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阿難,這並不稀奇,生而為人皆有死。假如每當有人死亡時都前來如來之處詢問此事,阿難,這只會打擾如來。

所以阿難,我將教導名為法鏡的法門,具足它的弟子有意願時可以自己為自己宣告:已盡地獄,已盡畜生類,已盡鬼界,已盡苦界、惡趣、墮處,我是入流者,無墮處法,必定趣向正覺。 

 

159.阿難,甚麼是法鏡法門,具足它的聖弟子有意願時可以自己為自己宣告:已盡地獄,已盡畜生類,已盡鬼界,已盡苦界、惡趣、墮處,我是入流者,無墮處法,必定趣向正覺呢?

在此,阿難,聖弟子對佛陀具足不動淨信:那位跋格瓦也就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者,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跋格瓦。

對法具足不動淨信:法乃跋格瓦所善說,是自見的,無時的,來見的,導向[涅槃]的,智者們可各自證明的。

對僧具足不動淨信心:跋格瓦的弟子僧團是善行道者,跋格瓦的弟子僧團是正直行道者,跋格瓦的弟子團體是如理行道者,跋格瓦的弟子僧團是正當行道者。也就是四雙八士,此乃跋格瓦的弟子僧團,應受供奉,應受招待,應受供養,應受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具足聖者所要樂的、無缺、無破、無斑、無雜、自由、為智者讚歎、無執取、導向於定之戒。

阿難,這就是法鏡法門,具足它的弟子有意願時可以自己為自己宣告:已盡地獄,已盡畜生類,已盡鬼界,已盡苦界、惡趣、墮處,我是入流者,無墮處法,必定趣向正覺。

跋格瓦住在那帝咖村(Nätikā)的磚屋期間,也多次向比庫們做此法語: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遍修戒之定,有大果報、大功德;遍修定之慧,有大果報、大功德;遍修慧之心,能完全從慾漏、有漏、無明漏的諸漏中解脫。 

 

160.當時,跋格瓦在那帝咖村(Nätikā)隨意居住之後,對具壽阿難說:來,阿難,我們前往韋沙離城(Vesali)。

具壽阿難回答跋格瓦:好的,尊者。

於是,跋格瓦與大比庫僧團一起走到韋沙離城(Vesali)。在那裡,跋格瓦住在韋沙離城(Vesali)的安拔巴離林園(Ambapalī)。於其處,跋格瓦對比庫們說:諸比庫,比庫應住於念與正知。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導。

諸比庫,比庫如何有念?在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忱,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忱,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

於心隨觀心而住,熱忱,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

於法隨觀法而住,熱忱,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諸比庫,比庫如此有念。

諸比庫,比庫如何有正知?在此,比庫在前進、返回時做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做正知;屈、伸[手足]時做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做正知;食、飲、嚼、嘗時做正知;大便、小便時做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醒時、說話、沉默時做正知。諸比庫,比庫如此有正知。

諸比庫,比庫應住於念與正知。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導。

 

 

註:打擾(vihesā):以智眼不斷觀察那些有情的所趣智、投生智、來世智會造成身體的疲憊而說“這只會打擾如來”,但諸佛的心是不會受打擾的。 

 

不動淨信(aveccappasadena): 以不動搖、不可滅的淨信如實知解佛陀的諸功德。

複義註解釋:絕對、完全知道後取其相(佛陀功德相)而產生的淨信為“不動淨信”,即通過證悟聖道而生起的淨信。因為他像岩石山一樣毫無動搖,不會以任何理由消失,所以說“不動搖、不可滅”。後面兩段也同理。 

 

韋沙離城,巴利語Vesalī,梵語Vaisali,是瓦基國(Vajjī)的首都,韋沙離意思為“寬廣”,諸義註說由於人口的增長,經三次擴建十分廣大而稱為,因一再擴建故(visāli katatti),稱為韋沙離城,現今位置於印度比哈爾邦(Bihar)穆扎夫法爾普爾鄉(Muzaffapur)的巴沙村(Basarh),在比哈爾邦(Bihar)首都巴特納(Patna)以北55公里處。

佛陀在世時經常到訪韋沙離(Vesalī),通常會住在頂尖村(Kotigāmo) 迦蘭陀長者(地名Kalaṇḍaka)奉獻的竹林(Veu-vana Vihara又稱迦蘭陀竹園Kalaṇḍaka Veu-vana)中的重閣講堂。

佛陀於此在阿難尊者的說服下,制定了八敬法(Atha garudhamma)同意其姨母馬哈巴迦巴帝.果德彌(Mahāpajāpati Gotamī)和五百釋迦族女性出家,建立比庫尼僧團。

韋沙離城(Vesalī)曾受饑荒、瘟疫和鬼的肆虐,佛陀於此教導《寶經Ratana sutta》止息了災難。

佛陀於此度過了最後一年的雨安居,並在韋沙離城(Vesalī)的吒巴廟捨棄壽行。

佛陀入滅百年,瓦基族(Vajjī) Vesalian比庫違反戒律行接受金錢等十事,耶舍(Yasa)長老比庫召集七百阿拉漢於韋沙離城(Vesalī)裁定此事並舉行第二次聖典結集,事後瓦基族(Vajjī)比庫召集一萬比庫眾另行集結,僧團遂漸分裂為上座部(Theravada)和大眾部(Mahasanghika)。

今日的韋沙離城(Vesalī)尚存有佛陀舍利塔遺址、阿首咖王石柱(Asoka)、阿首咖王塔(Asoka)、尖頂閣講堂遺址、韋沙離(Vesalī)離車(licchavi)皇宮遺址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