛陀看到這樣就看了一下阿難尊者,阿難尊者跟佛陀是心照不宣的。好的侍者都是這樣的,看一下就知道,看頭知尾,就馬上就把佛陀的sanghati折成四個部分,佛陀就這樣在樹下坐下來開始吃。其實佛陀的目的是要吃給她看。這個女子一看到佛陀吃她供養的食物時,非常的歡喜,很高興。佛陀其實是在救她,希望她從那種懷疑佛陀,覺得佛陀不會吃她的食物的心境轉過來,要不然她對佛陀起的那個心是很罪過的。女子的心現在轉過來了,因為對自己的布施功德起了很大的信心,對她來講是非常好的。

 

佛陀吃完了過後,為她講法時就問她:「昨晚你想甚麼?」女子一五一十地告訴佛陀說:「我在想我整晚睡不著是因為煩惱,這些比庫出家眾整晚也睡不著,走來走去,他們又在煩惱些甚麼?」佛陀就說:「你不要這樣想。你煩惱是因為貪、嗔、癡、無明;我的弟子不是煩惱,而是精進地為滅苦的道路而修行,為尋找真理啊!他們精進地修行,所以整晚都在那行禪,不放逸。」那女子聽了之後就起了很大的信心。所以眾生煩惱,忙忙碌碌,到底在忙些甚麼?

 

最近幾天我就在看,坐在車上,有些時候望向窗外,看到大家都在忙忙碌碌,整個世間都在忙忙碌碌。我在想我也是忙忙碌碌在外頭跑,修行人忙忙碌碌,你們也在忙,早早就起來,也辛苦了;導師也在忙,世間上的人也在忙,信眾也在忙,我們這裡管理的人也在忙。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忙,到底忙些甚麼?有些人在忙的過程中很煩惱,有些人在忙的過程中累積了很多的功德。可是大家在忙,他們知道他們在忙甚麼,走向哪裡嗎?他們知道嗎?他們知道他們到底是為了甚麼在忙嗎?我們又為了甚麼而忙?想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就想到尋法比庫在他翻譯的一本書上寫的:『重複是為了不再重複,努力是為了不再努力;厭離是為了不再厭離,休息是為了一切止息。』我們不管是奮鬥也好,修行也好,努力也好,其實我們就是為了這一切:夠了,止息。如果說修行有苦的話,這是像阿姜查尊者講的滅苦的苦;世間的人的苦是苦中造苦因,苦了還要繼續的苦,但是我們是滅苦的苦。

 

雖然如此,如果你的心轉得快,你也可以把這個艱苦轉成快樂的一個境念。這是我們大家要學習的。若是說有苦的話可能是說肉體的苦,但心可以不要苦。心轉得過來,心就不苦,只是肉體可能會辛苦一點吧!我覺得尋法比庫寫得非常的好。『努力是為了不再努力』,真的是如此。出家人整晚在那邊走來走去,這樣拼,大家都在拼。可是他們拼是因為對生滅因緣已經覺得足夠了,不要了,希望這一世就完成了,可以走了。修行是為了不再修行,修到一個時候修希望夠了,修到已經無學了,不用再學了,那麼就不用再修下去了,做了一個了斷。要不然世間的人都在忙碌,可是沒有了斷,永無止盡,看不到終點。但是修行人跟著佛陀的路線走是有終點的,是有止息的,那是多麼好的。當一個人體證無死、不生不滅的時候,就不需要了,當他超越時間、空間就不再需要這些了。所以阿拉漢他們是無學,他們到一個時候,修行直到不用再修行,一切止息。當一個人到了無學的時候,他就不需要再學了。這個不需要再學是指從生命的最終的目標來看,一個阿拉漢,如果我們要把人生最終的目標是把一切的苦熄滅,找到一個永恆安穩的快樂,那麼成了阿拉漢,這個目標就達到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是從生命最終的目標來看,那麼學習就是為了這個。如果已經達到那個目標,還需要學些甚麼呢?所以叫做無學了。但是並沒有說阿拉漢沒有去聽佛陀講經,他們還是有聽佛陀講經,而且聽了很多法還是有法喜。阿拉漢聽到佛陀講經還是有法喜。像沙利子尊者,馬哈咖沙巴尊者很多時候還會請教佛陀問題。為甚麼呢?他不需要那些答案,他已經滅苦樂。但是有了那些答案,比如說是有關戒律及各方面的,比如諸佛陀傳承做法等等,如果他們知道了答案,他能夠以那個答案去教法,教導和運用,因為這些牽涉一點世間法。但是從出世間滅苦法來講他已經圓滿了,所以他們已經無學了。

 

當我們奮鬥的時候,我們記得我們是為了這個。辛苦一陣子,可是你的心是想:「這一番辛苦,有一天會止息的。」所以當時的辛苦時就不再感到那麼累了。真的,如果你知道你這一番煎熬、艱苦、奮鬥有一天它會過去的,有一天到一個時候這些都會停止的。只要你明白這一點,那麼現在的辛苦你就會覺得沒甚麼關係,因為它會止息。它不會像世間一些人忙忙碌碌永無止盡,而且在忙碌過程中很多還造很多的惡業。當我們在忙忙碌碌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子的忙碌是為了甚麼?是為了不再忙碌才有用啊!如果繼續無止盡的忙忙碌碌,有甚麼用呢?

 

我們是否有一天會想起,我們後悔我們今天錯過了我們的青春,錯過了我們的年少,錯過了我們的中年、壯年。我們本來可以修行,可以修行滅苦,但是我都錯過了,等到有一天因緣不再允許的時候,健康已經不再允許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後悔?但是如果我們現在辛苦一點,為了我們的滅苦做出一些奮鬥,不管多麼艱苦,不管多麼漫長,但是我們一天一天的累積功德,成不成沒關係,可是累積了出家的功德,累積了那麼多的精進心,天天為了尋求法而奮鬥,心裡會找到安慰,至少到晚年的時候你的心會很亮。但是如果一個人錯過了生命中寶貴修行機會,等到我們以為我們有機會,等我賺夠錢,做夠這個,做夠那個,安排妥當,漂漂亮亮才出家來修行的時候,機會沒有了,因緣錯過了。那個時候我們會不會後悔?不要以為我有時間,我可以的。很多人就是因為以為我有時間我可以的,就從此永遠的錯過他們的機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