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思惟智


禪修者親見究竟名色法之後,還需要進一步辨識名色法之因,培育名色限定智和緣攝受智,亦即成就見清淨和度疑清淨。只有在此基礎上,才開始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的生滅,開始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

如何觀照無常、苦、無我呢?

首先,禪修者用各種方法來觀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的無常、苦、無我三相,修習“思惟智”(Sammasana ¤àõa)。這些觀照方法包括:聚思惟、理法觀、四十行相隨觀法、色七法觀、非色七法觀、十八大觀、七隨觀等。

 

聚思惟(Kalàpa sammasana)的“聚”是指分類。聚思惟即是用各種分類法來觀照諸行的無常、苦、無我。把一切行法分為名法和色法進行觀照,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時進行觀照, 分為五蘊即色、受、想、行、識進行觀照,分為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進行觀照,分為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緣起支進行觀照。把諸行分為若干類別來觀照它們的無常、苦、無我三相,稱為“聚思惟”。

 

理法觀(Naya vipassanà)是根據佛陀在《無我相經》等經典中的教導,把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每一蘊分為十一種形式──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觀照它們的無常、苦、無我三相。

也可以用《小部·無礙解道》教導的四十行相隨觀法(Cattàrãsàkàra anupassanà)進行觀照,以及用色七法觀(Råpa sattaka vipassanà)、非色七法觀 (Aråpa sattaka vipassanà) 、十八大觀(Aññhàrasa mahàvipassanà)、沙利子尊者當年所修的“逐一法觀”(Anupadadhamma vipassanà)進行觀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