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十種業處裡,有三十種可以證得禪定,有十種只能證得近行定。其中,十遍、十不淨可以證得禪定,十種隨念中有兩種可以證得禪定,即身至念可以證得初禪,入出息念可以證得色界四種禪定,四無量心也可以證得禪定,四無色定本身是無色界禪定,這三十種可以證得禪定。禪定包括色界定和無色定。在三十種禪定業處中,四無色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它們屬於無色定,其餘的二十六種可以證得色界定。
甚麼是近行定呢?非常接近禪定,但還不是禪定的定力,叫做近行定。所有近行定都屬於慾界定。
十種可以證得近行定卻不能證得禪定的業處分別是: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死隨念、寂止隨念、四界差別、食厭惡想。
四界差別的四界(地、水、火、風四大種)是自性法,四界中的地有硬、粗、重、軟、滑、輕的特性,但是如果作意土地的地,則可以證得禪定。爲甚麼同樣都是地,效果卻不同呢?因爲地、水、火、風四界的地並不是土地的地,而是指一切物質所俱有的堅硬性。如果注意土地的概念,心裡默念地、地、地,可以證得禪定,不僅可以證得初禪,還可以證得第四禪。
對於水也是如此。如果注意大海的水、河流的水,或碗裡的水、缽裡的水可以證得禪定。但如果注意地、水、火、風四界的水界――物質的黏結性、流動性就不能證得禪定。取水的概念可以證得禪定,但是如果注意色法的黏結性(一切物質之所以能夠成形而不會離散,是因爲其黏結性。它是一種向心力,不會使物質變成粉塵隨風飄散。黏結性或流動性是水界的特性),就只能證得近行定而不能成就禪定。
比如大地的“地”是可以分析的,假如把所有的“地”碎爲微塵,那時不能叫做“地”,而是微塵。如果把這些微塵繼續粉碎,它會成爲更微細的粉塵,再繼續分就是分子、原子、中子等,在究竟意義上並沒有土地的“地”。但是如果這樣分析,則不能證得禪定,我們只是取平時所認定的“土地”的概念,然後專注“地、地、地”,就可以證得禪定。
分析了專注甚麼樣的所緣可以證得禪定後,再來講如何修行特定的業處證得禪定。
在三十種可以證得禪定的業處中,有些是不適合沒有定力的人修行的,例如:四無色和捨無量心。沒有色界禪定,就不可能證得無色定,所以四無色可以排除;捨無量心直接證得第四禪,對於沒有初禪、二禪、三禪的初學禪修者來說,也不可能直接證得捨無量心禪定。
在所有業處當中,最簡單、最容易下手,而且能夠成就高深禪定的業處就是入出息念。爲甚麼這樣說呢?我們來分析對比一下就明白:
在三十種禪定業處當中,可以先把四無色定排除在外;還有十不淨和身至念這十一種只能證得初禪,不能證得更高的禪定;慈、悲、喜三種梵住不能證得第四禪,只能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剩下的十遍和入出息念這十一種業處可以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修行十遍必須準備遍相。例如:想要修白遍的禪修者,先要做一個白色的圓相(maõóala,曼陀羅,即圓的意思),通過不斷地專注這個白色的圓相,作意白、白、白。等他閉上眼睛,白色的圓相能清晰地呈現在面前,猶如開眼時一般,稱爲取相爲。然後再把似相擴大到一切處而成就白遍,通過專注白色的遍相而入禪。所以,想修十遍必須先準備遍相,做一個圓相然後再專注。
但是修入出息念就不用另外準備相,閉上眼睛專注呼吸,呼吸本身就是一種相──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它即是心專注的目標。修十遍雖然可以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但是要做遍相,修入出息念同樣可以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卻不用做遍相,閉上眼睛乃至睜開眼睛經行時專注的呼吸就屬於相。所以說修行入出息念是最簡單、下手最容易的方法並且可以證得很高深的定力,因此它被歷代的禪定大師們所實踐、所推崇、所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