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者證得初禪時,就如經典中描述的:“他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

初禪的樂是禪那之樂,它超越欲界一切由感官所帶來的欲樂,唯有超越對諸欲的追求才能成就。對於沒有證得禪那的人,這種樂是不可能想像出來的,它是禪修者證得禪那時的內心體驗。

這種樂超越了一般人所追求的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等粗劣的、感官刺激的欲樂,以及通過出家而免除債務、責任之樂,也比持戒的無過失之樂、守護根門的無垢之樂更超越、殊勝,所以佛陀說:比庫證得初禪,擁有離生喜樂的初禪是他在今生可以體驗到的,它比之前的沙門果更加超越、更加殊勝的沙門果。

 

 

一、第二

 

除了這種樂之外,還有沒有更高之樂呢?有!佛陀繼續說:

 

“再者,大王,比庫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

五自在

 

比初禪之樂更加超越、更加殊勝的是第二禪之樂。想要證得第二禪的禪修者必須以初禪為基礎進一步修習第二禪。但想要達到第二禪的禪修者,不應在剛剛證得初禪之後,就匆忙去修第二禪,他先須把初禪練習穩固、穩定,才可修習第二禪。

如何讓初禪更穩固、穩定呢?禪修者通過專注呼吸培育定力,當呼吸變得很微細時,他把心安住於微息。隨著定力提升,他依次能在業處這一帶體驗到遍作相、取相和似相。似相穩定後,再把心投入似相而證得初禪。《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ïgaha)中說:“確實是通過專注似相而轉起近行定與安止定。”修行入出息念者,必須通過專注似相才能生起近行定以及安止定。

如果禪修者的似相呈現為光明,當他證得初禪時,其心完全投入光明中,他的心除了似相之外,沒有其他的所緣。禪那心是純意門心路,那時他不會說“我的眼睛看到甚麼”、“我的耳朵聽到甚麼”或“我的身體感觸到甚麼”,他的心猶如被光明吸進去一樣,完全融入光明當中。

剛開始時,他應該練習長時間安住在似相上,決意入定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

當禪修者成就初禪並且有能力辨識初禪的五禪支後,還必須練習初禪的五自在。

 

它們分別是:

1.  轉向自在: 隨心所欲地把心轉向於諸禪支。

 

2.  入定自在: 隨心所欲地進入初禪。

 

3.  決意自在: 隨心所欲地住於初禪多長時間。

 

4.  出定自在: 隨心所欲地按預定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 隨心所欲地省察諸禪支。

 

如何在實修中練習初禪的五自在呢?禪修者可以先決定自己想要入定的時間,例如:三個小時。當他閉上眼睛專注呼吸時,似相即現起於業處,他決意:“讓我入定三個小時。”猶如給心下了一道命令,決意後即能夠無障礙地把心投入似相並進入初禪,這稱為“入定自在”。

在決意入定的三個小時期間,他的心一直安住在初禪中,不會由於禪支太弱而退出來或者落入有分,這稱為“決意自在”。

等他生起一個心念“現在時間到了”,然後很快地把心轉向於“有分”處的諸禪支,稱為“轉向自在”。能夠輕易地省察到尋、伺、喜、樂、一境性,稱為“省察自在”。再睜開眼睛看時間,正好是三個小時,這稱為“出定自在”。若能隨其所願、毫無障礙地做到這幾點,即表明他已經成就了初禪的五自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