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還需要培養少欲知足。少欲,巴利語 appiccha,其反面是多欲(atriccha)、惡欲(pàpiccha)和大欲(mahiccha)。不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還想要獲得他人的所有,稱為“多欲”。通過偽裝、隱瞞、欺詐等手段來獲取稱為“惡欲”。雖然獲得的方式正當,但卻不知節制,多多益善,稱為“大欲”。

知足,巴利語santuññha,其反面是貪婪(abhijjhà)、不知足(asantuññha)。看到他人的所有而產生據為己有的貪心,稱為“貪婪”。只是因為喜歡他人的所有而生貪心還不算貪婪,只有生起佔有之心才算貪婪。但若進一步採取行動,則屬於不與取(偷盜)。擁有了還想要更好的,擁有了還想要獲得更多,還想擁有超過自己所需的,稱為“不知足”。

多欲必然多貪,多貪必然多求,多求必然多事,這些都不利於定、慧的培養。禪修者要學會少欲、知足,才能少事務,才能致力於內心的平靜。不管是多欲、惡欲、大欲,還是貪婪、不知足,心都是往外求的,不平靜的。因此,禪修者要學會少欲知足,滿足現在所擁有的,不過多去追求和佔有。擁有這種善德,就是少欲知足。

心有所求,必有所懼;心無所求,則能無畏。若能做到心無所求,還需要擔心甚麼?恐懼甚麼?害怕甚麼呢?心安於知足,還會總是有忙不完的瑣事嗎?

想要禪修的人,能滿足於生活所需就行了。衣服雖然不應穿得寒酸、破破爛爛,但也不需要追求高檔和花樣,能穿乾淨整潔、大方得體就行。前來禪林修行,有必要大箱小箱裝的都是衣服、飾品嗎?禪林不是選美的地方,不需要每天換一套衣服,上午換一套、下午換一套,其他禪修者沒閒心去欣賞你。

對於飲食,能吃飽就行,不需要追求口味。我們每天用餐前都要省思,受用食物是為了去除由於饑餓帶給我們身體的苦受,是為了維持梵行。要清楚用餐的目的,不要像沒修行的人一樣追求口味、滿足食欲。

對住所也一樣,是為了遮擋風雨,為了能避免由於季節、氣候帶來的危險,預防爬蟲等帶來的觸惱,為了能安心地修行。不要像沒修行的人一樣追求豪華寬敞、舒適安逸。

能夠滿足於簡單的生活,把欲望降到最低,把需求降到只是必須,內心反而會顯得更加單純、平靜、安穩。擁有越多,佔有越多,會越感到不滿足,甚至內心越空虛。只要我們所擁有的超過了所需要的,剩下的那些都是多餘的,都是負累。經典說比庫要像小鳥一樣,去哪裡都只是帶著兩個翅膀,那是多麼自由自在啊!我們之所以會有太多的擔心、顧慮、恐懼,還不是在於內心那分過度的貪婪和欲求。若能滿足於外在的所需,就能安住於內心的平靜。若能安於簡單的生活,就能擁有少欲知足之善德。作為止觀基礎的正念正知與少欲知足就講到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