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善友:淡然師兄好,有個問題向您請教:為甚麼頂禮、讚歎、布施佛陀或阿拉漢,能獲得殊勝的福報(果報)?
淡然:因為佛陀或阿拉漢,都沒有貪、嗔、癡。
佛陀被稱為正等正覺者,因為他已親自圓滿地覺悟了一切法的本質,即它們的特相(自相)與共相。此名稱表示無師自證的一切知智。
佛陀也稱為獨一無二,因為他的素質與功德是,沒有任何有情能比得上的。雖然諸阿拉漢也都擁有超凡的戒、定、慧種種功德,足以令他們解脫,但沒有一人擁有佛陀無數無量的功德,即:如來的十智力、四自信地、大悲定、一切知智。
由此,佛陀在諸有情當中是獨一無二的。
如佛陀在經中所說:「諸比庫,有一個人是獨特、獨一無二、無雙、無比、無同等、無同級、無敵、人中至上,他即是如來、阿拉漢、正等正覺者。」
再者,佛陀已破了貪、嗔、癡、顛倒作意,無慚、無愧、忿、恨、覆、惱、嫉、慳、諂詐、誑、強情(頑迷)、激情(急躁)、慢、過慢、驕、放逸、愛、無明、三不善根、三惡業、愛等三雜染、貪等三垢、欲等三不正想、欲等三尋、愛見慢三戲論;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欲、有、見、無明四漏,貪、嗔、戒禁取、見取四系,欲、有、見、無明四暴流及四軛,欲、嗔、癡、恐怖四惡趣,四資具的愛取,欲、見、戒禁、我見四取,五種心的荒穢(疑佛、疑法、疑僧、疑學處、抱怨同修),五縛(欲縛、身縛、色縛、恣意食睡、求天界而行梵行),五蓋,色等五歡喜、六種諍根、六愛身、七隨眠、與八聖道相反的八邪性、九愛根、十不善業道、六十二見、百八愛行類、一切的不安、熱惱、百千的煩惱。
或者略而言之,他破了煩惱、蘊、行、天子、死的五魔。
所以,佛陀已經破了一切的危險,破了貪、嗔、癡而無漏,破了一切的惡法。
佛陀為世人及巧智人所尊敬,為在家及出家者所親近,能令親近他的人除去身心的痛苦,為財施及法施的饒益者,及說明可與世間與出世間的快樂。
佛陀於世間的自在、法、名聲、福嚴、欲、精勤的六法,而應用『有德』之語。於世尊的自心中,有最勝的『自在』,或者有變小變大等八自在,為世間所稱許的一切行相圓滿。
佛陀的色身,一切相好圓滿的四肢五體,能令熱心的人眼見而心生歡喜為『福嚴』。佛陀的一切自利利他的希求,悉能隨其所欲而完成,故稱遂欲成就為『欲』。
成為一切世間所尊敬的原因的正精進,稱為『精勤』。
所以佛陀以此等‘諸德相應’,亦即是他有德之義而成為世尊。
再者,佛陀以善、不善等的差異,而分別一切法;或分別蘊、處、界、諦、根、緣起等善法,或以逼惱、有為、熱惱、變易之義而分別苦聖諦;以增進、因緣、結縛、障礙之義而分別集諦;以出離、遠離、無為、不死之義而分別滅諦;以引出、因、見、增上之義而分別道諦。『分別』即是分別開示演說的意思。所以雖應說『分別的』,但是說『世尊』。其次,佛陀修習、習行、多作天住、梵住、聖住;身、心與執著的遠離,空、無願、無相的三解脫,以及其他一切世間、出世間的上人法,所以應說『修習的』,但是說『世尊』。
由於佛陀已捨離於三有中而稱為愛的旅行,所以佛陀值得我們去頂禮、去恭敬、去讚歎,值得我們去布施與供養。
而包括阿拉漢在內的佛陀聲聞弟子眾,是善行道的、是正直行道的、是真理行道的、是正當行道的,所以同樣值得我們去頂禮與恭敬、布施與供養。
他們都是可讚歎者,可恭敬者,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為世間無上的福田。
關於布施與供養,當取來供獻的供品,應從遠方拿來布施給具戒、具德者,供品則是如法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四種資具。
因為佛陀與阿拉漢等聖弟子眾,受此如法供品之後,能令到布施者獲得福報、大果報,唯有佛教僧伽是真正可供養者;因為供養僧伽,能夠願成大福果報。
佛陀說:「若人一百年,事火於林中,不如須臾間,供養修己者,彼如是供養,勝祭祠百年。」
可施者,是指相信有輪迴他世、有業果法則,而造作布施善業。
值得布施或由布施有利,即由清淨之布施令得大果報。
值得受彼一切世人,流行以兩手放在頭上的合掌,為可恭敬者、可合掌者。
『世間無上的福田』,是一切世間無比的福的增長處。
譬如國王或大臣的谷或麥的增長處,稱為國王的谷田或國王的麥田,如是僧伽為一切世間的諸福增加處、諸善增長處;因依佛教僧伽,而一切世間的利益安樂等諸福增長,故佛陀與阿拉漢等聖僧伽,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某善友:您好,我是大二學生,從小就信佛教,現在也一直在學。但是,我的專業一直不太擅長,而且平時也不喜歡去競爭。別說未來,我對現在就感到迷茫。跟從前的我比起,雖然懂得了很多,但也少了精進努力。大學裡的獎學金和很多活動,我一直都覺得沒意思,有時候確實想過出家。我覺得自己不適合這裡,但出家的信心不堅定。現在,我有女朋友了,人際關係也不算差。但是,我已經不知道該怎樣生活了,以後該怎麼走?因為佛法及佛陀的智慧,讓我有機會認識了您,希望您能夠給我一些指點,非常感謝!
淡然:假如你想在今生今世,探求宇宙和生命的終極真理,則必然要放棄世俗社會的一切,去出家修習佛陀所教導的八聖道。假如你對這個世界有許多貪愛,對一些人有許多貪愛,則可以像周圍其他人一樣的生活。但是,你必須要持守好五戒並且多行善事。有時間就禪修,無論進展如何,也不要去間斷。不然,下一世的投生將會令到你很難受。
某善友:請問,保持中等的要訣是甚麼?
淡然:精進努力的工作與學習,但是不求最好,只求問心無愧。
某善友:嗯,我知道了。您說得太好了。那麼,對於不喜歡自己,喜歡譏諷自己的人,我應該怎麼對待呢?
淡然:聖默然,或者遠離之。
某善友:甚麼是聖默然?那對於跟自己的價值觀或想法,完全不同的人呢?
淡然:聖默然,就是自己保持沉默;任由別人去說甚麼,都不用多理睬。而對於跟自己的價值觀或想法完全不同的人,你也可以用聖默然去對待。
某善友:在別人以為你生氣時,也要沉默嗎?或者,對於愛說話的人、開朗性格的人,也要沉默嗎?
淡然:當別人以為你生氣,你平靜的解釋清楚,之後沉默。對於愛說話的人,建議你多沉默。所以,你要做的是內心充滿佛法智慧,而外表則完全沉默。
某善友:做一個開朗的人好嗎?
淡然:不太好,因為會惹很多麻煩。建議你做個有智慧的內向人。
某善友:嗯嗯,我以前就是一個喜歡沉默的人。可那樣不太合群啊,這麼年輕就要深沉嗎?
淡然:你不需要過多的合群及涉入世俗社會,以後正常的工作不被餓死就行。保持自己內心清淨,不需過多關注別人之事。佛法智慧第一,與年紀無關。
某善友:您對圓融怎麼看?
淡然:佛法不存在圓融,因為佛陀正法是獨一無二的。果答瑪佛陀曾在《長部.大般涅槃經》中提到,八聖道之外的法,都叫做外道法。『外道』這個名詞,並不是貶義詞,它不是去貶低或批評其他的法門;而只是為了區別,果答瑪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八聖道之正法。
某善友:請問佛法智慧,是怎麼得來的?
淡然:佛法智慧的得來,有二種方式:一、完全徹底地閱讀《巴利三藏》及巴利注釋,直到完全掌握其內涵與法義。二、勤修止禪與觀禪,培育起如實知見的智慧。
某善友:感恩您的指點,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