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禪修的大德們:晚上好。
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一起來學習《應作慈愛經》。在我們講這部經的第一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佛陀的教法是為了斷除煩惱。要斷除煩惱,我們必須要修習戒、定、慧。我們在第二次學習的那天晚上,學習了《應作慈愛經》中關於戒的部分,佛陀在這部經裡用經教法的方式,闡述了一個禪修者應當具足的15種美德,15種內心的素質。如果一個人具足了這15種素質,他才擁有禪修的基本條件,不僅僅修行慈心很容易成就,修其他任何的禪修業處都很容易成就。所以這15種素質也稱為前分行道,也就是我們修行的基礎。然後我們在前天晚上,又再討論了定的部分。這部經是以教導修習慈愛為主,佛陀對眾生採用七種分類方法並教導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對他們散播慈愛,比如應當用祝福一切眾生快樂的方式,同時用祝願不要有人欺騙,不要被人欺騙,不要有輕視,不要希望對方痛苦,不要人和人之間互相製造痛苦,應當猶如母親去關愛自己的獨子一樣對一切的眾生散播慈愛,同時慈愛應當散播到十方,散播到一切的世界,沒有障礙,沒有怨恨,沒有敵對。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要在行、立、坐、臥任何的姿勢以及除了睡眠以外的一切時,都應當這樣培育慈愛。如果一個人可以這樣不斷地散播慈心,培育慈愛,那就是他們在這裡所說的梵住,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他可以通過修習慈心而得到慈心的解脫。
提到慈心的解脫,佛陀在《增支部》的第11集裡曾提到,如果一個人修習慈愛、培育慈愛達到慈心解脫,也就是可以證得慈心禪那的這個階段,他將會獲得11種功德、11種利益。佛陀說如果一個人修習、培育,經常重複的去做、多做、鞏固它、穩固地建立它,精勤於修行慈心解脫,將可以獲得11種利益,是哪11種呢?
第一:Sukhaṃ supati也就是他睡得安樂。他可以安眠、可以很快樂地睡,很容易地睡,他不會像有些人那樣輾轉反側睡不著覺。如果擁有慈心的人,當他想要睡眠的時候很容易睡著。
第二:sukhaṃ pañibujjhati就是他很快樂地醒來,他不像一些人那樣,翻來覆去睡完覺不肯醒來,當他醒來的時候,會感到很清醒,很愉快。
第三:na pāpakaṃ supinaṃ passati不見惡夢,如果一個充滿慈愛的人,他不會做惡夢。經常做惡夢的人,是由於內心比較煩躁,比較煩亂,當然如果說經常做惡夢的人可能跟前世的生命狀態也有關係,同時還跟今生心的狀態也有直接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在白天的時候,經常升起貪、嗔、癡,不控制自己的心,晚上就容易產生惡夢。如果一個人經常培育慈愛,一個擁有慈心的人,他的心是柔和的、快樂的,在晚上的時候他也會夜夢吉祥。
第四個功德是:manussānaṃ piyo hoti,人們都很喜歡他。一個擁有慈心的人,人們都同樣的會善待他,由於他對於別人經常充滿慈愛,善待於別人,別人回報於他的自然也是能夠善待於他。
第五個功德是:amanussānaṃ piyo hoti,非人也喜愛他。我們在講慈心經緣起的時候,就講到了那些非人們剛開始的時候,經常去捉弄那些比庫,他們變現出很恐怖的樣子,發出很恐怖的聲音,而且放出很強烈的、很難聞的臭氣,去幹擾那些修行的人,後來佛陀教導他們修習慈愛、培育慈心之後,那些非人的心完全變了,不僅不去干擾他,而且護持他。
第六個功德是:devatā rakkhanti,諸天守護,諸天保護。因為只有修了善行,積累了善業,依照善業而投生的人,他才能夠投生到天界。所有的天人都是由善業而結生的,如果一個人經常累積善業,多做善事,培植各種的福德,將能夠依照這些福德,如果這些善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他將能夠投生到天界,因此絕大部分的天人是喜歡善德的、喜歡那些愛做善事、喜歡那些善人,他們自然會去擁護那些經常有慈愛的人,經常樂善好施的人。
第七個功德是:nāssa aggi vā visaṃ vā satthaṃ vā kamati.火、毒藥、武器不能夠傷害他。講到這裡呢,我想講一個佛陀在世時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很善良、很美麗的女子,她的名字叫(薩摩瓦蒂Sāmāvatī),她是(Kosambī)(高賞比)國的國王優德納(Udena優闐)王的王妃。薩摩瓦蒂是一位很善良、很溫柔的女子,她自己沒有聽聞佛法,但是她有一個叫庫祖達拉(Khujjuttarā久壽陀羅)的僕人,經常到佛陀住的地方去聽聞佛法,然後把聽來的佛法告訴她,她通過這樣經常聽聞佛法後來也證得了初果。但是呢,布地那拉王有另外一個王妃,叫做瑪甘蒂雅(Māgandiyā),她是個如花似玉,但是心如蛇蠍惡毒的女人,在早年還沒有嫁出去的時候,她的父親曾經相中了佛陀。她的父親因為女兒很漂亮,認為很多人都配不上自己的女兒,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佛陀非常英俊、非常莊嚴,就認定除了這樣的人外,沒有其他人可以配得上自己的女兒。於是他就帶著如花似玉的女兒向佛陀求親,遭到佛陀拒絕。當時瑪甘蒂雅就懷恨在心,她說:「好,像我這樣一個人你都拒絕我,總有一天我不放過你。」後來她嫁給了優德納王。之後呢,她發現另外一個王妃薩摩瓦蒂,是佛陀的弟子就耿耿於懷。同時,由於她們兩個都是王妃,所以在瑪甘蒂雅眼裡也是水火不相容。但是由於薩摩瓦蒂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女子,所以沒有經常跟瑪甘蒂雅作對,但瑪甘蒂雅想盡各種辦法想要除掉薩摩瓦蒂。有一次,她把一條毒蛇藏在薩摩瓦蒂彈的琴的洞裡面,蛇塞進去後,在表面蓋一些鮮花,之後她就跑到優德納王那裡去告密說,薩摩瓦蒂對你心懷惡意,她想要用毒蛇咬死你,優德納王聽了後,就真的走到後宮,走到薩摩瓦蒂那裡,看到那條毒蛇從琴洞裡爬出來。當時優德納王非常生氣,因為之前瑪甘蒂雅已經做了很多的小動作了,在優德納王那邊經常吹枕邊風,所以這次優德納王以為薩摩瓦蒂真的要害死他。他就怒氣沖沖拿了弓箭,把箭浸了毒藥,到薩摩瓦蒂的寢宮,叫薩摩瓦蒂和所有她的侍女全部排成一條直線,然後張弓搭箭,想要一箭把這些人都射死,當時呢,薩摩瓦蒂和她的侍女們說:「你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應當生氣,你們任何一個人都應當對這可憐的大王散播慈愛,因為他現在已經被憤怒給控制了。」當時所有人都對優德納王散播慈愛,雖然那時優德納王的箭已經拉滿了弓,但是呢,他的身體就好像被甚麼定住了一樣僵在那裡,由於這些宮女們和王后的慈心產生很強大的力量,使優德納王的心跳很快,汗從額頭流下來身體不能動,這個時候薩摩瓦蒂就對優德納王說:「國王啊!你是不是很累啊?」優德納王就說:「是啊!王后!我很累啊!」那薩摩瓦蒂就說:「那這樣吧,你把你的箭放下吧!」然後呢,他就把自己的弓箭往地上一放,結果箭就射在地上。這個時候薩摩瓦蒂對國王說:「國王啊!你不應當中傷無辜的人。」此時,優德納王,就知道可能是瑪甘蒂雅在背後搞鬼。不過,後來薩摩瓦蒂仍然還是被瑪甘蒂雅燒死投生天界。不過就從這件事來看,由於慈心的力量,當時優德納王心裡很慌,身體也僵住了不能動。這就是說火、毒藥、武器不能夠傷害擁有慈愛的人。但到後來薩摩瓦蒂由於自己的果報,被瑪甘蒂雅燒死。話說瑪甘蒂雅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慫恿優德納王不成功那麼就想親自下手。她就跟她的叔叔講,就在晚上把薩摩瓦蒂的寢宮全部用柴火和草圍住點上火,把裡面所有的人燒死,結果她的這種惡毒的計畫成功了。當火燒到薩摩瓦蒂所住的寢宮時,薩摩瓦蒂跟所有的侍女說:「你們這個時候正是要維持自己善心的時候。」然後所有的那些侍女們,當火燒到她們身體的時候,她們都觀照自己的苦受,結果呢,薩摩瓦蒂和所有的侍女們沒有一個是以凡夫的身分而去世的。也就是她們所有人都證果了,這是後來佛陀說的,因為這件事發生了之後,那些人那些比庫們他們就問佛陀,佛陀就告訴他們,其實這些所有可憐的婢女們沒有一個是以凡夫的身分而死去,她們都是得不同的果位而被燒死的。
為甚麼她們會被燒死呢?因為在過去世的時候,薩摩瓦蒂和那些婢女們也是公主和侍女們。有一次,她們就去一條河裡游泳戲水,上岸後,她們發現有點冷,於是就在森林裡收集了一些柴,想要燒火取暖,結果不小心就把樹林燒著了,後來發現到她燒樹林的這件事,被另外一位獨覺佛知道了。當時那位獨覺佛其實是在樹林裡入定,於是她就想我們把獨覺佛燒死事情就不會暴露。於是她們就用柴火想把獨覺佛燒死,但是獨覺佛當時入的是滅盡定沒有被燒死。由於她造的這些業,使她們受了很漫長自己造的果報,乃至到佛陀在世的時候,她們也還是被燒死。不過,由於她們已經證果了,所以她們的果報即使還是有,也不會再延遲很久。
接著的另外一個功德是:tuvaṭaṃ cittaṃ samādhiyati,他的心可以很迅速的得定。為甚麼可以很迅速的得定呢?我們在前一次講課的時候就講到了,一個擁有慈心的人,他的心是很平靜、很喜悅、很柔軟的,是不是?因為內心柔軟、平靜,這個跟禪修的心很相應,跟入定的心很相應,有了良好的心的素質,要入定、要培育定力是很容易的。同時呢,一個經常擁有慈心的人,本身就是屬於一種定,所以他要轉修其他業處的時候,要轉去注意其他的所緣的時候,也非常容易入定。最主要是他要有柔軟的心,他有敏捷的心,很敏銳的心。不論他要入任何的定,他都很容易就成就。
第九個功德是:mukhavaṇṇo vippasīdati,他的臉容非常光潔明淨,他的臉色很好看、他很漂亮。修行慈愛可以使人變得美麗,大家相不相信?我們用一個反例子來看,如果一個經常發怒的人、經常容易動肝火的人,他一瞪眼或者他一板起臉孔,人家就可以感覺到他的那股怒氣是不是?或者說一個經常愛發怒的人,我們甚至都會從他臉上看到這個人滿臉橫肉或者眼露凶光是不是?這是由於他內心造作經常生起不善心,這些不善心可以產生很多的心生色法,久而久之就使他的臉容好像很兇惡,甚至很醜陋。同時,如果一個經常散播慈愛的人,經常充滿了慈愛、慈悲的人,他的面容久而久之會變得很祥和、很慈祥。如果我們去親近一些大長老,親近一些長老們,那些老修行們,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他們會有那種特別的攝受力,為甚麼呢?因為他們經常會散播慈愛,久而久之在他的臉上,他不用刻意的,他只要那麼一笑或者他就坐在那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那種慈祥的力量是不是?為甚麼會這樣?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的臉很容易表現出來,是不是?為甚麼?生氣是屬於嗔恨心,這種嗔恨心在生起的時候,它會產生很多的心生色法,這些心生色法表現在我們的身體、行為上,表現在我們的臉上叫做身表,說出來的話叫做語表。如果一個人生起的是慈愛,生起的是善心,對人的關懷,對人的那種包容、那種祝福,這個時候他的內心生起的都是善心。這些善心也會生起許許多多代的心生色法,這個時候他的心生色法就充滿他的全身,而且這種心生色法是很殊勝的,體現在臉上能使一個人很祥和、很慈祥。如果一個人經常修習慈愛,慢慢地這種心生色法在他的身體裡面就形成了一種很殊勝的色法在那裡,久而久之他表現在他的臉上就是很和藹、很慈祥、很平易近人。如果女士們愛美,以後就不要經常生氣,經常生氣會越老越醜陋。如果你們真的想要越老越漂亮,或者說越老越慈祥的話,你們應當經常培育那種慈愛的心。因為慈愛的心對我們的心也有好處,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我們心的舒服、心的快樂。而對於臉上呢,雖然我們不是為了愛美而修慈心,但是修慈心有更好的作用,就是我們的臉容會因為慈愛而變得美麗。
修習慈心的第十個功德就是:asammūḷho kālaṃ karoti,在他臨終的時候不會昏迷。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臨終的時候都會昏迷,有些人甚至在臨死之前很多天,都已經神志不清、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亂說話或者不能夠說話。如果一個人經常擁有慈心、經常培育慈愛乃至證得禪那,他臨終的時候很清醒。
最後第十一個功德就是:uttari appaṭivijjhanto brahmalokūpago hoti.假如沒有證得更高的上位,他將能夠投生到梵天界。這裡的uttari的意思就是在他那一世沒有斷盡煩惱、沒有證得阿拉漢的果位。只要一個人還沒有證得阿拉漢果位,他死了必定還會再繼續往生,還會再投生,輪迴會繼續下去。即使一位證得三果的聖者,他死了仍然還要繼續輪迴,他還要投生到梵天界。所以對於凡夫來說,輪迴是沒有終點的。對於初果聖者來說呢,最多七次,雖說可能會有一次、兩次、三次,但是呢,最多只有七次,這個還是屬於輪迴。對於二果聖者來說呢,也是可能會有一、兩次或兩、三次。對於三果聖者來說呢,可能還會有一次,他還是會投生到梵天界,雖然他不會投生到人間和欲界天界,但是他還會投生到梵天界。只要會投生,還會再繼續結生,就是還會往生,他就還在輪迴當中。還在輪迴中,有生就必有死。
那對於一個擁有慈心禪那的人來說,臨終時只要這種禪那還沒有退失,當他死了之後投生到梵天界,就猶如從夢中醒來一樣,為甚麼呢?如果學過阿毗達摩就知道,禪那的善業是屬於甚麼業?(garukakamma)重業。是極重的善業。只要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不退失禪那,又假如他是在佛陀的教法裡,他又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話,那麼這種禪那的業是種極重的業,使一個人投生到梵天界。假如一個人造了極重的惡業的話,佛陀說極重的業有六種,其中前面5種就稱為五無間業的:殺父、殺母、殺阿拉漢、惡心出佛陀身上的血、破和合僧,還有頑固的邪見。這六種是屬於極重的惡業。極重的善業就是禪那。因此在這裡講到,如果一個人的禪那可以維持到臨終不會退失,他將會成為極重的善業投生到梵天界。當然了,在佛陀的教法時期我們有選擇的餘地,如果我不想投生到梵天,我想繼續再投生到人間繼續我的修行也是可以的。投生到天界,跟天界的很多聖者們聚會在一起討論佛法、學習佛法、修行佛法也是可以的。
所以一個禪修者如果經常培育慈心,達到慈心禪那的階段,他將能夠獲得這11種功德。同時佛陀在另外的一部經裡講到,猶如一個家庭如果女多男少的話,那麼盜賊就有機會去搶劫,如果一個家庭,男多女少的話,那麼盜賊就很難找到機會去搶劫。同樣的,如果經常充滿慈心經常擁有慈心的人,那麼煩惱不容易在他的心中生起,不容易找到機會。如果一個人沒有慈心,那麼貪、嗔、癡很容易在他心中生起。在另外一部經裡佛陀又說過,布施的功德不如持戒的功德,持戒的功德不如修習慈心的功德,修習慈心的功德是很強大的。
我們講了修習慈心能夠獲得這11種功德之後,接著再來看經文的第10首偈頌,也就是最後一首偈頌:Ditthiñca anupagamma silava Dassanena sampanno,不接受邪見,持戒,具足徹見。
這句話是佛陀教導一個人在擁有了禪那之後,轉修觀,一直到證得初果這個階段。具體是甚麼意思呢?在經文裡講到Diṭṭhi,意思是見,在這裡沒有加上samma(就是正確的),所以在這裡是指邪見。Upagamma是靠近,接近。Anupagamma是不接近,不接受邪見。為甚麼說不接受邪見呢?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生起各種各樣的邪見,這些邪見是怎麼樣的呢?這些邪見就是認為有人、有我、有男人、有女人、有動物等等。如果一個人堅信有所謂的人、有所謂的我、有所謂的我的這稱為邪見。當我們在培育慈心的時候,在散播慈愛的時候,我們會取有情為我們禪修的物件是不是?我們先要對我、對自己散播慈愛,然後對恭敬的人,對中性的人,對不喜歡的人,然後再依照各類的眾生,對一切的有情、一切的眾生散播慈愛。但是在究竟的角度上來說,是沒有所謂自己、沒有所謂的恭敬的人、沒有所謂的中性的人、不喜歡的人、沒有所謂的眾生、人、動物、天人,只是五蘊,只是名色法而已。如果認為有人,認為實在有人,實在有我,實在有眾生,這稱為無明。如果堅信有人、堅信有我、有眾生、有有情,這稱為邪見。
在修定的時候,因為是取有情為所緣的,我們前天晚上講到,甚麼稱為無量?為甚麼培育慈心、悲心、喜心、捨心稱為無量心?因為有情是無量的。這還有個有情的概念在那裡,是不是?如果一個人認為真的有所謂有情,這個稱為無明。如果堅信有所謂的有情,這稱為邪見。
當我們在散播慈愛的時候,我們是取有情的概念為所緣的,而這是很接近邪見的。雖然在我們培育慈愛的時候,真正我們在散播慈愛的時候,是沒有邪見生起的、沒有無明生起的,為甚麼?因為是屬於善心。但是他非常接近,因為他還有有情的概念。對於凡夫來說呢,很可能在他出定之後,他的邪見或者無明還可以生起,因為從究竟的角度、從勝義法的角度來看,沒有所謂的佛陀,沒有所謂的弟子,沒有所謂的我,沒有所謂的男人、女人。但是在培育定力的時候,我們必須得要依概念法。有情、人、我、男人、女人、天人,這些是屬於概念法。由於我們取概念法培育定力,我們才可以成就色界的禪那,由於在培育定力的時候,還有有情的概念,所以非常接近於邪見。因此一個人在擁有了禪那之後,還必須去修觀,在修觀的時候必須先要破除所謂的有情的這種見。
如何破除有情的見呢?佛陀在這裡教導要先培育慈心,當證得了慈心的禪那之後,比如說可以證得慈心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證得禪那之後,應當從禪那中出定,出定之後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轉修vipassanā(維巴沙那)。
一種方法可以先通過修習色法的方法來轉修vipassanā(維巴沙那),我們可以先從禪那中出來,出來之後再觀照。其實禪那屬於一種心,禪那的心必須有色法為基礎,由於這個禪那的心屬於意門的心路過程,這種意門的心路過程,必須依靠心所依處。心所依處是色法,心所依處一共有54種色法,然後就這樣辨識。但是呢,心所依處的色法是不可以單獨生起的,還必須得有其他的色法來辨識,比如在心所依處裡有業生色、有心生色、有時節生色、有食生色。而且心生色法作為心所依處也不可以單獨生起,還必須由身體的其他部分組成。因此再來辨識這個身體裡面的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食生色,之後再辨識這個身體的色法,由於以毀壞義稱為色,它就稱為色法。當我們辨識了這個色法後呢,再轉修名法。這是第一種如何從定來轉修慧,如何從止再轉修觀的。
第二種方法是先從名法修起,當一位禪修者入了慈心的禪那之後,從禪那當中出來。出來之後在心所依處,在有分這個地方再辨識,先可以檢查初禪,查5禪支,這5禪支分別是尋、伺、喜、樂、一境性。然而這些尋、伺、喜、樂、一境性都是屬於心所,它必須得有心,於是再去辨識心,然後發現到由於心生起,所以這些心所會一起生起,心滅,這些心所一起滅。然而這些心所也不是單獨生起,它必須是成組成組生起的,於是就再辨識在慈心初禪裡一共有34種名法,它們分別是識,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捨性,還有12個(六對),也就是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還有一個慧根,所以一共34種名法。當他在辨識初禪禪那的名法之後,應當再繼續辨識第二禪禪那的名法,第二禪禪那的名法一共有32個,第三禪的禪那的名法一共有31個。要逐一這樣辨識,當可以辨識這些名法之後,再依照當眼睛看到顏色的時候生起的眼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耳朵聽到聲音的時候生起的耳門心路過程的名法,鼻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舌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身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跟很多意門心路過程的名法,這樣修習名法。等可以透徹地辨識名法然後再修色法,辨識了名色法之後,會發現到所謂的我、所謂的有情的概念,真正的來說是不存在的,在這個身體裡面找不到所謂的我、找不到所謂的有情。再辨識外在的,其實也沒有所謂的有情、沒有所謂的人,它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當他可以這樣辨識之後,再繼續去找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是因為無明、愛、取、行、業。當可以這樣找到因之後,再辨識其實從究竟意思上來說,是沒有所謂的有情,因此一個人可以通過這樣來修行vipassanā(維巴沙那)。
當破除了有情的見,破除了我的見的時候,就是暫時的鎮伏了邪見,這裡經典裡所說的Diṭṭhiñca anupagamma不接受邪見,就是通過觀智,修行vipassanā(維巴沙那),觀智生起的時候,他就不會認為有實在的有情,有實在的我、有實在的人。
然後呢,他就繼續再修行。只是覺知,只是知道名色法還不夠,他還認為有所謂的名法,有所謂的色法。他還必須在辨識到名色法之後,再繼續再觀照,所有的名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這些名色法一生起就壞滅,所以是無常,沒有一個稱為永恆的東西。名法和色法一生起立刻就壞滅,它不會停駐,一刹那都不停駐,前一刹那的名法不會後移到後一個刹那,必定在那一個剎那生起就壞滅,哪裡還可以永恆啊!因此是無常,由於名色法一直都受到生滅的逼迫,因此說是苦,一直生滅著的名色法根本找不到一個實體,找不到一個自我,找不到一個靈魂,找不到可以稱為永恆的、可以成為本體的東西,由於他通過智慧見到了,就自然不會生起我見。
由此他依照禪修的次第,逐漸的培育自己的觀智,當他的觀智達到很高的階段,達到行捨智的階段,他繼續觀照,很系統地觀照,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的名法和色法以及他們的因是無常、苦、無我,之後當他的觀智成熟的時候,他就可以證得初道。初道能夠斷除三個最粗的煩惱:第一邪見,第二戒禁取見,第三疑。由於在初道的時候,他已經見到了名色法,他瞭知了名色法,名色法只是無常、苦、無我的,而且他也知道名色法的因,同時在證得初道那一剎那,他已經證得了涅槃。在證得涅槃的同時,在道心裡,八聖道是同時具足的。因此我們說一個人證得了初道和初果的時候,他已具有了正見,對這個世間的正見,對於我、對有情的正見。他不會認為有實在的人、實在的我、實在的有情。
同時一個禪修者一旦證得了聖道、聖果之後呢,你就是叫他付出生命為代價,他都不會去犯戒,犯任何的戒。對於一個在家人來說,如果證得了初果,他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故意去違犯五戒。不會故意去殺生,不會故意去偷盜,不會故意去邪淫,不會故意去說謊話,不會去喝酒,不會去服用任何的麻醉品,這是對於在家人來說。而對於出家人也一樣,如果一個出家人證得了初果之後,他不會在任何的情況下故意去違犯佛陀所制定的那些學處,佛陀所禁止的那些行為。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佛陀說sīlavā dassanena sampanno,持戒跟具足徹見,持戒就是他的身體的行為。
我們說一個初果的聖者,有四種不壞淨。這裡的淨其實是淨信心,不壞就是不會動搖的,無論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會動搖的。哪四種呢?
第一是對佛陀的信心;
第二對法的信心;
第三對僧的信心;
還有第四是具足了聖者所讚歎的戒行,這稱為四種不壞淨,這是一切初果聖者及以上都具足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佛陀說sīlavā dassanena sampanno,s īlavā的原形sīlavant, vant是擁有,具有,sãla是戒,是好的品德,好的行為。Dassanena是見,在這裡的意思是智慧,是對於四聖諦的徹見。Sampanno是擁有、具有。
當一個禪修者斷除了三種最粗的結,證得了初道與初果之後,還必須得再觀照名色法以及它的無常、苦、無我。當他可以這樣持續的觀照的時候,可以證得第二道,第二道稱為一來道sakadāgāmin。但是第二道不能斷除任何的煩惱,不過它可以減輕貪、嗔、癡。當一位禪修者在證得了第二道和第二果之後,還必須繼續再禪修,再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當他的觀智更加成熟的時候,他可以證得第三道不來道anāgāmin,(Anāgāmi-magga阿那含道,Anāgāmi-phala阿那含果)。一個人在證得了第三道的時候,可以斷除兩種煩惱,第一種是對於欲樂的貪求。欲樂的貪求是指一個人還會追求男女的欲樂、追求名聞利養、追求錢財、要想吃好吃的東西等等,這些都是對欲樂的追求。一個三果聖者在證得第三道的時候,就可以完全斷除了對欲樂的追求。同時還可以斷除嗔恨心,各種不同程度的嗔心都可以斷除,包括憤怒、生氣、煩躁、緊張、恐懼、擔心、憂慮、悲泣、哭泣等等,在第三道的時候完全斷除了。一個三果聖者不可能會緊張、擔心、哭泣、悲哀等等,這些都不可能,這是三果聖者的素質。
由於第三道能夠斷除對欲樂的追求,所以佛陀說kāmesu vineyya gedhaṃ調伏對諸欲的貪求。這裡的諸欲,包括了男女之欲、飲食、睡眠、錢財、名位等等所有這些的追求或者說有時也稱為五欲功德。五欲功德是對於顏色的追求、聲音的追求、氣味的追求、味道的追求、觸(柔軟的觸、舒服的觸)的追求,由於這些欲樂擁有可以生起貪愛的作用,所以稱為功德、五欲功德。這裡的功德是指它有這樣的特性,它有可以使欲望生起的特點。
如果一個禪修者在證得了第三道之後還必須得繼續再修行,繼續再禪修,因為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在他繼續禪修的時候,還是要觀照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或者觀照五蘊或者觀照六處跟六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跟色、聲、香、味、觸、法)內在和外在,以及觀察它們也是無常、苦、無我。他繼續用這種方法觀照,當觀智完全成熟的時候,就可以證得第四道阿拉漢道(Arahatta-magga)。當他證得了阿拉漢道的時候,就可以完全斷除一切剩餘的煩惱。包括對色界生命的貪求,對無色界生命的貪求,我慢(傲慢心),昏沉、掉舉、無明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在第四道斷除的。
由於已經沒有了煩惱,在他之前輪迴的生命中所造作的那些不善業,由於沒有煩惱的資助,所以也不可能在臨終的時候產生任何的果報。就是由於沒有了煩惱,所以以前的那些業只能在他有生命的期間產生結果。等佛陀、獨覺佛、阿拉漢聖者死了之後,也就是他的五蘊身離散了之後,就沒有再聚合的力量,沒有再重新組合的力量,因此佛陀、獨覺佛、阿拉漢聖者死了,我們稱為入般涅槃(Pari nibbāna),它真正的意思叫做圓寂。巴利語nibbā是圓滿的、完全的,nibbāna是熄滅,熄滅甚麼?熄滅貪、嗔、癡。五蘊的完全熄滅、煩惱的完全熄滅就稱為圓寂、寂滅的意思。因此一位聖者,一位完全斷盡煩惱的聖者,他就入般涅槃。不能夠說有跟沒有,這些是落入兩邊的,也不能夠說是存在或者不存在,這些也是落入兩邊的。正因為如此,佛陀在經典裡面講到na hi jātu gabbhaseyyaṃ punar etī ti. 確定不會再投胎!就是這樣的意思,或者說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理解,就是當一位禪修者證得了第三道的時候,第三道的道心一滅去果心就生起,所以禪修者就稱為三果聖者,三果聖者在死了之後,就決定投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不可能再投生到欲界。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他的投生方式是化生,他不會再入母胎。而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當一位三果聖者死了之後或者說一個人只要證得了三果之後,他就不會再入母胎。生命投生方式有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濕生是一些很低等的有情、很低等的動物的投生方式,三果聖者不會以胎生、卵生、濕生方式投生,只會以化生投生。一旦證得三果,就不會再入母胎,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三果聖者確定不再投胎,或者我們還可以依照另外一種方法來理解,由於他已經完全的斷除了煩惱不會再有輪迴,不會再有往生,不會再有投胎,所以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將之理解為確定不再投胎的意思。
從這部經來看,佛陀雖然只教導了十首偈頌,然而這十首偈頌仍然包括了戒、定、慧三學的修習次第。佛陀在一開始就說到,如果一個人當他知道了涅槃的寂靜之後,就應當去修習戒、定、慧;修習戒、定、慧,就應當去具備戒的功德、定的功德、慧的功德。在這部經文裡用有能力、正直、誠實、順從、柔和、不驕慢等等15種美德來講戒,這是經教法裡講戒和律教法裡稍微有所不同。從第三首後半部分到第九首,這六首半的偈頌裡,佛陀教導了定學,也就是重點教導了培育慈心和證得禪那的方法。最後一首偈頌的第一句,佛陀教導如何從定轉修觀的方法,第二句講如何證得初道、初果的方法,而第三句講到證得第三道的方法,第四句講到證得第四道和第四果的方法。由此,這部經雖然只有十首偈頌,但是我們也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佛陀教導修習這部經最後的目的,還是為了斷除一切煩惱,還是為了究竟的滅苦。這就應了佛陀所講的一句話,他說沙門的目的是為了徹底地斷除貪、嗔、癡,徹底地斷除一切煩惱,這就是出家人的究竟目的。我們對《應作慈愛經》或者簡稱《慈愛經》就學習到這裡,討論到這裡。
當然了,我們學了這部經應當學以至用。在前天晚上我們講了有三種情況我們應該培育慈愛、修習慈愛,我們無論在遇到其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用,起嗔恨心的時候、禪修時覺得內心不安的時候、沒有禪修素質的時候都應該修習慈愛,對於最後一種,如果你們是修習入出息念或其他的方法,就不用選擇這種,如果想選擇一直修習慈心到證得禪那,也可以選擇修習慈愛,總之只要我們培育慈心、修習慈愛,那麼擁有慈愛的心必定是善心,當我們培育慈愛時,必定能夠得到法的利益。今天晚上我們對於這部經的學習就到這裡,好,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做迴向。
Idaṃ me puññaṃ, āsavakkhayaṃ vahaṃ hotu.
Idaṃ me puññaṃ,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 sabbasattānaṃ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ṃ, puññabhāgaṃ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薩度!薩度!薩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