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後學初次瞭解到上座部的一些戒律。

對於在家居士五戒有些不解的地方,好比像離欲邪行(不邪淫)構成違犯不邪淫戒的四種條件是:是不可行淫的物件,對那(對象)有行淫的心,行淫的加行(付出努力),樂受以道(性交管道)入道。

那麼根據以上違犯戒律的條件,對於意淫這些念想的東西就不是邪淫範疇了吧?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與愛人行房但是心裡卻想著其他人,這也不屬於戒律範疇了?

那麼這些都屬於不善業?

請幫忙解答。謝謝!

 

此:如果一個人,他在吃蘋果的時候,很享受那個蘋果的滋味,感到很好吃,很愛吃,這時他突然死亡,就在那死亡的最後一個心識,以那喜愛蘋果的心為終結,你認為這個人會不會往生到人趣或天趣的任何之一呢?

答案是,以這樣的死亡心品質(欲貪不善心)是不可能往生到人趣或天趣的其中之一,而他將往生到惡趣。

即使是吃蘋果都如此,又何況強烈享受性的貪欲了呢?

就更不用說,想著自己妻子之外的女人了。

我們要把犯戒與造業劃分開來:即使一個人沒有受戒,他只要造了不善的身、語、意業,那是在未來世的因緣條件成熟下,將會受到不善果報。

意淫不犯邪淫戒,但是卻造不善意業。

凡是在這個欲界,與貪、嗔、癡相應的心,它們是欲界不善心。

以這樣的心離開這個世界,人趣、天趣者兩處善趣,他將不會到達。

這個世界的確是有樂趣的,察覺到這些樂趣的過患與苦之後,智者才選擇出離。

 

 

彼:你貼的那些佛陀前世的故事,怎麼覺得都是在印度輪迴呢?

比如:佛陀前世身邊的人有婆羅門,我們也知道婆羅門是佛陀這一生的一個宗教團體,那麼在佛陀的若干前世,也會有婆羅門嗎?

婆羅門教自無始以來,就存在於印度嗎?為何佛陀的多生多世翻來覆去都只在印度那個塌塌出生和生活,好像除了印度,他老人家哪兒都沒去過,用現代話來說:佛陀都沒出過國! 作為一切知智的大聖人,好像都還不知道這個世界除了印度,其他國度是不講種姓制度的……

 

此:佛陀不教您知識,他只教智慧,離苦之道,知道佛陀前世的細微情節只是增長知識,對解脫沒有任何益處。

正如佛陀所言:「諸比庫!我所知道的如這片樹林所有樹葉,而我教你們的解脫之道只有這掌中之葉,其他樹葉的瞭解無用......

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以各種語言版本,如果去掉時間和再把地名、人名當地語系化,把一些現代的名詞地方或者古化,那個語言和時代地區的人,用符合他的時代和語言方式描述這一事件的版本,再讓人用口語相傳幾千年,再被人翻譯給一個外國人看,會如何?

都會有這個事件和裡面的人物就是那個時代和地區的事件和人物的『感覺』,這是一種『錯覺』。

本生經的故事,大多數都是記錄佛陀在某處跟某人談話,講述自己過去世的故事,很多都是說多少個劫之久的事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些『婆羅門』是類似印度那時的社會形態中的『婆羅門』階層的『婆羅門』。

如果對四眾弟子不講『婆羅門』,而是講『教廷』、『裏高野總本山』、『帝國軍念動機構』…相信沒有人能夠識知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