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去除違犯性煩惱,必須持戒、培育道德品行。

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雖然不能防範一個人的心,但能規範人的行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應該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稱為“戒”。許多人將“戒”片面的理解為消極的禁戒,認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

然而,“戒”的巴利語為sãla,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好品德、良善的行為等。

從“戒”的原意來看,它是主動地培育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素養。

一個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不會去做損人利己,甚至是傷天害理、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會做出對他人會造成傷害、 對自己會受到良心譴責的事情。

戒,也叫做“學處”,即學習規範、訓練規則。

戒可以分為出家人家的學處和在家人的學處。

出家人的學處有很多,例如:比庫最基本的學處就有227條,其他細小的行為規範則不計其數。不過,雖然學處很多,但最終的目的卻只有一個——斷除煩惱。

 

相對來說,在家人的學處 就少得多了,最基本的行為規 範也不過五條,稱為“五戒”pa¤casãla)。

這五條學處是通過遠離、避免五種不良的行為來達成,即:

1.遠離殺生

2.遠離不與取(偷盜)

3.遠離欲邪行(邪淫)

4.遠離虛妄語

5.遠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麻醉品)。

這五條學處是做人、做好 人、做善人的基本行為規範。 

有些人也許不理解遵守這五條學 處的意義,那麼,我們可以用“推己 及人”的方法來認識持守五戒的必要性。

例如:出於對生命的尊重,我們 不應該殺生。

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愛 惜生命、貪生怕死;自己不喜歡被人傷害、被人殺害,為甚麼要對其他的 眾生施暴、要殺害別人呢?

正是因為自己不希望受傷害、被殺害,所以不 應該傷害、殺害其他眾生。

這是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擁有的財物被偷、被搶,所以不應該去偷、去搶、去占有別人的財物。

自己希望擁有幸福的家庭,希望 家庭和諧、夫妻和睦相處,所以不應該在外面亂搞男女關係,拈花惹草、紅杏出牆。

自己不喜歡受別人欺騙,希望自己所講的事情被別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應當說假話、騙人的話。

人們都知道吸煙、酗酒、吸毒是不好的,既浪費錢財又損害健康, 甚至會危害社群。喝酒能使人喪失理智,醉酒後甚麼事情都可以做出來。

遠離這些消遣性的麻醉品,常保神智清醒。

總之,當一個人想要完善自己、提 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

有了品德、戒 行,就不會在言行上做出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的行為,就不會成為違犯性煩惱的奴隸。

通過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違犯性的煩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