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了初禪五自在後,他才可以繼續修習第二禪。如果禪修者還沒有練習初禪五自在就匆忙上第二禪,就會像佛陀在《增支部·母山牛經》中講到的那頭愚蠢的母山牛一樣:有一頭母山牛想爬到山頂上去喝水、吃鮮嫩的草,由於心太急,在前腳還沒站穩時就提起後腳,結果不僅沒能爬到山上去喝水、吃草,反而滾了下來。如果初禪還沒有穩定,還沒有練習初禪五自在,就想匆忙上第二禪,他不僅不能成就第二禪,而且連初禪也會退失。

這個譬喻也可以應用在一切修行上。修行應該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不要在根基不穩時就匆忙往上沖,這樣不僅不能達到更高的成就,連已經達到的成就都會退失。所以,想要成就第二禪的禪修者必須先練習初禪五自在。

為甚麼要省察禪支呢?因為更高的禪那是通過捨離或去除禪支而成就的。如果禪修者不能省察到禪支,將很難成就更高的禪那。除非他糊裡糊塗地覺得“不喜歡這個”而去除,誤打誤撞地上更高的禪那。確實有這樣一類禪修者,自己上到哪個禪那都不清楚,只是糊裡糊塗地修行。所以,修行無論是修定還是修觀,都要依照止觀的次第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禪修。

禪修者想要成就第二禪,他應先進入初禪一段時間,例如:一個小時,出定後查五禪支。查到五禪支後,如此思惟:“由於初禪接近敵對的五蓋,而且還有尋與伺兩個粗的禪支,所以其禪支弱,它不如第二禪那樣寂靜、殊勝。”這樣省察後,他把心再投入似相約五至十分鐘,出定後再查禪支。這時他會發現五禪支中的尋與伺非常粗劣,喜、樂、一境性顯得微細。

為甚麼尋、伺粗劣,喜、樂、一境性微細呢?因為尋是心投入似相,伺是心持續思惟似相,它們給禪修者的體驗是動感強。喜是內心的喜悅,樂是體驗殊勝的快樂,一境性是心很專注。因此,相對於這三個禪支,尋和伺顯得很粗劣。

禪修者看到了尋和伺是粗劣的,心自然不會喜歡它們,於是決意:“讓我捨離尋與伺,進入第二禪。”去掉尋與伺後,再把心投入似相大約一個小時,然後再查禪支,這時他會發現已經查不到尋、伺,只有喜、樂、一境性。如果這時讓禪修者描述:是喜歡之前有五禪支的初禪,還是現在這種體驗?他們會說:“現在這種體驗更殊勝!”因為沒有了尋與伺的攪動,他體驗到更加微妙的喜與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