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比庫應該調伏五根

薩度,調伏眼;薩度,調伏耳;薩度,調伏鼻;薩度,調伏舌。360偈
薩度,調伏身;薩度,調伏口;薩度,調伏意;薩度,調伏一切;能夠調伏一切的比庫,解脫一切苦。361偈

  沙瓦提城的五位比庫各自修習去調伏五根之一。

 

每位比庫都認為自己要調伏的五根之一最難。彼此之間因此意見分歧,他們最後向佛陀說明他們的歧見,佛陀就告訴他們:“這五根同樣難以收攝,若有比庫能全部收攝這五種感官,就能從苦中解脫出來。”


比庫殺死大雁鳥

  調伏手、足及言語,調伏居於主宰地位的心,內心喜悅、寂靜、獨處、知足的人,才是真比庫。362偈

  有一位比庫善於投擲石頭,即使快速移動的目標,也能準確投中。

 

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庫到河中沐浴,完畢後,他們坐著休息。

 

這時候,他看見兩隻大雁鳥在天上飛,他告訴同伴,他可以用石頭擲中其中一隻的眼睛。

 

說完之後,他就拾起一塊鵝卵石,瞄準其中一隻大雁鳥投了出去,結果如他所說的直接命中。

 

大雁鳥一聲哀號後,墮落在這年輕比庫的腳下一命嗚呼。

  同伴目睹這件慘事後,向佛陀報告。

 

佛陀告誡他:「比庫!你為甚麼要殺大雁鳥呢?尤其身為比庫,更應訓練自己對眾生要有慈悲心並且精進求解脫。比庫一定要調伏身、口、意(註釋)。」

註釋:比庫應遵守四淨戒:

1. 別解脫律儀戒(Patimokkha Sila)

2. 根律儀戒(Indriyasamvara Sila)有關調伏感官的戒律

3. 活命遍淨戒(Ajivaparisuddhi Sila)有關生活清淨(正命)的戒律

4. 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ila)關係使用生活資具的戒律。



比庫應該慎言

不造作惡口業,內心寂靜並且能善巧解脫法義的比庫,言語和婉。363偈

  瞿迦利迦比庫辱罵佛陀的兩大弟子—沙利子尊者和馬哈摩嘎喇那尊者。

 

由於造作這種惡業,他會受惡報。諸比庫就說瞿迦利迦會受大苦,肇因於無法控制口業。

 

佛陀告誡他們:“比庫必須收攝口業,行為舉止必須善良,內心必須祥和、鎮靜,不可任意胡思亂想。”



尊重佛陀的方法

安住佛法,喜悅佛法,禪修佛法,思惟憶念佛法的比庫,不退轉。364偈

  佛陀宣告四個月後即將般涅槃,很多尚未證得阿拉漢果的比庫因此非常沮喪,精神恍惚,不知該怎麼辦。

 

他們之中大部分的比庫就日夜不離佛陀身邊。

 

但有一位達摩拉瑪比庫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來佛陀的身邊。

 

其他比庫誤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報告。達摩拉瑪比庫於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證得阿拉漢果。

  佛陀讚歎他:「做得很好!敬愛、尊重我的比庫應該像你一樣。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頂禮我的人。」


比庫應該知足

不要輕蔑自己所有的東西,不要羡慕別人所有的東西,羡慕他人的比庫,無法證得禪定。365偈
比庫雖然所得不多,但不輕蔑所得;諸天也讚歎生活如此清淨,又精進的比庫。366偈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迭瓦達答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迭瓦達答曾多次謀害佛陀不果。

 

這比庫前往迭瓦達答的精舍並且在那裡停留好幾天,吃、住、睡都在該精舍並且享受種種招待。

 

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報告他的所作所為,佛陀就請這比庫來,加以詢問。

 

這比庫承認有這回事,但辯稱他只是停留在該精舍並不接受他們的教義。

  佛陀告誡他:“比庫!即使你不接受迭瓦達答的邪說。

 

但你的作為卻會讓人以為你是他的信徒。身為比庫,應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東西。

 

若妄羨他人的東西,比庫就無法修持三摩地、止觀(註釋)或引領至涅槃的八正道。

 

只有知足的比庫才能證得三摩地、止觀和八正道。”

  (註釋)觀:對無常、苦、無我的直觀。

 

戒律規範言語和行為,定調伏心念,但只有觀才能如實知見諸法。

 

純知識的理解無法達到觀,只有直接禪修觀照自身的身心運作才有可能達到觀的境界。


所有供養品都一樣

對於名色(身心)沒有「我」與「我所」的執著,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庫。 367偈

  從前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羅門,十分慷慨,經常布施佛陀和比庫。

  有一天,佛陀觀察得知該婆羅門夫婦將可證得三果,於是就走到他們家門口去。

 

這時候,正在用餐的婆羅門並沒有看見佛陀,他的太太雖然看見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見佛陀的話,會把所有的餐點全部供養給佛陀,那麼她就要再煮一次。

 

於是她就擋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見佛陀,然後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輕聲告訴佛陀:「尊者!我們今天沒有食物可以供養。」但佛陀只是搖頭。

 

這婆羅門太太看見佛陀如此,遂無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來。

  婆羅門看見太太的笑聲時過身來,就看見佛陀和太太在家門口,剎那間,他明白過來了而大聲叫說:「夫人,你真的毀了我!我們尊敬的老師到家門口時,妳就應該立刻通知我,怎麼妳反而隱瞞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說著,他拿起裝有米飯的盤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懇請:「尊者!請接受我這已經吃了一部分的米飯。實在很抱歉,供養你這種已經吃過的米飯。」

  佛陀告誡他:「婆羅門,任何供養品對我來說都很好,不管吃過與否。」

  這婆羅門非常高興佛陀能夠接受他的供養。

 

他同時請教佛陀,如何界定比庫,以甚麼標準來評定比庫?

 

佛陀明白他們對名色已經有相當的認識,就告訴他們:「婆羅門!不執著於身心的人就是比庫。」佛陀接著向他們說法。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這對婆羅門夫婦證得三果。


虔誠的女士和小偷

心懷慈悲, 法喜充滿的比庫, 證得清涼心和安樂(涅槃),涅槃是諸行解脫的究竟法喜。368偈
比庫,汲空舟(註釋1) 中的水,則舟去輕快。同理,斷除貪欲瞋恚,則易證得涅槃。369偈
斷除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同時勤修五根,滌除五著(註釋2) 的比庫,是名渡瀑者 (註釋3) (偈370)
比庫!勤修禪定,不可放逸,不要讓心沉溺于欲樂。不要漫不經心,不要在吞下鐵丸的時候才哭喊「真是痛啊!」371偈
沒有智慧就沒有正念,沒有正念也就沒有智慧;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372偈
居僻靜處,調伏內心,如實知見正法的比庫,領會凡人不能的喜悅 (註釋4) 373偈
察覺五蘊生滅的人,喜樂安住。如實知見正法的人,明白如此的察覺可以引領至涅槃。 374偈
有智慧的比庫應該調伏感官,知足,持戒,親近清淨、精進、有法益的人。 375偈
親近精進清靜的善友, 使自己和藹可親, 行為端正, 而法喜充滿的人,就能滅盡諸苦 (不再輪迴)。376偈

  從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她有個名叫輸屢那的兒子出家為比庫。

 

有一次輸屢那在回揭達林給孤獨園時經過家鄉而遇見他母親,他母親就以他的名義籌畫一個盛大的布施大會。

 

他母親聽說他善於說法,就請他在大會上開示。他答應了,他母親又為此搭了一個大帳蓬。

 

包括他母親在內,有很多人都來聽他說法。

  當他母親正在聽法時,一群小偷闖入她家。

 

小偷的首領跑到大帳蓬去監視她,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竊而提早回家的話就要殺死她。

 

可是當家中留守的女僕來通知她家裡有小偷時,她只冷靜的說:「讓他們拿走我所有的錢財吧,我不在乎,不要在我聽法的時候來打擾我。」說完後,打發女僕回去。

  這時候,坐在她身邊不遠處的小偷首領也聽見她與女僕的應答。

 

她的話讓他想到:「如果我們果真拿走這位有智慧且高貴的女士的錢財,將來一定會被處罰。也許甚至會遭到雷擊。」

 

他這麼一想就心生警惕,趕緊到她家去,命令屬下歸還所有財物,一齊去聽輸屢那說法。

  輸屢那說法完畢時,已經是破曉時分。

 

小偷首領率領屬下向輸屢那的母親認錯並請她原諒。

 

心性仁慈且信仰虔誠的她就原諒他們。這群小偷明白他們的惡行後,就出家加入僧團為比庫並且得到輸屢那的教誨後,到林子裡去禪修。

  佛陀也放光,告誡他們精進修行究竟清靜。

  註釋1:空喻色身,水喻心中的邪惡思想。

  註釋2:貪、瞋、癡、慢與邪見。

  註釋3:有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和無明瀑流。

  註釋4:指八定:四色定和四無色定。


觀想茉莉花

一如茉莉花凋落枯萎的花朵,比庫也應該連根去除貪與瞋。377偈

一群沙瓦提城的比庫從佛陀得到禪修的題目後,到森林裡去禪修。在森林裡,他們發現茉莉花雖然在白天盛開,但夜晚的時候花瓣就落地了。他們有感於此就下定決心要精進修行,使自己從所有煩惱中解脫出來,像茉莉花瓣掉落地面。

佛陀雖然不在他們身邊,但清楚他們的決心,就放光,告誡他們:“比庫!一如枯萎的花會落地,比庫也應該精進,解脫世間苦。”

這群比庫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誨,後來他們終於證得阿拉漢果。


比庫應該內心寧靜

身、口、意淨,寂靜,棄絕世間樂的比庫,是真正寂靜安樂的人。 378偈

  沙塔卡亞比庫的前世是獅子。據說獅子獵到食物後,會休息好幾天。沙塔卡亞比庫的舉止與獅子十分相似,很少移動,如果移動的話,也非常緩慢,但步伐穩健,而且他總是內心寧靜、沉著。

 

其他比庫認為他的舉止十分怪異,就向佛陀報告,佛陀聽完他們的描敘後,說:「諸比庫!比庫應該內心寧靜沈著,比庫的舉止應該如沙塔卡亞比庫。」


執著於老舊的衣服

  自我警惕,自我反省,自我護衛,正念現前的比庫,才能長住安樂。 379偈
  人是自己真正的護衛者,人是自己真正的皈依,因此人應調禦自己,一如商人馴服良駒。380偈

  難迦拉苦拉是一位貧窮的工人。

 

有一天,一位比庫看見他穿著破舊的衣服正在耕種,就問他是否願意出家為比庫。

 

他答應了,就把犁和舊衣服掛在一棵離精舍不遠的樹上,而出家為比庫。

  出家後不久,他對比庫的生活心生不滿,想還俗。每次生起這種念頭的時候,他就到那棵樹下去,並且譴責自己:「你還想穿上這老舊的衣服,再恢復工人的艱困生活啊!」如此自責之後,他對出家生活的不滿就消失了。

 

所以每次有所不滿,他都去那裡自我檢討。

  其他比庫問他為甚麼經常到那棵樹下?他告訴他們:「我去找我的老師。」後來,他證得阿拉漢果,就不再去那棵樹下了。諸比庫就略帶譏諷地問他:「你現在怎麼不再去找你的老師了呢?」他回答說:「我以前去找老師,是因為有需要,但現在已經不需要了!」諸比庫就去請教佛陀,難迦拉苦拉是否說實話?佛陀告訴他們:「他說的是真話,由於自我責備,難迦拉苦拉事實上已經證得阿拉漢果了。」

  
仰慕佛陀

  對佛法具有歡喜心,信心十足的比庫,諸行解脫,證得究竟喜悅的寂靜安樂境界。381偈

  跋迦梨是沙瓦提城裡的一位婆羅門。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到城裡來托缽。

 

佛陀安祥、沈著的外表深深吸引他,他更因為對佛陀的執著而出家,加入僧團,才能更親近佛陀。

 

出家為比庫後,他總是靠近佛陀身邊,而疏忽他的職責和修行。佛陀就告誡他:「跋迦梨,你這麼註意我這不完美的肉身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法益的。

 

只有真正領會佛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見"我。不能領會佛法的人並沒有"看見"我。所以你必須離開我的視線 (註釋)。」跋迦梨聽見佛陀這麼說後,十分沮喪,無法忍受下去,他就離開精舍,想要到山頂上,跳下來自殺。

  這時候,佛陀清楚明白跋迦梨內心的痛苦,知道他可能因此喪失證得聖果的機會,就放光,使跋迦梨感覺佛陀好像就在他身邊。

 

跋迦梨果真馬上忘記哀傷,內心安祥下來,正念也現前,他更決定要重新清淨自己的內心。

 

不久,他就證得阿拉漢果。

  註釋:執著障礙修行,所以佛法不鼓勵偶像崇拜,不管任何宗教師多麼崇高或神聖,都不應偶像崇拜之。

 

佛陀的教法中,人必須自求解脫,不可依賴他人。


沙馬內拉顯神通

  比庫雖然年少,但精進修行佛法,照耀世間,一如無雲遮掩的明月。382偈

  修摩拿沙馬內拉是阿奴盧塔尊者的弟子。雖然非常年輕,但由於累世以來的善業,他已經是阿拉漢了並且具有神通力。

 

有一次,阿奴盧塔尊者生病了,他就運用神通,離地而行,到距離精舍十分遙遠,非常難以到達的阿耨達池去取水回來給尊者。

 

後來,阿奴盧塔尊者和他一齊到東園鹿母講堂向佛陀頂禮問訊。

  其他沙馬內拉看他這麼年輕,就揶揄捉弄他。

 

佛陀希望這些沙馬內拉明白修摩拿沙馬內拉的殊勝,就要沙馬內拉們也到阿耨達池去汲取一瓶子的水,但所有的沙馬內拉都沒有辦法。

 

最後,在阿難達尊者的要求下,修摩拿沙馬內拉再次顯神通,到阿耨達池取水回來給佛陀。

  傍晚時分,眾多比庫聚在一起,向佛陀敘說修摩拿沙馬內拉的神奇之旅。
  佛陀說:「諸比庫!任何人熱切修行佛法都可證得神通,即使十分年輕的人也可以。」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