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7-1:想與想蘊、受與受蘊之間有何區別?
答 7-1:十一種想(sa¤¤à)合稱為想蘊(sa¤¤àkkhandha)。十一種受(vedànà)合稱為受蘊(vedànàkkhandha)。哪十一種呢?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近與遠。所有五蘊皆應如此理解。請參考《相應部·蘊品 · 蘊 經 》 (Khandha sutta, Khandhavagga, Sa§yutta-nikàya)389的解釋。
389《蘊經Khandha sutta》,p.22引有該經。
問 7-2:記憶、推理和創造力屬於甚麼心所?它們是五蘊的一部分,但為何說它們是苦(dukkha)呢?
答 7-2:甚麼是記憶?如果你能記得止禪的業處,例如遍相或入出息禪相,這是正念(sammàsati)。如果你能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究竟名色法(paramatthanàmaråpa) 及其因,並觀照它們為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這也是正念,與觀智相應的念。這種念與三十三種名法相應,又可歸納為四種名蘊(nàmakkhandha)。憶念佛、法、僧以及過去所做的布施也是正念。如果憶念某種行為能產生善法(kusaladhammà),它也屬於正念。
但如果產生的是不善法(akusaladhammà)則否,這些屬於與不善法相應的不善想(akusalasa¤¤à),它們也可歸納為四種名蘊。
善的名蘊和不善的名蘊都是無常的。它們一生起即滅去,受制於相續不斷的生滅,因此是苦的。
問 7-3:“緣取對象”屬於哪種心所?
答 7-3:所有的心(citta)和相應心所(cetasika)都緣取對象。沒有物件,它們無法生起。心和心所是能緣,沒有作為對象的所緣(àrammaõa),能緣(àrammaõikadhamma)無法生起。能緣(àrammaõika)是能緣取所緣的法或現象,換言之,即能識知物件的法。如果沒有物件可被識知,就沒有能識知的法。不同組合的心和相應心所緣取不同的物件。總共有八十九種心(citta)和五十二種相應心所(cetasika),它們都緣取各別的物件。例如:道心、果心及其相應心所(Maggacitta-cetasika, Phalacitta-cetasika)只緣取一個物件──涅槃,入出息禪那心和相應心所只緣取一個物件──入出息似相,地遍禪那只緣取地遍似相為物件,它們是出世間心和色界心。但是,欲界心(kàmàvacaracitta)緣取或好或壞的不同物件。如果你想詳細瞭解,應學習“阿毗達摩”,更具體地說是《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ïgaha》中的<所緣章>。390
390例如菩提長老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問 7-4:為僧團工作會影響自己的禪修嗎?是否因人而異?能否在達到某種程度的定力之後,工作就不會影響禪修?
答 7-4:佛陀曾在許多經文中批評有如下行為的比庫:
樂於事務(kammàràmatà);
樂於談話(bhassàràmatà);
樂於睡眠(niddàràmatà);
樂於交際(saïgaõikàràmatà);
不守護諸根(indriyesu aguttadvàratà);
飲食不知節量(bhojàne amatta¤¤utà);
不實行警覺(jàgariye ananuyuttà):“實行警覺”即節制睡眠,勤修止觀;
懶惰(kusita / kosajja):不精進修習止觀。
因此,如果你必須為僧團或者自己做些事情,應儘快完成,然後以平靜的心回到你的禪修中。
如果太耽迷於工作,它將成為禪修的障礙,因為無法獲得對禪修所緣強有力的正念。耽迷工作無法產生良好的定力。
問 7-5:若有人懷著邪惡的動機來求達到禪那,則達到禪那對他是否有任何利益?又若他將僧團的錢391移來自己花用,而且不認為那種行為是錯誤的。當這種人達到第四禪時,他的心或見解會改變嗎?
答 7-5:對這種情況應區分居士和比庫。如果一名比庫違犯戒律(àpatti),這將構成證得禪那的障礙。例如:若他把僧團的如法資具挪為己用,他要證得禪那是不容易的,除非他懺悔這一罪行(àpatti)。392意即他必須償還被他挪用的如法資具等價的資具,然後向僧團或另一名比庫懺悔他的罪行(àpatti-pañidesanà)。改正過失後修習止觀,他才能證得禪那、聖道和聖果。如果他沒有改正過失卻仍然真的證得禪那,那麼,他可能不是真正的比庫, 因此所謂的犯戒實際上並非犯戒。
對居士而言,戒行的清淨也是必要的。他們最好能遵守並教導這一戒律。
在禪修之前清淨自己的戒行,即受持五戒或八戒。如此, 在禪修期間他們的戒行即是清淨的,因此能夠證得禪那,哪怕他們在禪修之前是邪惡的。例如:《法句義註》曾提及庫竹答拉(Khujjuttarà)女僕的故事,393 她是烏迭那王(Udena)的王后沙瑪瓦帝(Sàmàvatã)的女僕。烏迭那王每天都會給她八個金幣購買鮮花給王后,而庫竹答拉每天都會把四個金幣放入自己口袋,僅用其餘的四個金幣購買鮮花。有一天,佛陀與僧團來到賣花人的家中應供,庫竹答拉幫助賣花人供養食物。用餐完畢佛陀開示佛法,期間庫竹答拉對她的偷盜行為感到羞愧,並決定再也不偷盜了。她的決定是通過聽聞佛法而清淨戒行的一個例子。通過禪修,庫竹答拉成為入流者(sotàpanna)。當天,她不再把四個金幣放入自己口袋,而將全部八個金幣用來購買鮮花。當她將鮮花交給沙瑪瓦帝王後時,王后非常吃驚,因為鮮花遠遠多於往日。然後庫竹答拉也懺悔了她的過錯。
再思惟指鬘(Aïgulimàla)尊者的故事。他出家成為比庫之前是一個臭名昭彰的殺人犯,但成為比庫之後,他清淨了自己的戒行並精進禪修,所以能證悟阿拉漢。也請思惟這一事實:在生死輪迴之中,每個人都曾做過善事和惡事,沒有人不曾做過惡事。394 但如果他們在禪修期間能清淨自己的戒行,那麼之前的惡行並不能阻止他們證得禪那。當然,前提是他不曾造過任何的五無間業(anantariyakamma)395。
五無間業是:
1)弑母;
2)弑父;
3)弑阿拉漢;
4)惡心出佛身血;
5)分裂僧團。
假如有人曾造下這些惡行的任何一種,他將無法證得禪那、道與果,例如:未生怨王(Ajàtasattu)。未生怨王擁有足夠的巴拉密,能使他在聽完《沙門果經Sàma¤¤a-phala sutta》396之後成為入流者,但由於他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賓比薩拉王(Bimbisàra),他並沒有證悟任何果位。你問在證得禪那之後,這種人的心或見解是否會改變。禪那可以長時間鎮服諸蓋。“長時間”的意思是如果他們入禪一小時,那麼在那一小時內諸蓋不會生起, 但是當他們出定後,諸蓋還會由於不如理作意而再度出現。因此,我們無法確定地說這種人的心是否會因禪那而改變,我們只能說他在禪那中時諸蓋不會生起。397
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大龍大長老(MahànàgaMahàthera)398雖然修習止觀超過六十年,但他仍是一名凡夫(puthujjana)。即使如此,由於強有力的止觀修習,在那六十年中他沒有現起過任何煩惱,因此他認為自己是位阿拉漢。但他的一名弟子法施阿拉漢(Arahant Dhammadinna)知道他仍是凡夫,並間接地說明他認識到這一事實。大龍大長老發現他仍是凡夫之後,再度修觀 並在幾分鐘內證悟了阿拉漢。但這是極為特殊的例子。 你也應記住另一件事:他既博通教理(pariyatti),又精於實修(pañipatti),還是位業處導師(kammaññhànàcariya)──許多阿拉漢都是他的弟子,如法施尊者。雖然他精通止觀,但內心有時也會因為相似的禪修體驗而產生誤解。因此,如果你自認為“我已經證得初禪”等等,你應該用許多天、許多個月來徹底檢查你的體驗。為甚麼呢?如果它是真正的禪那和真正的觀智,它們將帶給你利益,並幫助你證悟真正的涅槃──上座部佛教中的“淨土”399。但是虛假的禪那和虛假的觀智不能帶來這種利益。你想要真正的利益還是虛假的利益?這個問題你要問你自己。
因此,我們建議你們不要急著告訴別人“我已證得 初禪”等等,因為有些人可能並不相信你。你的禪修體 驗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假的,就像大龍大長老那樣。你應留意這個問題。
391佛陀制定,比庫以任何形式收受、接收、擁有或處理金錢,都是嚴重違犯戒律(Vinaya)的行為。帕奧西亞多遵守並教導這一戒律。
392這一問題涉及兩種犯戒行為:一是挪用僧團財產(僧團不能處理金錢,但居士則可為僧團保管和處理,雖然他可能並非受僧團委託這樣做);另一是使用和處理金錢。對於第一種犯戒行為,不能通過再次犯戒──使用金錢──予以補救,只能通過如法的途徑,即以如法獲得(並非由比庫所購買)的如法資具(金錢不屬於如法資具)賠償僧團予以補救。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帕奧西亞多僅用“如法資具”來討論這種犯戒的補救行為。
393 <沙瑪瓦帝的故事Sàmàvatãvatthu >(Dhp.A.21-23)
394換言之,假如一個人會因過去曾做過惡行而無法證得禪那,那麼將沒有任何人能夠證得禪那。
395見《潰爛經Parikuppa sutta》(A.5.129)。這五種業稱為“無間”,是因為它們必定在當生成熟,並導致投生到無間大地獄,或其中的某一小地獄,就像未生怨王一樣。
396《沙門果經Sàma¤¤a-phala sutta》(D.1.253)
397 關於禪那、觀智和見解,也見問答7-7和7-9,p.350。
398 <觀之污垢論>(Vipassanupakkilesakathà)(Vm.733)
399淨土:北傳佛教中所說的“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據說那裡的教主名叫阿彌陀佛,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就能往生其處。大致來說,北傳佛教傳統的目標是往生淨土,因為所有往生者都將成佛,然後再回來普度一切世界的所有眾生。帕奧西亞多在這裡所說的“上座部佛教的淨土”只是為適應大乘聽眾,將之作為涅槃的一種隱喻,他並不是說涅槃是一個地方,也不是以任何方式與“西方淨土”進行比較。見p.167問答3-12對“出世間地(lokuttarabhåmi)”的解釋。
問 7-6:色聚與究竟色法之間有何區別?400
答 7-6:色聚(råpa-kalàpa)是微小粒子,當禪修者分析這些微小粒子時,能見到究竟色法(paramattharåpa)。在一粒色聚裡,至少有八種色法:地、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這八種色法屬於究竟色法。某些色聚還有第九種色法:命根色(jãvitaråpa);另一些還有第十種:性色(bhàvaråpa)或淨色(pasàdaråpa)。這八種、九種或十種色法都屬於究竟色法。
400關於色聚和究竟色法的區別,詳見p.196。
問 7-7:當禪修者能辨識色聚與究竟色法之後,他的心(citta)與見(diññhi)會改變嗎?
答 7-7:當他以觀智見到每一粒色聚中的究竟色法之時, 他的心和見解會改變,但只是暫時的,因為觀智只能暫時地鎮服邪見和其它煩惱。只有聖道(ariyamagga)才能逐步、徹底地斷除邪見和其它煩惱。401
401關於禪那、觀智和見解,亦見問答7-5和7-9。
問 7-8:禪定如何使心清淨(cittavisuddhi)?禪定能去除哪些煩惱(kilesa)?
答 7-8:修習禪定直接對治五蓋。近行定和初禪能夠長時間去除五蓋,第二禪去除尋(vitakka)和伺(vicàra),第三禪去除喜(pãti),第四禪去除樂(sukha)。心是如此被禪 定淨化,並被稱為心清淨(cittavisuddhi)。402
402關於不同的禪那,詳見“如何證得禪那”,p.80及隨後內容。
問 7-9:修觀如何使見清淨(diññhivisuddhi)?修觀能去除哪些煩惱(kilesa)?
答 7-9:在見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和它們的無常、苦、無我本質之前,禪修者可能會有邪見或錯誤的想法,諸如“這是男人、女人、母親、父親、自己”等等。但是當他清晰地見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和它們的無常、苦、無我本質後,這種邪見將被暫時地去除。為甚麼能去除呢?因為他見到的只有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他也見到它們一生起即滅去,這是它們無常的本質;它們總是受到生滅的逼迫,這是它們苦的本質;在這些名色法及其因中沒有自我,這是它們無我的本質。這就是觀智(vipassanà-¤àõa),它是正見(sammàdiññhi),能去除邪見(micchàdiññhi)。觀智也能去除貪執和我慢等伴隨著邪見的煩惱。所以當禪修者修觀時,正見即現起。但這只是暫時的,因為當他停止禪修時,邪見會由於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àra)而再度生起。他會再度認為“這是男人、女人、母親、父親、自己”等等,貪執、我慢、瞋恨等相應的煩惱也將再度出現。但是,當他再度修觀時,這種邪見又將再度消失。因此,觀智只能暫時地去除邪見和其它煩惱。然而,當他證悟聖道和聖果時,他的道智(magga¤àõa)將逐步、徹底地斷除邪見和其它煩惱。403
403關於禪那、觀智和見解,見問答7-5和7-7。
問 7-10:心(citta)與見(diññhi)之間有甚麼區別?
答 7-10:心(citta)即是“識”或“意”,但在心清淨中,它特指一種心:近行定心(upacàrasamàdhi citta)或安止禪那心(appanàjhàna citta)404。見(diññhi)即是邪見,是一種心所(cetasika),它與四種貪根心一同生起。以貪為根的心(lobhamålacitta)有時與邪見相應,有時與慢相應。有一種邪見是我想(attasa¤¤à)。
有兩種我想:
1)世間通稱我論(lokasama¤¤a-attavàda):這是因世間習慣生起的邪見,即關於有男人、女人、父親、母親等的想法。
2)我見(attadiññhi):這是因為貪愛(taõhà)而生起的邪見,即認為有一個不可破壞的自我(atta),也包括認為這個不可破壞的自我是由造物主(paramatta,至上我)所造的想法。
在三十一界中並沒有“自我”,只有名色法及其因,它們總是無常、苦、無我的。在這三十一界之外也沒有自我。這種觀智稱為觀正見(vipassanà sammàdiññhi),它能暫時鎮服包括我見在內的邪見(micchàdiññhi)。但是道智(magga¤àõa),亦即道正見(magga sammàdiññhi)能夠完全地斷除邪見。因此,實際上有三種見:
1)邪見(micchàdiññhi);
2)觀正見(vipassanà sammàdiññhi),屬於世間(lokiya)正見;
3)道正見 (magga sammàdiññhi) ,屬於出世間(lokuttara)正見。
《長部·梵網經Brahmajàla sutta》中討論了所有六十二種邪見,它們皆源於亦稱為“有身見”(sakkàya-diññhi)的我見。有身(sakkàya)即五蘊,因此有身見即是視五蘊為自我之見。而正見也有許多種,例如:稱為“四諦正見”(Catusacca sammàdiññhi)的正見:
禪那正見(jhàna sammàdiññhi):與禪支相應的禪那之智;
名色攝受正見(nàmaråpapariggaha sammàdiññhi):即名色限定智;
業自屬正見(kammassakatà sammàdiññhi):即緣攝受智;
觀正見(vipassanà sammàdiññhi):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觀智;
道正見(magga sammàdiññhi):關於涅槃之智;
果正見(phala sammàdiññhi):關於涅槃之智。
404關於不同的禪定,見問答3-1,p.152。
問 7-11:禪修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修行止觀當中練習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àra)?405
答 7-11:最好的如理作意是修觀。如果你修行達到修觀的階段,你將擁有真正最好的如理作意。如果你這時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觀,它將產生善果,諸如親見涅槃的聖道聖果。但是,如果你還沒有到達修觀的階段,你應思惟諸行無常(sabbe saïkhàrà aniccà)的事實。這也是如理作意,但是力量很弱,只是次等的。
你也可以修習四梵住(brahmavihàra),尤其是捨梵住(upekkhàbrahma-vihàra)。這是殊勝的如理作意,因為修習捨梵住即是以業果法則看待眾生:ßSabbe sattà kammassakàû──“一切眾生都是業的主人”。你有時也可以思惟不如理作意的後果,不如理作意能引生許多接踵而至的不善業,這些不善業將導致投生到四惡趣(apàya)中承受諸多的苦痛。明白這點也是如理作意。你應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它。
405關於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詳見“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p. 7。
問 7-12:作意(manasikàra)與修行七覺支(bojjhaïga)有甚麼區別?
答 7-12:當你修習七覺支時,七覺支通常是包括作意在內的三十四個名法之首。有時這三十四個名法被稱為
“觀智”,因為第三十四個名法──智慧(pa¤¤à)是最主要的因素。
與此相關,你要知道有三種作意:
1)作為所緣基本原因的作意(àrammaõa pañipàdaka manasikàra),即作意心所。它的作用是使所緣清晰地顯現於禪修者的心中。
2)作為心路基本原因的作意 (vãthi pañipàdaka manasikàra):即五門心路(pa¤cadvàravãthi)中的五門轉向心(pa¤cadvàràvajjana)。它的作用是使所有五門心路都能緣取它們各自的所緣。
3)作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javana pañipàdaka manasikàra):即意門心路(manodvàravãthi)中的意門轉向心(manodvàràvajjana),以及五門心路中的確定心(voññhapana)。這種作意可以是如理作意 或不如理作意。它的作用是使速行(javana)現起。如果它是如理作意,對於凡夫(puthujjana)和有學聖者(sekha)而言,速行是善的,對於阿拉漢而言則只是唯作(kiriya)。當它是不如理作意時,速行必定是不善,但這不會發生於阿拉漢。
問 7-13:能否請西亞多解釋那張禪修學程表?如果依照這種系統修行,是否必須修行三十種以上的業處?這樣做有甚麼利益呢?
答 7-13:我們對圖表不感興趣,那張圖表是根據一位元對圖表很有興趣的學校老師所繪的而製作的。
在帕奧禪林,我們會教導多種止業處給那些想要修習的禪修者。如果他們不想修習所有的業處,而只想修一種,例如入出息念(ânàpànassati),那我們就只教導那一種止業處。當他們擁有禪那後,我們教他們直接有系統、有次第地修觀。
修習止觀時有時可能會出現障礙,例如:貪(ràga)、瞋(dosa)和妄想(vitakka),這些將會干擾他們的禪定和修觀。下面的禪修業處是對治這些障礙的最佳武器。
佛陀在《美奇亞經Meghiya sutta》406中教導:
Asubhà bhàvetabbà ràgassa pahànàya.
要捨斷貪愛(ràga),應修習不淨(asubhabhàvanà);
Mettà bhàvetabbà byàpàdassa pahànàya.
要捨斷瞋恚(byàpàda),應修習慈心(mettàbhàvanà);
ânàpànassati bhàvetabbà vitakkupacchedàya.
要捨斷尋(vitakka妄想),應修習入出息念。
再者,擁有定力的心能如實知見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407。在禪定的修行中,八定(samàpatti)是非常高深且有力的,因此對於那些想透徹修行八定的人,我們也教導他們遍禪。如果想完全瞭解那張圖表,你需要修習止觀直至證得道智和果智。只有那時,你才能完全瞭解那張圖表。
為甚麼我們對圖表不感興趣呢?因為一頁紙不足以展現整個體系。我曾用三千六百多頁的緬甸文408來解說這整個修行體系,一頁紙是不夠的。
406《美奇亞經Meghiya sutta》(A.9.3; U.31)
407p.34和p.51曾引述佛陀的這些話。
408帕奧西亞多的五冊巨著《趣向涅槃之道Nibbànagàminãpañipadà》──中譯註
問7-14:憤恨的心能否產生許多代的時節生八法聚(utuja ojaññhamakakalàpa),使眼睛怒光四射呢?
答 7-14:所謂“心產生光”只是一種隱喻,因為事實上,除了結生心(pañisandhicitta)之外,所有依靠心處(hadaya-vatthu)產生的心都能產生心生色聚(cittajakalàpa)409。這些色聚當中必定有顏色(vaõõa)。如果心屬於修止或修觀之心,它則是很明亮的。巴利聖典、義註及複註中對此都有討論,但它們並未提及憤恨心產生的心生色法也能產生光。
409關於心生色法的討論,見p.178;有關止觀之心產生的光,亦見問答4-10,p.242。
問 7-15:辨識名色法的心也包含在名色當中嗎?它是否包含於智慧之中?
答 7-15:是的。410你可以在觀智的所有階段辨識到它,特別是在壞滅智(Bhaïga¤àõa)的階段。《清淨之道》中說:411ߥàta¤ca ¤àõa¤ca ubhopi vipassati.û觀照所知(¤àta)與能知(¤àõa)二者。
“所知”是指五蘊及其因,是應被觀智瞭知的對象。
“能知”是指瞭知五蘊及其因──所有行法(saïkhàra dhamma)──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觀智。觀智屬於智慧、觀正見。觀正見通常與三十三或三十二個名法同時生起,因此分別有三十四或三十三個名法,它們稱為“觀智”。它們屬於名法,因為它們都朝向所緣──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為甚麼還需要照見觀智本身為無常、苦和無我呢? 因為有些禪修者可能會問或想:觀智本身是常還是無常、樂還是苦、我還是無我的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你需要照見修觀心路本身為無常、苦和無我,尤其是在每一速行刹那中以觀智為首的三十四個名法。此外,有些禪修者可能會執著他們的觀智,可能會因為他們能善巧且成功地修觀而變得驕傲。為了去除和預防這些煩惱,你也需要照見觀智或修觀心路本身為無常、苦和無我。412
410關於此點,詳見“非色七法”,p.324及隨後內容,以及“如何培育壞滅智”,p.336及隨後內容。
411 <壞滅隨觀智論Bhaïgànupassanà¤àõakathà>(Vm.742)
412佛陀在《第二智事經Dutiya¤àõavatthu sutta》中曾教導這種修法。在該經中,佛陀解釋瞭知每一緣起支在現在、過去和未來皆依法而運作之智。同時,“對該法住智(Dhammaññhiti¤àõaü),它也是盡法(khayadhammaü)、壞法(vayadhammaü)、離法(viràgadhammaü)和滅法(nirodhadhammaü)。”義註稱之為“反觀之觀”(vipassanà-pañi-vipassanà)。(S.2.34)
問 7-16:如何克服因長時間修行或獨住森林所產生的乏味與厭煩心?這種心是否為不善法?
答 7-16:這種心叫做懈怠(kosajja),通常是與貪或瞋等相應的微弱不善法。這種心由於不如理作意而生起。如果一個人改變不如理作意,取代以如理作意,那麼他的禪修將可能成功。
為了克服這種心,有時你應憶念我們的果德瑪菩薩能成佛是源於他的堅韌不拔,你也應憶念那些精進努力、歷經萬難才禪修成就並最終證悟阿拉漢的聖者們的故事。不經過奮鬥,沒有人能獲得卓越的成就。在禪修中,堅持尤為必要,如理作意也很重要。你應嘗試留意緣生法的無常、苦和無我的本質。如果這樣做,終有一天你將能成功。
問 7-17:可否請西亞多舉例說明一個與無明(avijjà)、愛(taõhà)、取(upàdàna)皆不相應的願望?
答 7-17:如果你在造善業之時修觀,觀照這些善業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那麼無明(avijjà) 、愛(taõhà) 和取(upàdàna)就不會生起。如果你還沒能力修觀,那麼可以如此發願:ßIda§ me pu¤¤a§,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û──“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問 7-18:如果五蘊是無我的,那麼是誰在開示佛法呢? 換句話說,如果五蘊是無我的,則沒有西亞多在開示佛法。因此五蘊與自我之間是否應有關係呢?
答 7-18:有兩種真諦:世俗諦(sammutisacca)和勝義諦(paramatthasacca)。
你應明確區分這兩種真理。依世俗諦而言,有佛陀、有西亞多、有父親、有母親等等;但依勝義諦,沒有佛陀、沒有西亞多、沒有父親、沒有母親等等。如果擁有足夠強的觀智,你就能親見此點。如果你用觀智觀照佛陀,你將見到究竟名色法,即五蘊,它們是無常、苦和無我的,沒有所謂的“自我”。同樣地,如果你以觀智觀照我,或父親、母親等等,你見到的也只是究竟名色法,即五蘊,也是無常、苦和無我的,沒有所謂的“自我”。換言之,沒有佛陀、西亞多、父親、母親等等。五蘊及其因稱為行法。因此,是行法在開示行法,有時也開示涅槃,根本沒有所謂的“自我”。因此我們怎麼能說有關係呢?
例如:如果有人問你:“兔子的角是長的還是短的?”你將怎麼回答?或者他們問:“烏龜身上的毛是黑的還是白的?”你將怎麼回答?如果“自我”根本不存在,就不能說“自我”和五蘊之間的有關係,即使佛陀也不回答這一類問題。為甚麼呢?假如你說兔子的角是長的,那意味著你承認兔子有角;假如你說兔子的角是短的,那也意味著你承認兔子有角。再者,如果你說烏龜的毛是黑的,那意味著你承認烏龜有毛;如果你說烏龜的毛是白的,那也意味著你承認烏龜有毛。同理, 如果佛陀說五蘊和“自我”有關係,那意味著他承認有“自我”;如果他說五蘊和“自我”沒關係,那也意味著他承認有“自我”。這就是為何佛陀也不回答這一類問題的原因。因此,我們想建議你嘗試修行達到觀禪的階段,只有那時,你才能去除這種我見。
問 7-19:佛陀曾教導比庫“蛇咒”,誦念“蛇咒”與修慈是否相同?念咒是不是一種被引進佛教的婆羅門教傳統?
答 7-19:甚麼是咒?甚麼是“蛇咒”?我們不知道咒是否從印度教流傳下來的。但在上座部佛教經典中有一篇護衛經(paritta sutta)叫《蘊護衛Khandha Paritta》413,佛陀教導這篇護衛經讓比庫們每天念誦。有一條戒律(Vinaya) 規定,如果林野住的比庫或比庫尼每天不念誦這篇護衛經至少一遍,則他或她將會犯戒。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一位住在森林的比庫被毒蛇咬死了。由於這個因緣,佛陀教導了《蘊護衛Khandha Paritta》。這篇護衛經的目的與慈心修習相似。這篇經文中教導以不同的方式向不同類型的蛇或龍散播慈愛,其中還含有關於三寶、佛陀和阿拉漢功德的真實語。今晚我們將念誦這篇護衛經,它非常強有力。你可以稱它為“蛇咒”,名字並不重要,你喜歡叫它甚麼名字都可以。在緬甸,有些比庫用這篇護衛經治療那些被毒蛇咬傷的人,結果很有效。他們念誦這篇護衛經許多遍,然後讓被蛇咬傷者喝下護衛水,他們體內的蛇毒即慢慢消退。他們通常都能康復,但效果也是因人而異。佛陀教導這篇護衛經是為了避免比庫被毒蛇咬傷。如果比庫恭敬地念誦這篇護衛經,並向包括蛇類在內的一切眾生散播慈愛,他將不會遭遇危險。如果他也持守戒律,他通常將不會遭受傷害。
413《蛇王經Ahiràja sutta》,之所以稱為《蘊護衛Khandha Paritta》,是因為該經教導按不同的類別(蘊)向一切眾生散播慈愛:四類蛇、無足眾生(魚、水蛭、蠕蟲等)、兩足眾生(鳥、天神、人類)、四足眾生(象、狗、蜥蜴等)以及多足眾生(螞蟻、蜈蚣、蚊、蠍、蜘蛛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