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1:南傳比庫是否能向菩薩像(如:菩薩像)頂禮、問訊或合掌?
答1:依據南傳的戒律,比庫不應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梵天頂禮或合掌。因此,如果美德亞菩薩現在是一位比庫,而且瓦薩比我們高,那麼我們應當禮敬他;然而,如果他的瓦薩比較低,則我們不應向他致敬。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梵天,那麼我們也不應該向他合掌致敬。如果比庫那樣做,就違犯了惡作罪。
問2:證悟入流果道果的比庫才是真實的比庫。此話確實否?
答2:比庫有兩種:認定比庫與真實比庫。凡夫比庫(puthujjana bhikkhu)是認定比庫(sammuti bhikkhu)。認定比庫指的是經由佛陀所允許的方式,結界作甘馬法而成為的比庫。只要還未證得聖位,他們就還是凡夫;只要還是凡夫,他們就稱為認定比庫,也就是名字上的比庫而已。
但是,認定比庫也必須遵守別解脫律儀戒(比庫的戒條與威儀)、根律儀戒(防護根門,不令煩惱在根塵接觸時生起)、活命遍淨戒(以清淨正當的言行來過活)及資具依止戒(如理思惟使用四種資具之正確目的)。這四種戒稱為增上戒(adhisila)。增上戒非常重要,為甚麼呢?假設一位凡夫比庫遇見一位阿拉漢比庫,如果凡夫比庫的瓦薩比阿拉漢比庫高,那麼阿拉漢比庫就必須禮敬凡夫比庫。這是戒律上的規定。因此增上戒非常重要。
問3:根據北傳佛教,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根據南傳佛教,菩薩是否有不同階位的分別?
答3:根據南傳佛教,菩薩沒有不同階位的分別。儘管菩薩確實是智者,但是在他們之間並沒有階級的差別。
問4:菩薩得到授記時所具備的條件之一是:有能力在聽完佛陀開示一首短偈之前或之後就證得阿拉漢果。然後在四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漫長時間裡,總是維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難令人相信,在最後一世成佛之前,菩薩還是凡夫,還會生起無明,而去享受欲樂?
答4:你應當瞭解緣起的法則,即:若沒有無明,貪愛就不會生起。在我們菩薩的最後一生,成佛之前他對妻子耶輸陀羅(Yasodhara)及兒子拉胡喇(Rahula)還有貪愛。為甚麼說對耶輸陀羅與拉胡喇的貪愛是受到無明所包圍的呢?以觀智照見時,不論內在或外在的身體都是由色聚所構成的。如果分析這些色聚,我們將只見到究竟的色法而已。這些色法是剎那變化的:它們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無常的;它們不斷地遭受生滅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們沒有不變的實質,因此是無我的。在燃燈佛時代,雖然我們的菩薩具有這樣的觀智,但是這觀智只能暫時去除無明而已;只有聖道智才能完全滅除無明,因此他還有無明。由於無明,所以他還認為有耶輸陀羅或拉胡喇。注意到他們是耶輸陀羅或拉胡喇是不如理作意,而如此認知則是無明。由於此無明,所以他會貪愛耶輸陀羅或拉胡喇。
當觀智持續生起時,無明不能生起;但是當觀智不生起時,由於不如理作意,無明會再生起。因此,當他降生到人間時,他還有對人生的愛著,認為在那一生當中他能夠證得佛果。所以,如果他錯知為有人的生命,這種錯知就是無明(avijja)。對人生的愛著稱為貪愛(tanha)。由於無明與貪愛,心中就生起執取。由於無明、貪愛與執取,所以他造作善業。由於那善業的業力,所以他投生到人間。由於無明和貪愛,當發育成熟時,他娶了耶輸陀羅為妻並且生了拉胡喇這個兒子。這些是在他成佛後所開示的第一部經——《轉法輪經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中所宣稱的「凡夫的行為」。
唯有在證得正自覺之後,他才完全滅除心中的無明和貪愛。為甚麼呢?因為他的阿拉漢道智已經徹底地毀滅所有的無明與貪愛。
問5:要發至上願(abhinihara)的人必須先具備八項條件,其中第二項是必須生為男人。佛陀也說女人不可能成佛。但是耶輸陀羅曾經在二萬億尊佛面前發菩薩願,她如何能辦到這一點?
答5:她並沒有發願要成為菩薩,她只是發願幫助我們的菩薩圓滿巴拉密而已,就好像在這次禪修期中幫忙護持的義工人員。
女人不能成佛指的是:她不能以女人身成佛。但是她可以先投生為男性。轉生為男身之後,如果具足八項條件,他就能從佛陀那裡得到授記。得到授記之後,他必須以至少四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履行諸巴拉密。巴拉密成熟時,他就能成佛。菩薩得到授記之後就不可能再投生為女性,一直到成佛那一世都只會投生為男性。但是在他得到授記之前,有時還是會投生為女性的。
問6:菩薩已經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觀智比阿拉漢更強,因此應當是聖者,怎麼可能還是凡夫呢?
答6:菩薩的聖道智必須和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同時生起。在證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巴拉密還未成熟到足以證得聖道與聖果。而還未證得聖道的人都還是凡夫,即使修行達到行捨智亦然。
問7:為甚麼佛陀不教導所有的弟子只修行到行捨智為止,然後發至上願,修菩薩道,直至成佛?
答7:這個問題你應當去問佛陀本人。在許多經中提到佛陀出世的本懷是為了使眾生脫離生死輪迴,脫離老、病、死等……。佛陀的本懷是:既然他本身領悟了四聖諦,也要讓弟子們領悟四聖諦;既然他本身渡過了生死苦海,也要讓弟子們渡過生死苦海等等。這是佛陀的本懷。
問8: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麼為甚麼佛陀不在一開始時就教導所有弟子發願成佛,以便人人平等,沒有佛陀、獨覺佛、阿拉漢等的差別?
答8:根據南傳三藏,有兩種相:自性相(sabhava lakkhana)及共相(samabba lakkhana)。共相指的是無常、苦、無我這三相。如果禪修者辨識內在與外在的究竟名法與色法,他會瞭解內外的名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那時,一切都是平等的。
雖然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法,但是有些無常、苦、無我的法與領悟四聖諦的觀智相應;有些無常、苦、無我的法不與領悟四聖諦的觀智相應。有些無常、苦、無我的法與一切知智相應;有些無常、苦、無我的法與上首弟子覺智相應;有些無常、苦、無我的法與大弟子覺智相應;有些無常、苦、無我的法與普通弟子覺智相應。從這角度來看,它們是有差別的。
問9:根據北傳佛教,即使佛陀般涅槃之後,他仍然能以神通力變現無數的應化身,繼續救度眾生。禪師認為如何?
答9:南傳《算術師摩嘎藍經》中提到:有一天,一個婆羅門來見佛陀,請問佛陀許多問題。佛陀一一答復了,婆羅門感到很滿意。最後他問道:「你的弟子是否全部都證悟涅槃?」佛陀回答說:「有些人證悟,有些人沒有證悟。」婆羅門問說:「涅槃一直都在,指示通往涅盤之道的佛陀也在,既然如此,為甚麼有些人證悟涅槃,有些人卻沒有證悟涅槃呢?」佛陀反問他說:「你知道前往王捨城的路怎麼走嗎?」婆羅門說:「知道。」佛陀說:「如果有兩個人請示你前往王捨城的路,一個依照你的指示而走,另一個不依指示而走,反而走上錯路。結果一人走到了王捨城,另一人卻走不到。為甚麼會造成這樣的問題呢?」婆羅門回答說:「哦,果答瑪,我只能指示他們前往王捨城的路而已,他自己走不到,我又有甚麼辦法呢?」佛陀說:「同樣道理,諸佛只是指示通向涅槃的道路而已,眾生必須自己精進修行。有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些人不能,我又有甚麼辦法呢?」因此,諸佛只是指出通向涅槃之道而已,他們並不救度任何人。依《阿毗達摩論》,佛陀從未救度任何人達到涅槃,他只是指示涅槃之道而已。
根據《阿毗達摩論》,佛陀的神通是色界唯作神通心(rupavacara-kiriya-abhibba-citta),這是一種名法。佛陀般涅槃時,所有名色法全部都息滅,包括神通心在內。因此佛陀的神通力在般涅槃時也息滅了,不再有神通力存在。
問10:在涅槃當中,是否有個常住真心在享受涅槃的常、樂、淨?如果涅槃裡沒有名色,我無法想像那是甚麼情形。
答10:涅槃是不可思議、超乎想像的。如果有個常住真心,因為心是名法,那麼涅槃就沒有意義了。涅槃是苦諦與集諦的息滅,而苦諦就是五蘊,包括了四種名蘊。涅槃是一切名色的息滅,所以如果涅槃還有一個常住真心,那麼涅槃就沒有意義了。
問11:北傳的經典裡提到有五件事是不可思議,佛陀的神通力就是其中一件。既然佛陀的神通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怎麼能以《阿毗達摩論》來解釋它呢?
答11:所謂「神通力不可思議」只限於佛陀還在世的時候,而不包括佛陀般涅槃之後。不僅佛陀的神通力不可思議,其它人的神通也是不可思議。
問12:佛陀般涅槃之後不會再出來度眾生。但是他在過去行菩薩道時與許多眾生結緣,當這些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時,佛陀也不會出來幫助他們嗎?
答12:與菩薩有緣的眾生通常都跟隨著菩薩。他們的巴拉密往往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成熟。在佛陀的時代,有四十倍無量數的眾生領悟四聖諦,證得聖果,他們的數量之多,無法計算。當我們菩薩履行巴拉密時,這些都是與他有緣的眾生。
問13:證悟初果入流果的聖者是否還會結婚生子?
答13:會,像:毗捨佉、給孤獨長者等。在佛陀時代,憍薩羅國(Kosala)有七千萬人口,其中有五百萬人都是證果的聖者,而他們大部份是有家室之人。
問14:修行成就慈心觀有十一種利益。然而,如果有人修行慈心觀,但無法證得慈心禪,他是否也能得到一些利益?
答14:是的。《清淨道論》中提到一個故事:當一隻母牛正在哺乳小牛時,有個獵人以矛刺牠,但是那矛無法刺入牠的身體,而該時牠所擁有的只是普通慈愛而已。如果你修行慈心觀,雖然未能證得慈心禪,但是修行慈心觀的善業仍然能產生今世在人間的善報,以及來生天界的果報。
問15:《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 Savgaha》中提到,單單只修行四梵住(brahmavihara)是無法證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請禪師再加以解說?
答15:因為四梵住只能產生禪那而已:修行慈梵住能達到第三禪,修行悲梵住、喜梵住也都能達到第三禪,修行捨梵住只能產生第四禪。如果有人只修行這些禪那,而不修行觀禪,則他們無法證悟涅槃。死後他們可能投生到梵天界。唯有觀禪才能令人證得涅槃、知見涅槃。
如果他們能以四梵住禪那為基礎,照見名、色及它們的因並且能照見名色及它們的因是無常、苦、無我,那麼他們就有可能達到涅槃、知見涅槃、證悟涅槃。
問16:如果一個人求受比庫戒之時年齡未滿二十歲,但是他不知道那是不如法的,而且受戒後他持戒精嚴。他能否算是真正的比庫?
答16:他不是真正的比庫,但是能持戒是很好的,這是善業。如果他內心誠實無欺,則他還是可能修行到證得禪那、道、果、涅槃的。但是,如果他知道自己不是個真正的比庫,就應當重新求受比庫戒。
問17:考慮求受比庫戒者的年齡時,是否應將出生前住胎的時間包括在內?
答17:是的,通常是九個月或十個月。
問18:如果有人不知情而從假冒的比庫那裡受戒,他能否算是真正的比庫或沙馬內拉?如果不算,他是否算是「賊住」的人?
答18:根據南傳三藏,此人不是真正的比庫或沙馬內拉。但是如果他誠實不欺,內心清淨,那麼他可以再求受比庫戒。
根據南傳佛教,在印度以外的地區,至少必須有五位比庫組成僧團,才能授予他人比庫戒。如果在這五位之中,有一位犯了巴拉基咖罪,那麼求戒者無法成為比庫。如果在授戒堂裡有十位以上的比庫,其中有一個比庫犯了巴拉基咖罪,其餘比庫並不犯,而且他們能完整地誦念甘馬文,那麼求戒者仍能成為比庫。
問19:懷孕多久之後墮胎會造成殺人罪?
答19:結生心一生起就是有了生命,墮胎造成胎兒的命根斷絕時,即形成了殺人罪。
問20:結生心一生起時就有了生命,那時的名色是甚麼情況?是否也有性根十法聚、身十法聚等色聚?
答20:你想知道嗎?如果想知道,請實際地修行體驗。當你修行到緣起法時,就能照見那時有多少色法,多少名法。
根據《阿毗達摩論》,結生時有三十種色法。對於智相應喜俱投生的人則有三十四個名法。三十種色法存在於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色十法聚之中。在這三種色聚當中都含有命根(色命根)。在三十四個名法之中也有命根(名命根)。由於色命根和名命根都已具備,所以我們稱它為生命。
問21:修行觀禪屬於智慧種子。那麼,能否說當禪修者修行觀禪時,他並不是在培育善行種子?
答21:修行方法有兩種:止禪與觀禪。止禪屬於善行種子,觀禪則屬於智慧種子。但是有時觀禪也算是善行種子,例如:如果修行觀禪的業在臨命終時成熟,那麼它將造成新的結生心。此時觀禪可稱為善行種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