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發願投生為比庫的例子


舉一個禪修者發願下一世投生為人並出家成為比庫的例子,來分析一下這名禪修者心路中的煩惱:

1. 錯知有“比庫”的真實存在,這是無明(avijjà);

2. 渴望成為比庫,貪愛比庫的生命,這是愛(taõhà);

3. 執著比庫的生命,這是取(upàdàna)。因為他錯知有比庫的存在,傾心、貪著於比庫的生命狀態,所以在他發願的心路裡存在著這三種煩惱:無明、愛和取。

 

接著,禪修者辨識做供養時的心路。他將發現做供養時的心路是“悅俱智相應心”,根據阿毗達摩,這是八大善心之一。因為他相信業果法則、相信佛、法、僧,並且歡喜地供養,所以心裡有智慧──業果智,此時的名法往往有34個。在34名法中,思心所(cetanà)是很強的,這是“業”(kamma)。他造的這善業、福行(pu¤¤àbhisaïkhàra)則是“行”。

他辨識到雖然願夾雜著煩惱,但是行和業都是善的。由於他發的願使他的善行有了目標,所以這種善行在願的導向之下將能夠達成。

禪修者需辨識發願時和做供養時的不同心路。發願時的心路擁有無明、愛和取,屬於貪根心,有19或20個名法;而做供養時的心路是善的,有34個名法。

如此,這名禪修者辨識了希望下一世投生為人並出家做比庫的無明、愛、取、行和業有這五種現在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