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南傳佛教國家一個重要的日子――Magha Puja。

Magha是古印度的月份名字,相當於現今時代的二月三月。

Magha Puja就是紀念一件曾經發生在古印度的事件的日子。

就好像大家所熟悉的Wesak day。

泰文叫做visakha puja。

visakha也是月分的名字。

visakha或是wesak day衛塞節發生了甚麼事大家都懂,那麼magha puja又是紀念甚麼呢?

2600多年前,magha puja 這一天的晚上,1250位阿拉漢比庫,不約而來聚集在竹林精舍,他們通通都是佛陀親自度化的“善來比庫”。

那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一年,那天晚上,佛陀在國王供養的這第一間寺院裡,那明亮的月光下,對這1250弟子們開始了一段精簡但非常重要的開示,後來叫做“教誡巴帝摩卡”ovada patimokkha,內容是這樣的:

忍耐為至上的苦行。

涅槃解脫為至要: 那是諸佛之言。

傷害他人者,非隱者。

惡待他人者,亦非沙門。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這是諸佛的教誡。

不譭謗,不傷害,
遵守比庫戒律,
飲食有節制,
隱居靜處,
確立於提升的心智:
這是諸佛的教誡。

教誡巴帝摩卡”共有三段。


第一段:
開頭第一句,佛陀就說“忍耐/忍辱是最高的苦行”,這句話在當時苦行氛圍濃厚的印度而言,是一句擲地有聲的開示,佛陀認為:一般的苦行是極端,沒有意義,那是因為沒有捉住苦行的內涵,那就是“忍”。

“忍耐”,才是佛陀要弟子們修的功課!

而不是做無意義折磨身體的修行。

接著佛陀進一步指出,那修行,修忍耐,是為了“涅槃”這終極目標。

涅槃就是煩惱的止息,苦的熄滅。

這個終極目標是不分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都是以“涅槃”為最高。

離開了這個目標,就不能說是學佛了。


第二段: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這是諸佛的教誡。

第一段說了終極目標,第二段就列出佛教修行的三個大方針大原則。

一切的惡,不做。

所有善的,你要去學習去做。

止惡行善還不夠,進一步在過程中要修心。

淨化內心。

很多人行善起了煩惱,那就是忽略了這個環節。

過程中要注意心念,我行善不是貪求名聲或別人的讚揚

看到不順眼的也不隨便發脾氣;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

進一步更要培養平靜的心,智慧的心。”

過去的佛陀這麼教導未來的佛陀也如此。

第三段是生活共住的守則。那個時候僧團才成立,來出家的人都很單純,所以沒有制定戒律。

比庫的戒律,不是佛陀一成佛就設定下來,而是經過幾十年的時間,隨著比庫僧團人數暴增,才出現戒律來維持僧團的和合。

第三段的意思或許可以簡單說:不要用身體或口去傷害、破壞別人。

吃飯要懂得自己的分量,不要吃太多太少,吃飽了就找個安靜的地方來打坐,訓練自己的心。

這段開示,看似在為現場的1250位阿拉漢比庫開示。

其實佛陀是在僧團成員人數還不多的時候,穩穩打下基礎,設下僧團的修行大綱,共住同修的原則,以應付未來人數不斷增加的問題。

此外,這更是在佛教開展初期,佛陀所掀起的大法幢,開宗明義闡明佛教的中心教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這就是magha puja要紀念的事件。

泰國佛教傳統上,早上會供僧、聽經聞法、持戒,晚上會到寺院點香以及蠟燭來繞佛陀像三圈,代表對三寶的恭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