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修習厭惡作意(pañikkåla-manasikàra),你可以取所有的三十二身分,或只取某一身分作為所緣。我們以三十二身分之一的白骨為例,來解說如何修厭惡作意。

你應先重溫入出息第四禪,使禪定之光變得光耀、明亮、閃耀,接著運用此光辨識自己身體的三十二部分, 然後辨識附近的眾生。這樣內外交替地辨識一兩次,然後把內在的骨骼視為一個整體,以智慧辨識它。清楚地見到整副骨骼後,取骨骼的厭惡不淨為所緣──這是概念法,並一遍一遍地默念:“厭惡、厭惡”或“厭惡的骨、厭惡的骨”或“骨、骨”。

可以用你喜歡的任何一種語言來默念。應嘗試使心平靜地專注於骨骼的厭惡相這一所緣,持續一或兩個小時。注意要見到骨骼的顏色、形狀、位置與界限,以便使其厭惡相呈現。

基於入出息第四禪定力的力量和推動,你將發現這種業處也能變得深厚且完全穩固,你將能夠產生、維持和培育對厭惡的覺知與智慧。

一旦對骨骼厭惡相的定力建立起來,即應捨棄“骨骼”的概念,只專念於厭惡相。根據《清淨之道》,見到某一身分的顏色、形狀、位置與界限是見到取相(uggaha-nimitta),而見到與辨識該部分的厭惡相才是見到似相(pañibhàga-nimitta)。(Vm.214)

通過專注骨骼的厭惡似相,可以證得初禪。

初禪有五禪支,它們是:

1.尋(vitakka):把心導向並安置於骨骼的厭惡似相;

2.伺(vicàra):使心維持於骨骼的厭惡似相;

3.喜(pãti):喜歡骨骼的厭惡似相;

4.樂(sukha):體驗骨骼的厭惡似相的快樂;

5.一境性(ekaggatà):一心專注於骨骼的厭惡似相。

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取身體其它部分的厭惡相而證得初禪。

問題出現了:取骨骼的厭惡相作為所緣為甚麼會產生喜與樂呢?答案是:雖然你專注的是骨骼的厭惡相, 並體驗到它確實很厭惡,之所以產生喜,是因為你已修習這種業處,因為你已瞭解到它的利益,同時也瞭解到它將幫助你最終解脫老、病、死。喜與樂的產生也因為你已去除了使心熱惱與疲憊的五蓋煩惱。

好比一個撿垃圾的人見到一大堆垃圾,會因“我將由此賺得很多錢”的想法而感到高興。又像一個身患重病的人通過嘔吐或腹瀉而舒緩時,他也會感到快樂和愉悅。

阿毗達摩的義註解釋,通過骨骼厭惡相證得初禪的人,應繼續練習初禪的五自在。之後禪修者應選取離他最近的眾生,最好是坐在他前面的人,以禪定之光取該人的骨骼作為所緣。他應專注它為厭惡,並修習直到五禪支變得明顯。根據義註,即使五禪支明顯,它卻既不是近行定(upacàra-samàdhi) ,也不是安止定(appanà-samàdhi),因為物件是有生命的。(Vbh.A.356)

然而,根據阿毗達摩的複註《根本複註》(Målañãkà),如果把外在的骨骼當作死人的骨骼來專注,你還是能夠達到近行定。(Vbh.ò.356)

當五禪支清晰之時,你應再次專注內在骨骼為厭惡。如此內在一遍、外在一遍地交替重複。用這種方法對骨骼厭惡相的修習變得穩固且完全開展之後,你應將辨識的範圍擴展至十方,一次取一個方向。無論你的禪定之光照到哪裡,都用同樣的方法對每一個方向進行修習。你應運用透視的智慧,對近處和遠處的十方眾生, 內在一遍,外在一遍地交替辨識,修習直到無論你看向十方的哪一方,所見到只是骨骼而已。一旦修習成功, 你就可以修習白遍業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