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時, 定力將能超越近行定並達到禪那──安止定。達到禪那時,你的心將能不間斷地覺知似相,持續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當你的心能夠持續專注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後,應嘗試辨識心臟裡有分心生起的地方,這是心色。有分心是明亮與清澈的,義註解釋說它就是意門(manodvàra)。反覆嘗試多次之後,你終將能辨識到出現在那裡的意門(有分)和似相,然後你應逐一地辨識五禪支,一次一禪支。持續地修行,你將能同時辨識到所有五禪支。對於入出息念,五禪支是:
1)尋(vitakka):把心導向並安置於入出息似相;
2)伺(vicàra):使心維持於入出息似相;
3)喜(pãti):喜歡入出息似相;
4)樂(sukha):體驗入出息似相的快樂;
5)一境性(ekaggatà):一心只專注於入出息似相。
對“表 1a:禪定心路”的進一步說明:
禪定(jhàna)心路的程式:
1)意門轉向心:取禪修業處的似相為所緣。
2-4)預作、近行、隨順這三個預作速行緣取同一所緣,它們的尋、伺、喜、樂與一境性比普通欲界心更強。它們的作用分別是為進入安止作準備,接近禪那,隨順之前的心以及隨後的種姓心。(對於利根者,預作心不會生起)
5)種姓心:標誌著從微細種姓(parittagotta)的欲界心轉變為廣大種姓(mahaggatagotta)的色界或無色界禪那心。
無數安止速行心(名法 saïkhàrà)緣取同一所緣;每一速行心都會強化隨後的速行心95。安止速行的數目取決於禪修者入定的時間與禪修技巧,它可以持續哪怕不到一秒,也可以持續一小時,甚至好幾天。已經通達五自在的禪修者可以在入定之前決意入定的時間長短。但是初次證得禪那者,只生起一個禪那心。 進入出世間果定的程式也是一樣。96
門心路與意門心路中的速行心都一樣,但是禪定心路(色界與無色界的)的速行心就不一樣。禪定心路中的第五速行實際就是禪那心,不只是一個,而是億萬個,且它們都是相同的。如果長時間入定,第五速行的數目將不計其數。
禪修者可以隨心所願(yathàbhinãhàravasena)而進入禪那:禪修 者可以決定進入哪種禪那。
維持禪那到臨死心路不退,禪那善業將成為重善業。
支整體合起來稱為禪那。剛開始修習禪那時, 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禪那,而不應花太多時間辨識禪支。你也應練習禪那自在(vasãbhàva)。
入定自在:隨意願何時進入禪那;
決意自在:在決意的時間內安住禪那;
出定自在:在決意的時間出定;
轉向自在:轉向於禪支;
省察自在:省察禪支。97
·母山牛經Pabbateyyagàvã sutta》98中, 佛陀說在尚未熟練初禪之前不應嘗試進修第二禪。他解釋說,假如禪修者尚未完全熟練初禪就試圖進修更高的禪那,那他將退失初禪,而且也無法成就其它禪那。他將失去所有的禪那。
你已熟練初禪之後,可以嘗試進修第二禪。你需要進入已經熟練的初禪,出定後思惟它的缺點以及第二禪的優點:初禪接近五蓋,其尋、伺禪支也粗劣,這使它不如無尋、無伺的第二禪寂靜。於是,不再希求此二禪支,而只希求喜、樂、一境性,再次專注似相並進入初禪。從初禪出定後,再次以正念與完全的覺知省察禪支,你將發現尋、伺這兩個禪支顯得很粗劣,喜、樂、一境性顯得很平靜。為了去除粗的禪支並保留平靜的禪支,你應再次專注似相。這樣你將能達到只擁有喜、樂、一境性三個禪支的第二禪。接著應修習第二禪的五自在。
你成功後並希望修習第三禪時,應從熟練的第二禪出定,思惟它的缺點以及第三禪的優點:第二禪靠近擁有尋、伺兩個粗劣禪支的初禪,而且第二禪本身也有粗劣的喜99禪支,這使它不如無喜的第三禪寂靜。於是, 不再希求此粗劣禪支,而只希求平靜的禪支,你再次專注似相並進入第二禪。從第二禪出定後再省察禪支,你將發現喜禪支顯得很粗劣,樂和一境性顯得很平靜。為了去除粗劣的禪支並保留平靜的禪支,你應再次專注似相。這樣你將能達到只擁有樂和一境性的第三禪。接著應修習第三禪的五自在。
你成功後並希望修習第四禪時,應從熟練的第三禪出定,思惟它的缺點以及第四禪的優點:第三禪靠近擁有粗劣的喜禪支的第二禪,而且第三禪本身也有粗劣的樂禪支,這使它不如無樂的第四禪寂靜。為了希求成就第四禪,你應再次專注似相並進入第三禪。從第三禪出定後再省察禪支,你將發現樂禪支顯得很粗劣,捨和一境性顯得很平靜。為了去除粗劣的禪支並保留平靜的禪支,你應再次專注似相。這樣你將能達到只擁有捨和一境性的第四禪。接著應修習第四禪的五自在。
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至此你便完成了修習入出息念的第四個階段: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段開始於禪相即將生起之前,並且定力隨著修習四種禪那而增長,呼吸逐漸變得越來越平靜,直到在第四禪時完全停止。這四種禪那又稱為色界禪那(råpàvacara-jhàna),因為它們能帶來色界天的結生。但是我們並不鼓勵你為了投生色界天而修習禪那,而應藉助它們來修習觀禪。
修者通過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禪並練習五自在之後,其禪定之光是光耀、明亮和閃耀的。如果願意,他可轉修觀禪。此外,禪修者也可以繼續修習止禪。這也將是我們下次開示的內容:如何通過三十二身分、白骨想100、十遍等來修習止禪。
94禪定心路是可發生於欲界、色界或無色界三地任何一地的意門心路。此表所列的內容乃基於《清淨之道·初禪論Pañhamajjhànakathà》(Vm.69)。
95關於每一安止心裡的名法,見“如何辨識禪那心路”,p.250。
96見“知見涅槃”p.338。
97轉向與省察出現在同一意門心路(manodvàravãthi)中。轉向由意門轉向心(manodvàràvajjana)來執行,在這裡取五禪支之一作為所緣。緊跟著就是四、五、六或七個省察速行心,它們的所緣都是相同的。詳見“表1b:意門心路”,p.255。
98《母山牛經》,亦名《山牛譬喻經Gàvã-upamà sutta》(A.9.35)。
99帕奧西亞多解釋說:喜(pãti)禪支是對禪悅(jhànasukha)產生執著的一種助因,但由於所緣非常微細,它並不會轉化為欲樂(ràga),它只是微細(pãha)而已。
100白骨想:巴利語aññhisa¤¤à,又作骨想。北傳佛教譯為“白骨觀”。由於上座部傳承中並沒有類似於假想觀的“觀想法門”,這裡的“想”(sa¤¤à)是指藉助定力所取之真實骨相,或記憶中的真實印象。同時,白骨想屬於培育定力的止業處,並非“觀”。──中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