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七清淨


在《中部·轉車經》中提到了七清淨,即:

1.戒清淨、2.心清淨、3.見清淨、4.度疑清淨、5.道非道智見清淨、6.行道智見清淨、7.智見清淨。

這七清淨是通往無取著涅槃的方法,是證悟涅槃的必經之道,是一個由低到高的修行次第。這七個修行次第就好像要去某個地方,必須依次換乘七種交通工具。首先,需要培養作為增上戒學的戒清淨;完成戒清淨之後,再次第培養作為增上心學的心清淨,然後再培養作為增上慧學的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才能最後達到智見清淨。智見清淨即是出世間聖道。

目前有些流行的禪法並不按七清淨的修行次第,即直接觀照身心和“無常、苦、無我”。他們認為禪修者不需要先培養足夠強的定力, 即可以直接觀照“五蘊”。而對於“五蘊”,這些禪法既沒有辨識究竟名色法的教導,也沒有觀修緣起的教導,因而忽略了心清淨、見清淨和度疑清淨,從戒清淨直接跳到道非道智見清淨。52

只要禪修者尚未辨識究竟名色法,尚未破 除名色法的密集,尚未成就見清淨,那麼,他們對身心世界的認知就仍然停留在現象界階段(概念法),尚未達到究竟界層面(勝義諦),他們也就無法觀照究竟名色法為無常、苦、無我。而禪修者通過培養定力,借助智慧之光辨識究竟名色法,其智將能提升到究竟法的層面,將能見到任何行法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沒有一剎那的停留。這是現象界和究竟界的區別,也即是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區別。 

 

52當然,七清淨的次第也並非絕對,特別是對尚未證得禪那者而言,他們不一定需要圓滿戒清淨後才能培養心清淨,也不必圓滿心清淨後才能培養見清淨。他們只要具足最起碼的五戒,即可修習入出息念等以培養某種程度的定力(心清淨),也可修習作為見清淨入門階段的四界差別。然而,從度疑清淨開始的諸清淨,則須以前面的清淨為基礎才有可能修習。

 

三學、七清淨與十六觀智關係表

三學

七清淨

十六觀智

所緣

增上戒學

戒清淨

(四遍淨戒)

 

增上心學

心清淨

(近行定與安止定)

 

 

 

 

 

 

 

 

增上慧學

見清淨

名色限定智

自性相

度疑清淨

緣攝受智

緣相

 

道非道智見清淨

思惟智

 

生滅相

生滅隨觀智(未成熟)

 

 

 

 

行道智見清淨

生滅隨觀智(成熟)

壞滅隨觀智

 

 

 

 

壞滅相

怖畏現起智

過患隨觀智

厭離隨觀智

欲解脫智

審察隨觀智

行捨智

隨順智

 

種姓智

 

涅槃相

 

智見清淨

道智

果智

 

省察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