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上一講,我們討論了如何修習四界差別,以及如何分析稱為“色聚”的物質微粒。在這一講,我們將簡 要地討論觀禪的下一階段──如何辨識名法(Nàma-kammaññhàna)。257

首先,讓我們簡略地解釋一下關於心的基本理論,這對辨識名法是有必要瞭解的。

根據阿毗達摩的解釋,心識包括識知所緣的心(citta),以及伴隨著心共同生起的心所(cetasika)。有五十二種心所,例如:觸(phassa)、受(vedanà)、想(sa¤¤à)、思(cetanà)、一境性(ekaggatà)、名命根(jãvitindriya)和作意(manasikàra)。258

一共有八十九種心259,它們可以按照善、不善或無記劃分為三類,或按照其存在之界而分為: 欲界(kàmàvacara)、色界(råpàvacara)和無色界(aråpàvacara)三類260,或分為世間(lokiya)和出世間(lokuttarà)兩類。

然而,我們將只討論最基本的兩類心:

1)心路(cittavãthi)心

2)心路之外的“離心路(vãthimutta)”心:結生心、死心和有分心。261

共有六種心路。前五種是眼門、耳門、鼻門、舌門和身門心路,其所緣分別為顏色(可見物)、聲、香、味和觸,合稱“五門心路”(pa¤cadvàra vãthi)262。第六種心路以所有的所緣263 為其所緣, 稱為“意門心路” (manodvàravãthi)264。每一心路都包含一系列不同種類的 心識。任何心路中的心識均按照心的定律(cittaniyàma) 而生起。如果想要辨識名法,你必須按照這個定律的次第去照見它們。

要做到這點,你必須先通過入出息念(ànàpànassati)、其它止禪業處,或四界差別培育定力。純觀乘者在辨識名法(Nàmakammaññhàna)之前,必須先完成對色法的辨識(Råpakammaññhàna)。但是止乘者則可以選擇先辨識色法,或者先辨識他已證得的禪那(色界265或無色界266) 的名法。然而要辨識欲界名法,他仍然需要先完成對色法的辨識。267

257“觀”有時指所有十六觀智,包括名色限定智和緣攝受智(觀照名、色法的智慧);有時“觀”則專指從思惟智開始的覺知名色法為無常、苦、無我的智慧。關於十六觀智,見問答1-5,p.93。


258因此,名法包括1心+52心所=53種名法。


259關於八十九種心,見p.30。


260三界:1) 欲界(kàmàvacara):欲界天、人道、餓鬼、畜生和地獄;


2)色界(råpàvacara):梵天界,只有微細的色法;


3)無色界(aråpàvacara):只有名法,沒有色法。


261關於這些心識,詳見p.288的“表1d:死亡與結生”及相關附注; 關於有分心,見問答3-12,p.167,以及註腳149,p.167。


262見“表1c:五門心路”,p.261。


263關於意根能取所有的所緣,見p.26所引的經文《白毫光婆羅門經》。


264也見“表1b:意門心路”,p.255。


265即四種色界禪那。


266即無色界禪那,但不包括非想非非想處定。(《清淨之道·說見清淨品Diññhivisuddhiniddesa》(Vm.663))


267《清淨之道·說見清淨品Diññhivisuddhiniddesa》(Vm.6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