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曾經說過:“信仰是人們最好的財富,善行正法者能引導至快樂,諸味道中更甜蜜的是真理,擁有智慧的生活堪稱最高級生活。”(經藏 相應部 1.73; 經集 184)

生而人,首先應該擁有信仰。

在人類發展史上,宗教的產生遠遠早於哲學、法律、政治等等其他學科,更早於社會和國家的形成。關注生命,懂得思考生死的課題,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

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人甚麼而活著?人生的意義是甚麼?宗教雖然形形色色,多種多樣。但是總是試著研究這一類的生命課題,解答這一類的人生問題。探索生命真諦、追求人生終極,是宗教的永恆主題。

信仰是人生的導航。擁有信仰的人,他的信仰能其人生旅途指出明確的方向,開闢一條平坦的大道。

擁有信仰的人通常都擁有理想,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他們更清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擁有信仰的人通常都對人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宗教信仰能夠幫助人們過著快樂的生活。最近的一些調查報告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對生活更容易感到知足、快樂。

 

信仰也是人生的避風港。

人生總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面對人生的沉浮起落的時候,宗教能帶給人希望,不容易被一時的逆境所打敗。在遭遇到社會動盪、家庭悲劇、感情危機、財產損失、事業失敗、生活挫折、人生苦難、身體惡疾或生離死別時,宗教能夠帶給人們心靈上的安慰,使人擁有更強的忍受能力和承擔能力,坦然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幫助人們度過艱難困苦的時刻,使人們儘快超越傷痛。

除此之外,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家庭也比較少出現諸如酗酒、吸毒、打罵、虐待、犯罪、婚外情等等醜陋現象。也有證據表示,信仰對增進健康有良好的影響,甚至與低死亡率有關聯。許多醫學上難以解釋的現象,例如:癌症病人奇蹟般的康復等等,往往可能發生在擁有信仰的人身上。

一切正統的宗教都會強調人性正面、良善、健康、崇高的一面,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在激勵人們培養、發展這些心靈的素質。因此擁有信仰的人更容易培養高尚的情操,他們對親戚、對朋友、對同事、對他人,更加懂得慈悲、感恩、關愛、包容和寬恕。

任何的宗教都強調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擁有共同的信仰能夠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群體、不同語言、不同社會背景和人生閱歷的人聯結在一起,互相聯繫,互相幫助,互相關懷。

信仰是一種精神財富。一個物質財富貧乏的人只要有信仰,他仍然是個快樂的人。但是,一個人即使擁有再多的物質財富,如果沒有信仰,他仍然可能是個精神空虛、內心浮躁的人。所以,一個人寧可缺乏物質財富,也不可以缺乏精神財富,物質財富能滿足人的慾望,卻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

有信仰的人精神有依靠、心理有保護,就像有家庭溫暖和父母親關懷的孩子,在身心方面都能夠得到健康成長。沒有信仰的人由於精神沒有寄託,心理容易被扭曲容易受創傷,就像流浪街頭、孤苦伶仃的人一樣。在經典中,甚至把無信仰視導致身心疾病的原因。沒有信仰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現。所以,信仰是精神的財富,是人生的依靠,是生命的歸宿。沒有信仰的人很可能是心理的窮困,是人生道路上的迷途者。我們生而人要尋求信仰,樹立信仰,擁有信仰,堅定信仰。

當然,佛教所強調的信仰並不是叫人們去相信所謂的至上神、造物主、救世主,也不是相信神佛菩薩等等。佛教並不承認有所謂創造世界、主宰一切的神靈,不管它是一種超能力還是至上神。在佛陀的教法中並沒有神秘、自我麻醉的成份,也無需摻雜他力、救世的信仰。

那麼,佛教所強調的信仰是甚麼?佛教強調的信仰應該與智慧相結合,應該以正見先行,亦即信根和慧根必須達到平衡。缺乏智慧的信仰容易變成迷信,使人們相信一些虛幻或無意義的事,甚至容易造成宗教狂熱。

佛教信仰的對象是佛陀的覺悟,即指相信佛陀是斷盡煩惱者、具足智慧與德行者,是導師、覺悟者等等。再者,佛教也強調相信佛.法.僧三寶,相信業果法則。

即使相信佛陀,假如相信佛陀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至上神、造物主、救世主,那是“邪信”;假如相信佛陀是有求必應、神奇靈驗的神明,那是“迷信”,這些都與佛教所宣導的正信、智信不可相提並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