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到一位導師之後,要先培養做弟子的素質,也就是先學會做弟子。做弟子的應具足弟子相、弟子行、弟子法,也即是擁有弟子的特點、弟子應有的素質、弟子應有的修養。弟子應該培養哪些素質和修養呢?
首先,要明白導師的重要性。佛陀在《相應部·善友經Kalyàõamitta sutta》中說:ßSakalameva hidaü, ânanda, brahmacariyaü - yadidaü kalyàõamittatà kalyàõasahàyatà kalyàõa- sampavaïkatà.û“阿難,這整個梵行都只是[依靠]善友、善同伴、善親友。”(S.1.129)
Kalyàõamittatà直譯為善友、良師益友,北傳佛教叫善知識,也即是導師。經典裡說佛陀是最好的善友、最好的導師。佛陀為甚麼說整個梵行都只是依靠善友呢?因為有一次阿難尊者心想:梵行有一半要依靠善友,另一半則依靠每個人各自的努力。他把自己的想法報告佛陀,佛陀聽了立刻阻止他:不是這樣!阿難;不是這樣!阿難。阿難,整個梵行都只是依靠善友、依靠導師。
這裡的梵行(brahmacariya)是指修行成就,即:四聖道、四聖果、三明和六通。
想要獲得這些修行成就,作為出家人,其前分梵行有兩種:
一、修行過程、修行的生命。
二、出家生活,出家過梵行生活。
因此,佛陀在此講的ßsakalamevaû是全部的、整體的、所有的。修行的所有成就全都要依靠導師,修行的整個過程全都要依靠導師,整個出家的生命全都要依靠導師。
首先是法(dhamma),修行要依法修行。你所學的法、所修的法乃至所體證的法,全都要依靠導師的指導。離開了導師的指導,所謂的修行充其量也是盲修瞎練。
其次是戒(sãla),出家後在物質生活和修行生活兩方面都要依靠導師。出家的身分是我們的戒師、親教師給予的。自從剃掉頭髮,披上袈裟,現了出家相那一刻開始,就是另一個新生命了。這意味著我們過去無論是善是惡、是富是貧,從穿上袈裟現出家相的那一刻開始,就是一位受人恭敬的出家人。由於身分的轉換,他不需要再像在家人那樣從事商業、農業、工業等進行謀生,不需要再像在家人一樣操勞,也能獲得袈裟、飲食、住所、醫藥等的供養, 也能受到他人的合掌、禮敬、恭敬。由於出家身分而受用這些利養財(àmisabhoga)、這些世間福報是你的戒師、導師的緣故,你要依止這位導師去修行。
作為出家人,不會像在家人一樣從事生計、享受欲樂,進行各種社交,他們必須持守淨戒、研習三藏、培養定力、培養智慧,過梵行生活。過梵行生活其實是在積累法財(dhammadhana),而法財的積累必須依靠導師。
所以,不管是在家人投入修行,還是出家人過出家的梵行生活,全都要依靠導師。沒有了依靠,就是佛法的孤兒,梵行生命都難保。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導師的重要性。
佛陀在《增支部·一集》中強調:ßBàhiraü, bhikkhave, aïganti karitvà nतaü ekaïgampi samanupassàmi yaü evaü mahato atthàya saüvattati yathayidaü, bhikkhave, kalyàõamittatà. Kalyàõamittatà, bhikkhave, mahato atthàya saüvattatãti.û“諸比庫,在諸外在因素中,我不見有任何一種因素如同此善友這樣導向大利益。諸比庫, 善友導向大利益。”(A.1.111)
這裡的大利益 mahato atthàya 包括世間利益和出世間利益。出家之後依止一位導師修行,首先在物質生活上不需要操勞,可以專心修行,這是世間利益;還可以獲得恭敬、供養,這也是世間利益;可以獲得持戒清淨,獲得禪那,獲得觀智,這些是能帶來出世間利益的世間利益。證悟涅槃、證悟道果,即是出世間利益。這些成就都是因為依止導師而獲得的。所以,依止導師、依止良師益友可以獲得世間和出世間的利益。
佛陀所說的“在諸外在因素中,我不見有任何一種因素如同此善友這樣導向大利益”,意即在所有的外在因素當中,良師益友、導師是最重要的。
現在我們來檢討一下在自己的修行生活當中,在自己的生命當中,導師真的很重要嗎?你的導師在你的生活中、生命裡排第幾位?你的衣服重要還是導師重要?你的家庭重要還是導師重要?你的先生、妻子、孩子重要還是導師重要?你的財產重要還是導師重要?你可能會說我的手機更重要,如果叫我選,我會選我的手機,因為我還要和很多人聯繫,我肯定不會選導師的。
可見,當你選擇除了你的自身生命之外的所有人、事、物之後,再看看導師在你的選擇中排行第幾,就知道導師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到底孰輕孰重。
佛陀在這裡的意思是,不管是想要獲得世間成就還是出世間的聖潔成就,在各種外在因素中,導師、良師益友是最重要的,沒有任何一種外在因素比導師更重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