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造作兩種行為:善行和不善行。善行會有善果,而惡行會有惡果。不論善惡,總有一天,所有的行為都會產生它們的果報。因此,在行動之前,應該仔細考慮我們的行為所可能產生的後果。

環顧四遭,我們看到各種差異。有些人富有,有些人貧窮;有些人俊美,有些人醜陋;有些人長壽,有些人早夭;有些人出名,有些人平庸;有些人強壯,有些人衰弱。這些特質並非隨機出現,有些人健康不是因為他運氣好,有些人生病也並非他運氣不好。人類中所有不平等的結果是源自於動機(思)與行為(業),每個人收穫自己的業果。

有一次,有人問佛陀:

「甚麼樣的因緣讓人有優劣之分──長壽或短命、美或醜、重要或輕賤、貧或富、出身高或低、愚或智。果德瑪尊者!為甚麼人有優劣之分?」

佛陀回答:「有情眾生是自己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歸依處。使有情眾生區分優與劣的是業。」

佛陀解釋其中的意義。

「殺生者導致自身短命,戒除殺生者自身則會長壽。」

「傷害眾生者導致自身多病,戒除傷害眾生者自身則會健康。」

「表現出忿怒、瞋恨、苦痛者會變得醜陋,沒有表現出如是負面情緒的人其回報是美貌。」

「對他人的收穫、榮譽、受尊敬、受崇敬,心生忌妒會失去夥伴;對他人所得到的尊榮,心生隨喜的人,則享有夥伴圍繞。」

「不布施沙門、婆羅門,食、衣、住、行、花鬘、香和燈會導致貧窮;布施這些必須品則導致富有。」

「不禮敬值得恭敬者的人將出身低下,而禮敬應受尊敬的人會出身高貴。」

不請教沙門、婆羅門,像是:「尊者!甚麼是善?甚麼是不善?怎樣會受責備?怎樣不受責備?甚麼應該培育?甚麼不該培育?甚麼樣的行為會造成自己長時間的受到傷害與苦難?甚麼樣的行為會導致自己長遠的福祉與幸福?不請教這樣的問題導致愚笨,請教沙門跟婆羅門這樣的問題則引生智慧。

每個果都有自己的因,不同的因會產生不同的果。這些可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體驗。外在眾生不會為我們生命的因緣負責,我們過去的行為決定自己的生活。

正是透過我們自身的意與行,形塑出我們的生活。今日所行,蘊含明日之果,不僅在此生,也將在未來無數的生命中。

正如熟練的藝術家有能力創作出偉大的作品;同樣地,一個善巧的人有能力使他未來的生活成為傑作。反之,不善的行為則會導致相反的結果。

我們需要正確的知識和技術來創造偉大的作品。

透過學習佛陀的教導可以獲得這樣的知識。《如是語經》說:

「有三種福業事(福行)。哪三種?施、戒、修。就是這三福業事。」

今晚我們首先討論此三種福業事中的第一種:布施。經由布施,人們會形塑出較好的生活方式。

佛陀說:

「如果有情眾生,像我一樣知道布施和分享的果報,他們就不會在布施前,先自己食用,也不會心懷自私的想法。即使是最後一口,最後一點食物,如果有人需要,那麼,在沒有分享之前,他們自己也不會先吃。但因眾生並非像我一樣知道布施和分享的果報,他們在布施之前自己就先吃了。自私的污垢,佔據了他們的心。」

因為不知道佛陀所說布施和共享的果報,慳吝佔據了我們的心。這就是為何佛陀說:

「布施猶如一場戰役,由於慳吝和疏忽,而未能布施。」

今晚我要說布施和分享的利益,演講的資料是來自《相應部‧有偈品》的《天神相應》,其中有部《施何經》,此經名的意思就是「布施甚麼」。

在開始之前,讓我先解釋布施者與未布施者的果報體驗有何不同。引用一部取材自《增支部》第五品的《供養利益經》,經中說:

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達林給孤獨園中。

那時茉莉公主(sumanā:意為茉莉、素馨、高興的女人。)在五百位王室少女的陪伴下,坐著五百輛馬車來拜見世尊。到達後,她對世尊頂禮,坐在一旁,然後說:

「佛陀!假設有兩位佛陀的弟子,有著同樣的『信』,同樣的『戒』,同樣的『智』。但是其中一位是布施者,另一位不是。這兩位死後,都投生到天界。佛陀!請問這兩人之間的果報有何差別?」

世尊說:「茉莉!是有差別的。曾作為布施者的天人在五個方面勝過不布施者:天人的壽命、天人的美貌、天人的快樂、天人的名聲和天人的威德勢。」

「佛陀!若是這兩位於天界死後,再回到人間,請問重新投生為人後,兩人之間仍有差別嗎?」

世尊說:「茉莉!是有差別的。曾作為布施者再投生為人,將在五個方面勝過未布施的人:人的壽命、人的美貌、人的快樂、人的名聲和人的威德勢。」

「佛陀!若是他們兩位進一步離家,成為出家人,請問他們成為僧侶後還有差別嗎?」

世尊說:「茉莉!是有差別的。曾作為布施者的僧人在五個方面勝過未布施的僧人:常有人邀請他接受衣物,很少不受邀請。常有人邀請他接受食物供養,很少不受邀請。常有人邀請他接受住所,很少不受邀請。常有人邀請他接受醫藥,很少不受邀請。而且,跟他一起的僧人在身、語、意上常對他和善,很少有人對他不友善。他們送給他的禮物大多是讓人愉快的,很少是讓人不悅的。」

「佛陀!但是如果他們兩位都證得了阿拉漢,是否還有差別?」

「茉莉!若是如此的話,我則說這兩人的解脫沒有差別!。」

「真是神奇啊!佛陀,真是稀有難得啊!人確實有很好的理由行布施、行福德,因為這些對天人、人及僧侶都有幫助。」此外,《相應部》說:

「諸比庫!在供養食物上,布施者供給五種東西予受施者。那五種呢?」「他給予生命、美麗、安適、氣力和智慧。可是當他給予這些東西時,他也分享每一項特質,在天界或是人間都一樣。」

我們的身體是由四種色法所構成:業生色、心生色、食生色(食物)、時節生色(溫度)。

過去的業決定了色法,心和時節也決定了它們各自的色法,而我們吃的食物決定食生色。食物是我們維持生命的四個因素之一,我們無法不吃東西而活。

這就是為甚麼供養食物,事實上也就是給予生命。

食物對於我們的生存和幸福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品,健康和人類的美貌仰賴食物的營養。如果幾天沒有吃東西,我們就會變得衰弱,力氣消失,就算我們只做一些簡單的日常活動也很快就力氣耗盡。我們發現思考反應減緩、理性能力減退,這是因為身和心的關係密切。

飢餓時,我們受苦;如果持續飢餓很久,就會痛苦不堪。我們都知道這是生命的現實。反之,一旦我們進食了,就會覺得輕鬆,而且馬上體驗到幸福的感覺。隨著我們的力量和精力恢復了,我們又能夠將生命投入其他事物而活得更有意義,而不單單只是活著而已。

佛陀說:

「諸比庫!有五種適時的布施。哪五種?」

「布施給客人,布施給旅人,布施給病人,在食物不易取得時布施,布施自己田地裡的首次收成給具戒者。」

「諸比庫!這就是五種及時布施。」

如果我們要有更好的生活,我們就須要給予這五種及時的布施。這是為甚麼?

讓我們來反省一下我們的生活經驗。

我們需要有食物吃,有衣服穿,有地方住和有醫藥幫我們預防及治療疾病。當我們需要這些時,我們都能得到嗎?

可能有許多人不能,這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行這五種及時布施。

因此,佛陀進一步教導我們:

「諸比庫!不要害怕布施、持戒、禪修這些福德事。這是表達奉獻幸福,可喜、可意、可愛之事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這就是福德行。諸比庫!我完全知道,長時間以來,我因行福德事而體驗到的可喜、可意、可愛之事。」

為了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須要研究一下具有福德之布施的真正意義。讓我們先從《施何經》中尋找指引。

有一次,佛陀住在沙瓦提城的揭達林給孤獨園。在深夜,有位相貌非凡的天人去拜見佛陀,他照亮了整個揭達園林。見到佛陀後,向佛陀頂禮,然後站在一旁,請問佛陀:

「請問布施甚麼是布施力量?」

「請問布施甚麼是布施美麗?」

「請問布施甚麼是布施安適?」

「請問布施甚麼是布施視力?」

「請問誰是布施者之最?」

「請佛陀解釋。」

佛陀說:

「布施食物是布施力量。」

「布施衣服是布施美麗。」

「布施車乘是布施安適。」

「布施燈火是布施視力。」

「布施居處者布施一切。」

「教授正法者布施不死。」

其中,第一個問題是:

「請問布施甚麼是布施力量?」

佛陀回答說:「布施食物是布施力量。

註釋書解釋說:如果一位強壯的人有兩、三天沒有食物,他會如何?他連站著都會覺得辛苦。反之,如果一位衰弱的人有好的食物滋養,他很快就會恢復氣力。因此佛陀說:「布施食物是布施力量。」

第二個問題是:

「請問布施甚麼是布施美麗?」佛陀回答說:「布施衣服是布施美麗。

每個人都希望美麗。當今世上的先進國家,很多男人、女人定期進行美容手術,他們都希望在手術甦醒後,會擁有一張嶄新而美麗的臉孔。他們天真地相信美容手術會讓他們快樂。

事實上,實際結果是手術後可能產生的麻煩和擔心,而不是快樂。

就算最高明的美容醫生也無法停止我們自然衰老的過程。手術過後,他們依賴昂貴的乳霜和保養品來保養皮膚。即使如此,他們遲早要再做拉皮手術,一次又一次回到美容醫生的診間,他們變成了自己愚蠢虛榮的奴隸。結果,白忙一場,只帶來許多痛苦。

佛陀警告我們瞋恨導致醜陋,無瞋導致美麗,想要美麗的人應該不生氣。所以,不要跟任何人生氣;你就不需要美容手術。

生氣會表現出甚麼行為?惡劣的言語、忿怒的表情、爭論、不當的批評、不滿足、埋怨、指指點點和惡意,都是憤怒的表現。如果我們想要美貌,就一定不能屈服於生氣以及造成發怒的原因。

這些是身不善行和語不善行。為了避免犯下這些不善行,我們要善於瞭解自心的習性。請記住我在第二個開示

「真正安全的生命」中曾引用佛陀的教法:

「諸比庫!若比庫不善知悉他人內心的習性,他應培育善於知悉自己內心的習性。」

有個《本生經》的故事是關於此的。故事中,我們看見有位女子不善於瞭解自己的心。有一天,她被激怒了,她怒氣沖沖地瞪了一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 paccekabuddha已覺者),而且用惡劣的言語對他說話。這樣的行為導致她變得非常非常醜陋。

在很久以前,巴拉納西(Bārāṇasī 的國王名叫拔咖(Baka),他正直地統治國家。

那時候,有位窮人住在巴拉納西城的東門,他有個女兒名叫「五醜(Pañcapapa)」。據說在前世,她是窮人的女兒,當時正在揉黏土糊牆。

那時,有位獨覺佛想:「我要到哪裡去找黏土來讓這山洞更為平滑和整潔?」他知道在巴拉納西城可以找得到。於是,他穿上衣、拿著缽進到城裡去,然後他站在離這婦女不遠的地方。此時,這婦女看著這位獨覺佛,心裡生氣的想著:「在他邪惡的心中,既要別人布施食物,還要布施黏土。」這位獨覺佛仍站著不動。最後,當這位婦女看到他還是靜靜地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她改變了原本憎惡的心意,對他說:「出家人!你還沒拿到黏土吧!」之後,她就給了一大坨的黏土,放在他的缽內。有了這些黏土,這位獨覺佛就能將山洞變得整潔。

在她的下一世,由於布施獨覺佛那坨黏土的因緣,她的皮膚細膩光滑。然而,由於她生氣的念頭,使她的手、腳、嘴巴、眼睛和鼻子都變得異常醜陋。所以在那一世,大家都叫她「五醜」。

當一位女性生氣的時候,她會漂亮嗎?我們都知道,當一位女性生氣時,看起來是醜陋的,而且當生氣的業報成熟時,她就會真的變醜。

如果我們想要美貌和其他的回報,就須要避免發怒,並且敏銳、善巧於瞭解自己的心念、語言和行為。我們所造作的業會為我們此生帶來不同的果報,有些行為會有嚴重的果報,有些卻微不足道。

假如我們不小心傷害或殺害較微小的眾生,一般來說,這樣行為的果報相對是較小的。但是,如果我們傷害或殺害較大的眾生,這樣的果報是另一種相反的極端。

同樣地,如果我們傷害、殺害或污辱有德行的人,這樣的果報與傷害、殺害或污辱沒有德行的人是不同的。當我們跟有德行的人在一起,我們需要隨時注意、專心,尤其要小心不能做任何不善的行為。

像獨覺佛這樣的人是至上者,即使對他做出的行為相當微弱,其果報也會相當地沉重。

如果我們在一塊沃土上,種植一棵會結出甜美果實的果樹,那麼它就會結出香甜味美的果實;假如我們在同樣的沃土上種植會結出苦味果實的種子,則所結果實的味道將會是苦澀的。當我們造作身行、語行時,必定要時時刻刻善巧於善行與美心,這些身行、語行會影響與形塑出我們生活的因緣。

再回到經文,天人的第三個問題是:「請問布施甚麼是布施安適?

佛陀回答說:「布施車乘是布施安適。

在註釋書中解釋:「車乘」是指讓旅程能夠成行、方便或比較舒適的工具。

這可以是馬或是大象等。然而,比庫是不被允許接受馬或大象的供養,供養比庫這些東西是不適當的。但是,雨傘、涼鞋、手杖、旅行備用品,或其他非由人力和獸力所拉的車乘,這些都屬於是適當的,可以拿來供養比庫。同樣地,一個人在修補道路、搭橋、蓋樓梯、安排旅行所需的車票、船票或飛機票,也是供養車乘(這些都是讓旅程能夠成行、方便或比較舒適的工具)。所以,我們知道布施車乘是布施安適。

天人的第四個問題是:「請問布施甚麼是布施視力?」佛陀回答說:「布施燈火是布施視力。

即使是視力良好的人,也無法在黑暗中看見東西。然而,當布施燈火照亮黑暗時,就可以如實地看到東西。所以佛陀說:藉由布施燈火,就是布施視力給需要的人。因此,藉由布施蠟蠋、火炬、電燈、以及其他光源,讓有需要的人們得以看見,就是布施視力。

天人的第五個問題是:「請問誰是布施者之最?」佛陀回答說:「能夠布施居處的人是布施者之最。

為甚麼?因為托缽之後,人們會覺得疲累和耗弱。當回來後喝點水、淋浴及進入一個可以稍作休息的屋子,他們會覺得安全,同時也可以恢復活力與強壯。所以,藉由布施居處,我們是布施力量。

《清淨之道》說:「Rupatīti rūpa」(毀壞義,謂之色)。這意思是由於天熱或天冷,我們的身體總是不斷地改變。

舉例來說,在戶外時,我們暴露在冷熱之中,因為猛烈的太陽與灰塵,弄得我們蓬頭垢面。然而,回到室內之後,我們可以清洗、休息及整理儀容。所以藉由布施居處,我們是布施美麗。

對於那些在外雲遊行走的人,被蚊蟲、毒蛇、毒蠍、蜈蚣咬傷是常見的威脅,如果被咬,就有感染瘧疾或其他痛苦疾病的風險。保護我們的腳不受路旁生長的尖刺傷害,也是持續要面對的問題。藉由住在屋內,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同類型的危險。

在屋內,我們是安全、舒適的,有地方可以讀書、研究、教學,而不用擔心住的地方。由此可知,藉由布施居處,事實上我們是布施安全與舒適。

同樣地,當我們旅行到炎熱、風沙大的地方,通常我們會有眼睛乾澀、刺激等刺痛、不舒服的感覺。但是藉著居處的保護,我們的眼睛得以休息,很快的恢復正常,而且能看得清楚。所以,藉由布施居處,我們布施視力。

而且,當坐在安全的屋子裡,修習止禪和觀禪的時候,禪修者能夠如實通達正法而現見涅槃。所以,經由布施居處,就是提供能安全、清淨地修習止禪和觀禪的環境;在此環境中,修習止禪與觀禪,將能如實知見正法,且現見涅槃。

在總結開示之前,我先引用《增支部》第九品的《維拉摩經Velāma Sutta》:

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揭達林給孤獨園。那時,給孤獨長者來見世尊。到達後,他向世尊頂禮,然後坐在一旁。

世尊問他:

「一家之主!你家裡行布施嗎?」

「是的,佛陀!我家行布施。但是布施的都是粗糙碎米與酸粥。」

「一家之主!不論一個人布施粗食還是精緻的食物,若心中無布施的誠意且非親手布施,反而如丟棄般地布施,布施時不具有業果法則的正見,那麼,當布施果報成熟時,布施之人的心中將不會有享用美食、身穿華服、乘坐名車的愉悅或是五種感官的愉悅。他的兒女、奴僕、工人將不會想要聽他的話,也不想理解他所說的。這是為甚麼呢?一家之主!這是過去隨意行布施的果報。」

現在瞭解導致我們無法感到享用美食、華服之愉悅的原因了,也瞭解為何兒女、僕人和其他人不願順從我們,這就是業的果報。

佛陀接著說:

「一家之主!不論一個人布施粗食還是精緻的食物,如果他在布施時很恭敬,注重親手供養,布施時不會如丟棄一般,且具有業果法則的正見,當布施果報成熟時,供養者的心會感到享受美食、華服、名車的喜悅,或是享受到五種感官的愉悅。而且他的兒女、奴僕、工人願意聽從他的話,願意瞭解、認同他的看法。這是為甚麼呢?一家之主!這就是過去行恭敬布施的果報。」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說明布施的利益,佛陀說: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維拉摩(Velāma)的婆羅門,他布施了非常貴重的禮物。譬如他布施了八萬四千個金缽,裡面裝滿了銀子。他也布施過八萬四千個銀缽,裡面裝滿了金子。他也曾布施八萬四千個銅缽,裡面裝滿了珍寶,還有布施其他非常貴重的物品。」

「一家之主!也許你會想:『布施貴重禮物的維拉摩婆羅門是其他人。』然而,請不要這樣想。因為我就是當時那位維拉摩婆羅門,是我曾作過這樣貴重的布施。」

「一家之主!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沒有人擔待得起這樣的東西,也沒有人神聖到有資格接受這樣的禮物。雖然維拉摩婆羅門布施了如此貴重的東西,還遠不如供養一位具有正見的入流聖者其果報來得大。」

「雖然他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是他布施了一百位入流聖者,還遠不如供養一位一來聖者的果報來得大。」

「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者是供養一百位一來者,還遠不如供養一位不來聖者的果報來得大。」

「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者是供養一百位不還者,還遠不如供養一位阿拉漢的果報來得大。」

「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者是供養一百位阿拉漢,還遠不如供養一位獨覺佛的果報來得大。」

「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者是供養一百位獨覺佛,還遠不如供養一位如來、阿拉漢、正自覺者的果報來得大。」

現在,我們瞭解如何布施的重要性與布施的果報。我想再借用佛陀在這部經中的總結,做為今晚結束演講的結語。

佛陀最後的話是這整部經的重點:

然而,教授正法者是布施不死之人。

在註釋書中解釋說:

能夠談論正法的人,能夠解釋注解意義的人,能夠教授巴利經典的人,能夠解答關於正法疑問的人,而且能夠教授禪修的人,就是能夠教導趨向涅槃之路的人。因為他教導無上的教法,自已終將成就涅槃—不死。

在《如是語經》中也說:

有兩種布施—物質的布施和正法的布施,在這兩種布施中,以正法的布施為上。有兩種分享—物質的分享和正法的分享,在這兩種分享中,以正法的分享為上。有兩種資助—物質的資助和正法的資助,在這兩種資助中,以正法的資助為上。

這也是佛陀在《法句經》第354偈誦中說的:「法施勝過一切施,法味勝過一切味,法樂勝過一切樂,愛盡勝過一切苦。」

 

願你們都能布施殊勝的禮物!願你們都能嚐到殊勝的法味!願你們都能感受到殊勝的法喜!願你們都能滅盡所有的苦難!願你們都能成為不死──涅槃的布施者!

SādhuSādhuSādh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