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問:請問尊者,當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我們能為他做甚麼呢?如果他處於昏迷狀態,還能幫到他嗎?

答: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我們可以為他做很多的事情:

 

1.勸勉放下對眷屬、財產等外物的執著,但不要勸勉放棄生命。例如:可以這樣勸,「這些身外物都是生不帶來、死帶不去,不要去執著…..」、「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不要再經常想著兒孫了,現在就儘量放下,這些東西都只是過眼雲煙而已。」可以這樣跟他們說,這是針對外物而言,只要不涉及生命就可以。特別提醒一下,千萬不要在老人臨終之前提起他會後悔的事情或者令他痛苦的事情,也不好哭哭啼啼,讓老人傷心難過,因為這是在害他,他將有可能由於追悔或悲傷而墮落惡趣。

 

2.提醒他憶起曾做過的善行。古印度有一種很好的風俗,一個人做了善事後記下來,臨終的時候叫他的親戚朋友把這些善事讀出來。如果他想起曾經做過的善事而且感到高興的話,他將有可能在下一世投生到善趣。現在更方便,例如:可以把做佈施、供養僧團等等都拍照或者錄影,在臨終的時候拿出來看,只要他因此生起歡喜,因此生起善心,並在這種善心中死去,他下一生必定投生為天人或人。而且,這些照片或視頻還應該經常拿出來看,每看一遍,都對自己所做的功德感到歡喜,這也叫做隨喜。

 

3.幫他做善事,然後讓他隨喜。例如:告訴他「我將以您的名義去供養清淨僧團、供養尊者!」然後你在他面前讚歎僧團的清淨、殊勝、聖潔,使他生起歡喜心,同時也提醒他對自己所做的這種功德感到高興,這就是隨喜。但在做了後一定要記得提醒他!因為,如果他不知道,則對他是無效的。假如:他對這件善事感到歡喜,他也將有可能投生到善趣。

 

這裡我們講一個索那尊者父親的故事。索那尊者在早年出家成為一位比庫,之後證得了阿拉漢果。但是他的父親卻是一個獵人,經常到山上去打獵,雖然索那尊者和他的朋友都經常勸他放棄打獵,但他總是以謀生為由而沒有放棄。當他年老體衰時已無法追趕獵物,就到索那尊者所居住的寺廟出家,也成為比庫。但就在他出家不久後,有一天他看到一個景象。他看到自己獨自一個人在山上,然後有很多大狗從山下跑上來咬他,那時他就對著索那尊者大叫:「你快點幫我把那些狗趕走!」但是索那尊者和其他人都沒有看到狗。他還是叫喊著:「那些狗要來咬我,你幫我把狗趕走!”於是,他們知道這是他臨死時的趣相。因為我們人或有情眾生在臨死前,往往可以看到一些景象,這些景象別人是看不到的。這往往是業、業相或趣相的其中一種。索那尊者父親看到的是趣相。索那尊者知道這是地獄的趣相,意味著他的父親將會墮落到地獄。於是尊者急忙叫沙馬內拉去採一些花,把這些花撒在佛塔的平臺上,然後把他的父親抬到佛塔前,提醒他叫他禮敬佛塔,然後又說:「這些很漂亮的供養佛塔的花,是以你的名義供養的,你應該對供花的這種功德感到高興。」他在尊者的提醒之下禮敬了佛塔,並且對供花給佛塔感到很高興。此時他的內心也平靜下來,那些狗不見了。這時他說:「你已經成為天人的母親下來迎接我了!」索那尊者知道這個時候天界的趣相已經出現,意味著,他的父親因為在臨死前,造下隨喜供養佛塔的善業,他的心不僅平靜下來,還改變了他投生的趣相,最後他還是投生到了天界。雖然他在臨死前,造下隨喜供養佛塔的業,但是,這種業也不能夠保證他在以後的輪迴中不用承受以前造下惡業的後果。即使他投生為天人,他打獵、殺動物的惡業也可能使他只是成為很低等的天人或者會讓他天壽很短。假如他沒有機會在天人的生命中繼續修行佛法的話,他可能很快就會墮落,甚至可能會墮落到地獄。這就是業果法則。當然,索那尊者把他的父親從懸崖邊上拉回來肯定是一件好事,至少下一世他的父親不會那麼痛苦。

 

4.教導他禪修業處,例如:佛隨念、入出息念、慈愛等。一般臨終的人的心是很弱的,而且當他的心很弱的時候,通常會想起很多過去的事情,實際上這時他最需要一個能讓心平靜的所緣讓他憶念。此時,可以在他面前放一張佛陀的像,當他看到就能心生歡喜,得到平靜。然後可以在他面前讚歎佛陀的功德,例如:念誦『Iti'pi so Bhagavā araha, sammāsambuddho......』(彼跋嘎瓦亦即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誦完再作解釋。或者講一些佛陀的故事,讓他對佛陀生起信心,讓他的心憶念著佛陀的功德。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想起佛陀,即使不能出聲了,只是看著佛陀的像,都是很好的。因為以佛陀為所緣必定是很強的所緣,是極可喜所緣,所以哪怕只是看著佛陀的像,我們的內心都可以很快得到平靜。如果你懂得其他的方法也可以教他,例如:可以教他專注呼吸、散播慈愛、專注自己的身體修三十二身分等。但是佛隨念在此時更容易,因為對於臨終的人而言,心很弱,你教他純粹用心去想,不一定能夠管用。你就借助著佛像,然後讚歎佛陀。只要他的心能生起歡喜和平靜,就能得到利益,同時我們也能得到利益。教他修行也是很好的,因為一個人在修行當中去世,他下一生的結生心、有分心、死心都是禪修的心,如果一個人在禪修當中去世,下一生他還是很有機會修行佛法,而且想要證得禪那、聖道、聖果都很容易,為甚麼?因為他今生是在禪修中去世的,今生的死心是三因善心,下一生的結生心必定是三因果報心,三因果報心是一種很強的支助力量,可以使他在下一生修行很容易成就。

 

5.誦經、說法等。可以請僧眾來為臨終者誦經,例如:念誦《護衛經》《大念處經》等,或者為臨終者說法開示,讓其心生歡喜。有很多臨終者也會昏迷不醒、神志不清,或者情緒波動、精神恍惚等,此時可以在他旁邊或房間內播放《護衛經》等的錄音,讓周遭的氣氛變得詳和,讓患者的內心獲得平靜。雖然臨終關懷很重要,但是總有點『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意味。更好的辦法是在健康的時候確立對三寶的信仰,相信三世輪迴,相信業果法則,多思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樹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接受有生必有死的現實,相信死亡並不意味著斷滅,而是迎接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要隨時為死亡的到來做好心理準備。另外,平時更需要多做善事,習慣禪修,積累強大的、善的慣行業,為未來的生命旅途做好充分的準備。另外,如果一個人處於昏迷狀態,有時候他還是能夠隱隱約約聽到一些別人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你還是可以按我們前面說的去做,在他的耳邊說這些提醒他,令他歡喜的話。至於他是不是真的可以聽到或者是不是對他真的有幫助,要看他當時的精神狀態來決定。

 

不過,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尤其出家人要注意的,不要犯巴拉基咖(舊譯 波羅夷)。巴拉基咖的意思就是從此以後他失去了比庫的身分。『巴拉基咖』的第三條這樣說:

 

「若比庫故意奪取人命,或為其尋找並持來殺具,或讚歎死的美好,或勸勉死:『喂,男子!為甚麼如此惡苦地活著?死比活著更好。』如此之心意、心思惟,以各種方法讚歎死的美好,或勸勉死,這也巴拉基咖,不共住。」

殺人不僅包括有意親自殺,也包括教人殺,還包括幫他找來殺的兇器,同時也包括讚歎死亡的美好,以及讚歎死、勸勉死等。讚歎死後能夠往生到善趣,這稱為『讚歎死』。『勸勉死』就是鼓勵他放棄生命,這也是不應該的。我們在做臨終關懷的時候不應該去對一個臨終的人說『你不要執著這個生命啊!』同時也不要去讚歎『你做了那麼多好事,你死了之後一定能投生到善趣、投生到天界。』還有鼓勵他人墮胎,這也是殺人。如果你這樣做了,別人也因此而死,你就巴拉基咖了。所以臨終關懷的時候,一定要很謹慎。

 

 

 

 

 

 

 

 

問:對於一位尚未證果的修行者,在他往生前應該持怎樣的心態?

答:他應當要儘量保持清醒,專注自己的業處,如果他有修觀的話,要繼續修觀,提升自己的觀智。

 

 

 

 

而對於他旁邊的人來說,如果他那個時候神智還清醒,則應當要提醒他曾經做過的善事,提醒他專注自己的業處,如果他自己有修觀的話,那提醒他要修觀。

 

在此,我們講個故事,在銅掌島(即現在的斯里蘭卡)一位長老的故事。

 

 

 

 

一天,他被盜賊所抓。

 

 

 

 

盜賊把他用蔓草綁住放倒在地上。

 

 

 

 

這位長老嚴守『比庫不能夠破壞植物』的比庫戒,就倒在那裡一動不動。

 

 

 

 

結果很不幸,正好碰上山林大火。大火燒得很猛,他就一直修觀 最後他還是被燒死了。

 

 

 

 

在他被燒死的那一刻,他也證得了阿拉漢果,進入了般涅槃。

 

 

 

 

所以,即便在死亡來臨的時候,也不應放棄清淨的戒和禪修。

 

 

 

 

 

 

 

問:學習阿毗達摩後,我認為臨終的境界很重要,那麼我們臨終時如何提起正念呢?或者我們如何幫助禪修者保持正念?

答: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業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極重的業,又沒有慣行的業,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人可能是善惡參半或者他沒有很強的善業,也沒有很強的惡業,在臨終的時候所憶念的或者臨終的時候所造的業將會使他投生。

 

如果我們平時都習慣了保持正念、正知,那麼在臨終的時候,很有可能由於這種習慣的業,我們就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但如果你平時都經常愛胡思亂想、天馬行空,這樣的話,在臨終的時候更不用說了。

 

 

 

 

因為在臨終的時候,我們的意念是很弱的,那個時候,業力爭著成熟,你會很迷糊的、很慌亂。

 

 

 

 

即使一些修行人、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在臨終之前都可能感到很慌亂。

 

這時候,旁邊的人應該透過語言去安慰他,勸導他。

 

 

 

 

可以叫他看佛像,用這樣的話使他的心能夠提起正念。

 

 

 

 

如果他是一位修行人,例如:他經常專注呼吸。

 

 

 

 

那麼這個時候,你應該提醒他:讓你的心平靜下來,不要胡思亂想,專注你的呼吸,只是專注你的呼吸就可以。

 

 

 

 

或者叫他培養慈愛,或者如果他有修觀的話,你就提醒他觀無常、苦、無我等等。

 

 

 

 

 

 

 

問:許多瀕死經驗者都有很相似的離體經驗報告,他們描述就像靈魂出竅,感覺非常真實,並不像做夢。

 

如果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心理幻象並不恰當,因為他們並非只是個別的案例。

 

請問如何以阿毗達摩來解釋這種瀕死經驗?

答:我不知道現代醫學是怎麼樣判定一個人死亡的。

 

 

 

 

有的說是腦死亡,有的人說心跳停止就是死亡。

 

 

 

 

但真正在佛教裡面講的死亡,就是死心的滅去,命根的斷絕,那個時候是死亡。

 

 

 

 

正因為由於有了醫學上對死亡判斷的不同標準,所以才會有瀕死經驗學的產生,也就是醫學上稱做『假死』,其實是還沒有真的死。

 

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說,一個人雖然有瀕死體驗,但只要後來又活過來,說明他的死心還沒有生起,還不算真正的死亡。

 

 

 

 

他只是陷入半昏迷狀態或深度昏迷狀態,而被現代醫學判定為死亡。

 

根據阿毗達摩,人在臨終時會體驗到一些景象或影像,這是由於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在爭著成熟。

 

 

 

 

這些景象或影像可以分為業(kamma)、業相(kamma-nimitta)和趣相(gati-nimitta)三類。

 

 

 

 

我們嘗試以此分析瀕死經驗:當臨終者看到平生所做過的事猶如放電影一般歷歷在目,這是業;看到與過去造作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影像或工具,這是業相;趣相是指下一生將投生的去處,看見已經去世的親戚、朋友,這是趣相;看見原野、體驗到強烈的光等,這些也是趣相。

 

 

 

 

不過,由於其壽元未盡或者福報未盡的緣故,他又『復活』過來了。

 

 

 

 

 

 

 

問:顯教教法提到“火燒功德林”,也就是所做的功德一旦沒有迴向,只要一生氣就會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全部燒掉。請問尊者,做了功德一定要迴向嗎?萬一忘記迴向,那這些功德不是前功盡棄了嗎?請教導我們要怎麼保住功德。

答:緣起法是佛陀教法的根本,我們在解釋一樣東西的時候,如果符合業果法則,符合緣起法,那麼它就是對的。

 

在這裡我們也用業果法則來解釋。一個人造作了善業,能成為善的業力、業因;造作了不善業,將形成不善的業力、惡的業因。

 

無論是善或不善業,一旦造作之後,如果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產生果報,假如沒有因緣的話就不會產生果報。

 

但是,善業和不善業並不能互相抵消。

 

造善業得善果,造不善業得不善果;我們不能夠說造了不善業之後,再用造善業去抵消。

 

業是獨立運作的,你造多少不善業,因緣成熟了,將得到相應的不善果報;你造了多少善業,因緣成熟了,就得到相應的善果報。

 

因此,不用擔心火燒功德林。

 

但是我們不應當生氣,生氣是在造作不善業,雖然它不會削減你過去的善業功德,但你卻在造作新的不善業。

 

做功德要迴向!如果你是行菩薩行的話,應把所有的功德迴向最終能證得無上佛果。如果你想證悟涅槃,想成為佛陀的真正弟子的話,你應迴向所做的功德能使你儘早斷除煩惱。

 

當然,想成為菩薩也好,成為佛弟子也好,都是為了斷除煩惱、證悟涅槃。

 

做了善事再迴向,它就成為你的巴拉密。

 

巴拉密的意思是你做這些善事是為了斷除煩惱。

 

假如沒有迴向功德,那善業還在,只不過它會在你未來的輪迴當中成熟。

 

舉布施為例,按照業果法則,如果我們布施是為了得到財富,而沒有迴向成為涅槃助緣,當布施的善業在日後成熟,你將能獲得財富。

 

當你得到這筆錢財後,很可能會到處亂花,甚至因為這些錢財而造不善業。

 

但如果你發願:「願我布施的功德,成為證悟涅槃的助緣!」那你以後還是能得到這些布施帶來的福報,這些福報可能使你擁有支助修行的優越的物質條件或者用這些財富去造更多新的善業,而這些善業又促使你一直走在通往正覺的道路上,不會使你因得到這些果報而沉淪、墮落。

 

所以我們迴向的意義是希望所造的善業沒有受到貪、瞋、癡的污染並不是說不迴向,它就不是善業、不是功德,它們還是功德,只不過不能使你在輪回中越來越提升。

 

我們學過阿毗達摩就知道,遇到好的會生起不善心,遇到不好的也會生起不善心。

 

例如:現在大家很有錢,這是福報,但有錢又容易使人隨心所欲地享受欲樂,反而會使人沉淪。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讓功德更殊勝的話,第一要養成做善業的習慣;第二做了功德記得迴向。

 

迴向就好像把錢存入銀行,把功德變成巴拉密。

 

巴拉密是我們證悟聖道、聖果的資糧,它不會白費。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