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從今天晚上開始,我們將在這一期的禪修營一起來學習一部經,這部經典的巴利語叫《大心材譬喻經》(Mahāsāropamasuttaṃ)。Mahā的意思是大,但是在這裡,並不是大小的大,只是為了方便區別。因為在三藏裡有兩部經,都叫心材譬喻經,因此古代那些經典的傳誦者們,就把其中一部經叫做大,一部經稱為小。心材sāra的意思就是在一棵樹的中心,很堅硬的部分,可以拿來做一些工具,甚至可能拿來做棟樑的樹心的部分,比較堅實、堅硬的部分,upama是譬喻,比喻。
這部經是收錄在《中部》(Majjhima nikāya)的第二十九經。這部經是在佛陀成佛後第三十七年,也就是佛陀晚年72歲的時候所開示的一部經,為甚麼我們可以那麼肯定的說這是佛陀在那個時候所開示的經呢?我們從這部經的序文裡就可以知道,經文一開始是這麼樣說的:「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鷲峰山,迭瓦達答剛離開不久……..」。
這裡講到的就是佛陀當時住在王舍城,王舍城是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其中有一座山叫鷲峰山,當時佛陀是住在這裡。迭瓦達答Devadatta是巴利語的發音,古代翻譯成提婆達多或者提婆達都或者翻譯成調達。Deva的意思是天,天神,datta是賦予或者賜予,授予,所以古代翻譯成天授,或者說他的意思是天神送給的,上天所賜予的意思。迭瓦達答本人是出生在釋迦族,他是佛陀的堂弟,同時他也是佛陀出家前的妃子耶輸陀羅的弟弟,因此他也是佛陀的小舅子,他的姻弟。迭瓦達答在很早就已經出家了,是佛陀在成道之後第一次回國的時候,和阿難尊者一起出家的。迭瓦達答出家之後很精進很用功,他修行了很多年,同時在佛法與三藏方面也學得非常好。後來呢,就隨著佛陀到各地弘法,在佛陀老年的時候,迭瓦達答開始變節。他的變節是由於那個時候他對名聞利養的貪求,也想要統治僧團而開始變心的。
有一次,迭瓦達答就坐在那裡,那個時候他已經學到了神通,雖然他很精進地修行,在三藏方面也學得非常好,但他沒有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也就是說,他還是個凡夫。當他學到了神通之後,就升起了想要名聞利養的心。那時他就想,我應當如何才能夠得到名聞利養呢?如何才能得到人們的恭敬和名聲呢?他就想:哦,這個時候,摩竭陀國的未生怨王(ajaatasattu),他現在還年輕,還年幼,但他的前途是很好的,因為他將會繼承王位,最後將會統治這個國家,所以且讓我去那裡博得他的信心。
於是迭瓦達答拿了衣跟缽之後,就變成一個青年人,然後用蛇纏住腰,從自己的住處隱沒,出現在未生怨王(ajaatasattu)的面前。未生怨王是古代的翻譯,它的巴利語叫ajaatasattu。ajaata翻譯成沒有出生的,sattu是敵人,怨敵,因此也可以翻譯成未生怨。當王子看到了這個腰纏著蛇的青年人,他感到非常害怕,顫抖。迭瓦達答看到未生怨王子很害怕,於是他就說:「王子難道你不認識我了嗎?」未生怨王子他說:「那你是誰呢?我真的很害怕。」於是迭瓦達答說:「我是迭瓦達答。」「哦,聖者。」未生怨王子說:「迭瓦達答聖者,請你現出你的本形吧!」於是迭瓦達答就隱去了他變成的腰纏蛇的童子像,現出本形。這時未生怨王子由於見到了迭瓦達答的神通變化,於是對他生起了信心,然後每天都用五百輛車裝滿食物、供品去供養迭瓦達答。
那個時候迭瓦達答因為得到了供養,他的心就進一步產生了惡念,他想現在我有了名利了,有了供養了,且讓我統治僧團。當他生起這種心的時候,他的神通就消失了。當迭瓦達答生起了想要統治僧團的這種惡念之後,有一次在佛陀說法的時候,大眾都圍繞在佛陀的周圍,那個時候國王也在場,迭瓦達答就從座位起來,偏袒右肩,合掌向世尊說:「尊者,世尊已經年邁了,年事已高了。在這個時候,您應當休息。您應當安住於現法樂住,應當致力於現法樂住。請您把僧團的領導權交給我吧,我將要統領比庫僧團。」世尊說:「夠了,迭瓦達答,你不要樂於想要統領僧團。」迭瓦達答第一次想要統領僧團,佛陀第一次阻止他。然後迭瓦達答第三次又提出他的要求,世尊這個時候就說:「即使是沙利補答Sāriputta(古譯舍利弗)、馬哈摩嘎喇那Mahāmoggallāna(古譯摩訶目犍連)我都不會把僧團交給他。我怎麼會把比庫僧團交給像你這樣,如同像口水一樣(像痰一樣)要丟棄的人。」迭瓦達答聽到了世尊當眾,在國王的面前、在大眾面前說他像是應該丟棄的口水一樣的人,而且又當眾讚歎Sāriputta、Mahāmoggallāna,於是他就懷著嗔恨、怨恨、不滿,禮敬了世尊之後離開了。
當他離開後,就到了未生怨王子那裡,跟未生怨王子說:「古代的人壽命很長,但現代的人壽命短,王子啊,你有可能仍然是以王子身就死去了。你應該殺害你的父王,自立為國王;而我將殺害世尊,然後自立為法王。」因為王子對迭瓦達答有信心。他想,聖者迭瓦達答有大神通,大威力,他應當很清楚我。於是王子就在中午的時候,帶了把匕首藏在腿上,偷偷潛到內宮想刺殺他的父王(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後來被宮中的侍衛發現了,就逮捕了未生怨王子,這件事就暴露出來。結果頻婆娑羅王不但沒有處罰王子,還把王位讓給了王子。於是未生怨王子就登基了,做了摩揭陀國的國王。
當未生怨王子做了國王之後,迭瓦達答就來到新國王的面前,說:「王子,現在你做了國王,你應當實現你的諾言。」也就是說,幫迭瓦達答去殺害世尊。當時未生怨王他就吩咐他的手下說:「迭瓦達答聖者怎麼說,你們就怎麼做。」當時迭瓦達答就跟一個殺手說:「你現在呢,就去那個地方,沙門果答瑪(也就是佛陀)就住在那裡,你去那裡,把佛陀殺了,然後再從另外一條路回來。」當這個人領了命令,然後拿著刀、箭、盾離開了以後,就前往世尊住的地方。這個人離開後,迭瓦達答又指使另外兩個人,他說:「你們去那條路,等這個人從那條路經過的時候,在那條路上把他殺掉。」那兩個人走了之後,迭瓦達答又派四個人,他說:「你們在那裡埋伏,當你們見到那兩個人過來的時候,你們把那兩個人殺掉。」這樣派出了四個之後,又派了另外八個人,再派另外十六個人去殺那八個人,就這樣把之前的那些人殺掉。當第一個殺手拿著刀、劍、盾牌,背著弓箭來到佛陀住的地方,他見到佛陀感到很害怕,渾身顫抖、全身變得很僵硬,不能夠動彈。佛陀見到他說:「過來吧,你不要害怕。」聽了佛陀這樣說之後,那個殺手『卜嗵』一下跪下,禮敬佛陀的雙足,他說:「世尊啊!我現在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我受人指使,想要取你的性命。但是我現在已經知道錯了,請世尊能夠原諒我,接受我的懺悔。」佛陀這個時候對他說:「確實如此,你已經做了很大的錯事,你想要取我的性命。但是因為你已經知道錯了,你已經很誠心的懺悔。因為你已如實的懺悔,所以你將在聖者之法、律中得到增長。」這個時候,佛陀就跟他說法,當他聽法之後,他就證得了法眼淨,也就是已經證得了入流、初果。於是他就禮敬世尊。世尊對他說:「你現在不要往那條路走,你應當從這條路回去。」因為佛陀也知道那邊有埋伏其他想要滅口的殺手。
話說那兩個人一直在等著,見還沒來,便前往去看個究竟,結果他們也來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然後佛陀又跟他們說法,說法之後他們兩位又證果了,然後他們又成為了佛陀的弟子。於是佛陀又跟他們說,你們不要從那條路走,你們從這條路走。接著那四個人在等著,也是這樣。然後那八個人、十六個人也是如此。結果迭瓦達答派出的那幾波人,沒有一個取了佛陀的性命,反而都成為了佛陀的弟子。
當第一個殺手回去到了迭瓦達答面前,對他說:「我不可能殺死佛陀。」迭瓦達答說:「夠了!不用你去殺,我要親自動手。」於是他就爬到了王舍城的鷲峰山(有時候也翻譯成靈鷲山)。當佛陀在一個峽谷下邊經行的時候,迭瓦達答爬到山頂找了一塊大石頭,他就算准佛陀正好經過下邊的時候,他就把石頭推下去,因為這塊大石頭很大,他就想必定能夠把沙門果答瑪壓死。而當世尊經行的時候,他就把這塊大石頭往下邊一推,這塊大石頭就轟轟隆隆往下滾,結果大石頭被兩塊凸出來的岩石卡住了,但是石頭的碎片仍然滾下去,把佛陀的腳給刺破了,結果佛陀的腳就流血,血流不止。這時佛陀抬頭望著在山頂的迭瓦達答說:「你這個迷途的人,你已經心懷惡意、心懷殺意出佛身的血(惡心出佛身血)。」佛陀就忍痛,當時有個叫耆婆的大夫,把佛陀的腳包紮,治好了。正是因為迭瓦達答想要殺害佛陀,這就是在佛教史上有名的惡心出佛身血。也是只有迭瓦達答一個人幹了這樣的事情。
既然兩次殺佛陀都不成功,於是迭瓦達答又想出了第三個計畫。他在王舍城那裡收買了一個馴象師,馴象師有一頭非常兇猛的大象,這頭大象的名字叫做Nalagiri。這頭大象的性格非常兇猛,而且喜歡殺人。當時迭瓦達答就來到象師的面前,他說:「我跟現在的國王未生怨非常熟,我可以有權力讓那些卑下的人提升地位,同時也可以給他們薪水,明天沙門果答瑪將經過這條路,那時你就放出大象,踩死這個沙門。」象師就說:「遵命,聖者迭瓦達答。」第二天,佛陀拿著缽,穿了衣,進入王舍城,準備托缽。這時候,大家都知道迭瓦達答圖謀不軌,想殺害佛陀,他們就勸佛陀不要去。佛陀就說:「你們不要擔心,這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的,如來會因為別人的暴力而入般涅槃。如來般涅槃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也就是說佛陀不會因為被人殺害而死。佛陀就繼續托缽,結果遠處的大象衝過來,當時很多人就勸佛陀說:「世尊你快回去吧!那頭大象已經衝過來啦!」佛陀說:「夠了,你們不要害怕!沒有任何人可以用暴力使如來入般涅槃,如來般涅槃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那當這頭狂象Nalagiri翹起了鼻子,張開兩隻耳朵,豎起尾巴,就往佛陀這個方向衝,眼看就快要衝到佛陀面前的時候,這個時候佛陀就用慈心遍滿,散播慈愛,那當這頭Nalagiri象衝到佛陀面前,它就跪下了。它的鼻子耷拉下來,然後用鼻子去吸佛陀足下的塵土,把佛陀足下的塵土灑到自己的頭上,於是佛陀就伸手去摸這個大象的頭部,大象就這樣被馴服了。然後大象就慢慢地後退、後退,一直後退到見不到佛陀為止。因為迭瓦達答屢次想要刺殺佛陀不成功,這個時候王舍城的那些人都已經知道了,於是紛紛都批評迭瓦達答,迭瓦達答從此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民心,人們都不相信他,而且他的供養、利養從此也喪失了。當迭瓦達答喪失了供養之後,就經常成群結隊地跟他的同夥到處去向人家要飯,而且向人說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於是佛陀就制定出了『不許結眾食』的這條學處。
當迭瓦達答三次想要殺害佛陀未遂之後,他又心生一計,就對他的三個死黨Kokaliko(果嘎勒嘎)說,讓我們一起來分裂僧團,破和合僧跟破法輪僧。當時一個人就說:「唉呀,朋友啊!這個沙門果答瑪有大神通和大威力,我們怎麼有可能去分裂他的僧團呢?」迭瓦達答說:「哎呀,朋友啊!世尊不是經常讚歎少欲知足,讚歎苦行、讚歎減損、讚歎精進嗎?既然他這樣讚歎,那麼我們就一起到沙門果答瑪面前,我們請求他同意五法,是哪五法呢?第一作為一位比庫,盡形壽應當住在森林裡面,不能夠住在村莊,住在村莊的人就犯罪;盡形壽應當托缽乞食,凡是接受施主的邀請時,就犯其罪;盡形壽應當穿糞掃衣,凡是接受施主供養衣的就犯其罪;盡形壽應當住在樹下,凡是住在屋子裡面,有蓋的屋子裡面就犯其罪;盡形壽不應當吃魚和肉,凡是吃魚和肉的人就犯罪。這個時候沙門果答瑪肯定不會同意這五點,我們不就可以抓他把柄,分裂僧團了嗎?」於是他那幾個死黨就同意了,他們就一起來到世尊面前。那個時候,迭瓦達答禮敬世尊,就跟世尊說:「尊者啊!世尊您向來都讚歎少欲知足,讚歎苦行、減損和精進,現在請世尊同意例行五法。是哪五法呢?就是一位比庫應該終生住在森林裡面,凡是住在村莊裡就犯罪;應當終生托缽,凡是接受施主的邀請供養,就犯其罪;應當終生穿糞掃衣,凡是穿施主供養衣的就犯其罪;應當終生都住在樹下,凡是住在屋子裡,有蓋的屋子就犯其罪;應當終生不能夠吃魚和肉,凡是吃魚和肉者就犯其罪。請世尊允許這五法。」當時,世尊就回答說:「夠了!迭瓦達答,不要這樣認為。那些比庫想要住在森林的,可以住在森林;想要住在村莊的,可以住在村莊;想要托缽乞食的,可以托缽乞食,要接受施主供養的可以接受施主供養;想要穿糞掃衣的,可以穿糞掃衣;想要接受施主供養之衣的,也可以接受;我允許在八個月當中可以住在樹下,但是在雨季的三個月裡面應當住在屋子裡,因為過雨安居的時候,不能夠住在露地或者樹下。我允許三種清淨的魚和肉。當時迭瓦達答聽到後,就想現在世尊不允許這五法,感到很滿意、很高興。於是禮敬了佛陀之後,就退後出去了。當迭瓦達答出去之後,就開始在王舍城裡向大眾宣布,他說:「現在沙門果答瑪他們已經陷於奢侈、迷醉,但是我們是少欲知足、我們是修苦行,我們是減損和精進,我們受持這五法。我向世尊請求要求他例行這五法,允許這五法,但是世尊不同意,但是現在我們力行這五法,我們終生遵行這五法。這五法有幫助於少欲知足,有幫助於損減煩惱,有利於幫助精進。」當時,他就在那裡散播這樣的消息。那王舍城裡有一些沒有信心的、沒有智慧的愚人就說:「哦!是啊!沙門果答瑪確實生活很奢華、奢侈,而這些沙門釋迦子的生活真的是很刻苦、很精進、少欲知足。」於是就在誦戒日,迭瓦達答就在僧眾當中宣布這五法,並且跟大眾說,如果誰願意遵守這五法,那麼你們就拿籌(就是拿竹簽),於是就有五百位從韋沙離城Vesālī來的(瓦其子)的比庫,他們因為都是屬於剛出家不久,還不了解法跟律,於是他們就拿了這些籌、竹簽。當迭瓦達答得到了這些隨從、這些剛出家不久的比庫之後,就帶他們到了咖喇象頭山,另立山頭。他也對阿難尊者說:「從此以後,我要自己誦戒,自己做羯摩。」這樣他就成功地把僧團分裂了。當迭瓦達答離開之後,佛陀就在這個時候說了這部經。因此這部經的背景就是佛陀針對迭瓦達答噁心出佛身血、以及破和合僧,分裂僧團而說。
(經文):「諸比庫,於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
這裡講到的良家之子 (kulaputto),有時也翻譯成善人之子,kula的意思就是有一定身份、或一定地位的叫良家,在這裡特別是針對迭瓦達答而言。因為迭瓦達答確實是出生在釋迦族,他是屬於釋迦子,而且他的確是很純粹的,純種無雜的大選君後裔、甘蔗王的世家,這也是我們佛陀的祖先。按出身來說迭瓦達答是天生的良家之子。出身在高貴的家庭,很有地位的家庭。他的種族往上七代都是很純粹的。釋迦族有個特點,不和其他外族人,特別是下等人通婚。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菩薩悉達多太子的妃子就是他的表妹。
(經文):「於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我陷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為苦所害,為苦所敗。若能了知此整個苦蘊的終盡就好。』」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他確實感受到生死逼迫的時候,感受到生命中種種的苦之後,就認為生死是苦多而樂少的,受到種種苦的逼迫,為苦所征服,但是確實有能夠斷盡,能夠結束整個苦的過程方法。那他這樣想了之後呢,
(經文):「他於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感到滿意,認為實現目標。他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讚毀他:『我有利養、恭敬、聲譽,但其他那些比庫鮮為人知、沒威勢。』他沉迷、陶醉於該利養、恭敬、聲譽,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於同樣之苦。」
在這裡的利養是指生活用品、四事供養,也就是衣服、飲食、住所、醫藥和其他的生活用品這樣的供養。他擁有這樣的供養叫做利養,恭敬是指有很多人尊重他、尊敬他;聲譽是指他有好的名聲,好的名聞,他很出名、很有名望。當他得到了這些之後,他就認為已經實現了目標,出家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而且他迷醉於這種利養、恭敬和聲譽,看不起他人,認為其他人都鮮為人知,就是沒有人知道,這裡沒有人知道就是即使去到別人面前,兩個人面對面,都不認識。少影響力,就是沒有隨從,在前前後後都沒有人跟隨他。於是他就迷醉、陶醉於這些利養、恭敬和聲譽,同時因為陶醉了,就陷於放逸、停滯不前。由於放逸他不會再進一步去修行,於是所有的苦,仍然不能夠滅除,仍然給這些苦所煎熬。
(經文):「諸比庫,猶如有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略過膚材、略過樹皮、略過表皮,只砍了枝葉,以為是“心材”拿了離開。」
這裡講到的心材、膚材、樹皮、表皮、枝葉是指一棵樹由裡到外的,樹的裡面最堅硬的部位稱為心材,樹的外面那個比較松、沒有那麼堅硬的部位,叫做膚材,或者叫邊材,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外廓木。樹皮是樹外面我們可以看到的表皮,還有枝葉,就好象一個人想要找心材,結果他只是砍了一些樹枝和樹葉,以為這個就是心材,拿了離開。
(經文):「那時有個具眼之人看見之後這樣說:『這善人確實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膚材,不知道樹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葉,因此這個善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略過膚材、略過樹皮、略過表皮,只砍了枝葉,以為是“心材”拿了離開。若他做任何須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將不能達成。』」
在這裡講到必須用到心材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說製作車的軸承,當然這不是現在的汽車用的,是說的古代,佛陀在世的時候,心材用來製作車的軸承和車輪。製造軛、製造犁、鋤頭、籬笆等等這些工具、這些農具等等。
(經文):「正是如此,諸比庫,於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我陷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為苦所害,為苦所敗。若能了知此整個苦蘊的終止就好。』他於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感到滿意,認為實現目標。他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讚毀他:『我有利養、恭敬、聲譽,但其他那些比庫鮮為人知、沒威勢。』他沉迷、陶醉於該利養、恭敬、聲譽,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於同樣之苦。」
非家者即是指出家人。這句就是說有許多人本來出家的動機是很好的,出家的目的是為斷除苦、是為了滅苦。他們想要在佛陀的教法裡面切切實實地修行、切切實實地依教奉行,然而由於他的修行,結果自自然然有人供養他、恭敬他,或者說由於他的修行、他的名望,結果就越來越出名,然後一個出家人就對自己所得到供養、自己受人恭敬及自己得到的這些聲譽感到滿意,就認為這樣就滿足了。正因如此,所以佛陀說:「諸比庫,這比庫稱為取得梵行的枝葉,並以此為達成目的者。」
取得梵行的枝葉,這裡的枝葉是指四資具,也就是說一個人得到很多供養、得到了很多人的恭敬,但是這個其實是出家生活的枝葉而已,是微不足道的。唯有聖道與聖果才是佛教梵行的心材。
當他得到了利養、恭敬、名譽之後,他認為到此為止就已經足夠了,認為已經得到了心材,認為目標已經達成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就沒有繼續修行。對於利養、恭敬、名譽,對於出家人是很有害的,佛陀在《相應部‧因緣相應》裡面提到有一部經,這部經叫做《屎殼郎經》,大家知道屎殼郎嗎?就是專門在糞便裡爬來爬去的甲蟲啊!叫做屎殼郎,知道嗎?佛陀就提到了這部經,佛陀說:「對於一位想要住於解縛安穏,但是還沒有達成目標的比庫來說,這句話就是說,對於一個真正想要斷盡一切煩惱,但還沒有達到目標的出家人來說,利養、恭敬跟聲譽是很可怕的。他可以使一個人在修行當中退墮。就好像一隻屎殼郎一樣,他會爬上糞堆,因為屎殼郎經常吃糞便,滿肚子都是糞便,滿肚子都是屎,而且它在屎堆裡面鑽來鑽去。講到一個屎殼郎,它就爬到糞堆上面,然後就對其他的屎殼郎說:「我吃糞便,我滿肚子都是糞便,你看我的腳底下也是一大堆的糞便。」它這樣說。同樣的,現在也是有一些比庫,他們樂著於利養、樂著於恭敬、樂著於名譽,他們因為自己擁有了利養、恭敬、名譽,看不起其他的那些良善的修行者、良善的比庫,他們說我有利養、我得到恭敬、我有名譽,你們沒有利養、沒有人恭敬、沒有名譽,這樣的出家人,這樣的比庫就好像這一隻屎殼郎那樣。正是因為如此,諸比庫,你們對於想要達到解縛安穩,還沒有達成目標的人來說,對於利養、恭敬、名譽一定要很謹慎,你們應當要這樣思維,要這樣省思,我應當要放棄利養、恭敬、名譽,因為這些東西對修行人是很有害的。如果一個修行人會樂著這樣的東西,樂著這樣的名聞利養,他很難再進一步去修行,因為他的心會染著,這些是屬於梵行的污垢,對於修行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不應當樂著於這些東西。在《中部》裡面還有另外一經《大空經》,經文裡也講到了一個導師的墮落,一個修行者、一個梵行者的墮落、一個做弟子的墮落,也是講到了一個出家人本來他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出離生死,是為了解脫煩惱,然後他就在林野,在空閒處、在森林裡面修行,由於他修行很精進,所以很多人知道他,於是就去供養他、去親近他、去恭敬他,他的名聲從此到處流傳。由於比庫、比庫尼四眾弟子去親近他了,於是他開始樂著於這些利養、供養,樂著於名聲、樂著於恭敬了,這樣他就會從梵行中退墮。不論是做為一代宗師、一代導師,他也可能會因為這樣而退墮。
一個導師的弟子,也可能這樣,在他得到了利養、恭敬、聲譽,而退墮,作為一個梵行者,也都會因為得到了利養、恭敬、聲譽,而退墮。所以一個真正想要達到解縛安穏,想要致力於斷除生死、解脫煩惱、了生死的人,不應當半途而廢,沒有達到目的,不要給這些東西絆倒。對於修行來說呢,獲得利養、恭敬、聲譽,這些是自然而然的,這些是修行的附產品,如果一旦粘著了,就會有問題,這些東西甚至我們應當把它當成是利刀,把它當成是一種污垢,一種障礙。對於一個出家者來說,他應該如何來看待自己所得到的這些供養呢。
對衣服,對袈裟,在使用之前,他應該如理的省思,只是為了避免冷、熱、風吹、日曬、爬蟲、只是為了遮羞;當我們得到了一些飲食,不是像小孩子一樣去嬉戲,也不是為了像一些角鬥士一樣為了強壯,也不是為了像一些妓女啊!歌女啊!舞女啊!為了身體嬌美而去吃,也不是為了像宮女一樣為了莊嚴、身材的好看,為了膚色鮮豔而去吃,只是為了停止因饑餓而帶來的傷害,為了支助我們有體力繼續去修行,過梵行的生活。這樣省思,我們通過吃適量的飲食,可以消除因饑餓而帶來的苦受,同時也不會因暴飲暴食而產生過飽的苦受,由於適量的飲食將使自己的生命能夠維持下去,由於自己所吃的這些食物,是由於用正當的生活方式而得來的,同時也是適量的去吃,所以沒有過失,由於沒有過失受用這些食物,所以可以得到安樂,安住下去,我們應當這樣的省思;對於住所也是這樣,只是為了避免風吹、日曬、寒冷、熱,為了避免爬蟲等等的干擾,只是為了避免氣候突變帶來的危險,以及有個地方使我們可以獨住、安住;對於我們為了治病的目的所使用的醫藥,也是這樣,只是為了消除已經生起的痛苦和感受,以及為了儘量避免生起的那些苦受,只是這樣而已,我們應當如理的省思,自己所使用的任何東西,這樣才不會有過失。至於別人的恭敬、別人的供養,我們更要掂量自己的德行怎麼樣、持戒怎麼樣,如果自己持戒清淨,那麼別人恭敬、別人供養能夠得到他的利益。自己沒有戒行、沒有德行,就正如佛陀在《火堆譬喻經》裡面講到的,對出家人有很大的傷害、有很大的過患。因此對於一個想要滅苦、想要尋求解脫、想要尋求徹底的清淨、徹底安穩的禪修者來說呢,不要半途而廢,不要迷著於名聞利養。名聞利養可以說是毒蛇,一旦一個人被毒蛇咬了,他的梵行是不是就結束了?陷於迷醉,陷於放逸,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佛陀在這裡就講到了,假如一個人只是滿足於名聞利養的話,對梵行人來說他只是得到了一些枝葉,這些枝葉對梵行者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好,今天晚上我們講《大心材譬喻經》關於名聞利養部分,就到這裡為止,在後天晚上將繼續講關於持戒那部分。好,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做迴向:
Idaṃ me puññaṃ, āsavakkhayāvahaṃ hotu.
Idaṃ me puññaṃ,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ṃ sabbasattānaṃ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ṃ puññabhāgaṃ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涅槃助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薩度!薩度!薩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